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分析

2021-12-06 10:38张小燕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6期
关键词:斑病玉米种子玉米螟

张小燕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农业农村局,甘肃兰州730084)

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玉米种子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很多地区种植。与此同时,玉米秸秆可以用于秸秆还田以及生产沼气等,其应用价值极为广泛。为进一步提升玉米栽种水平,需深入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措施,从而实现玉米产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 选种

玉米种子适应性以及抗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的栽培质量,因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做好玉米种子的筛选工作,尽可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通常情况下,栽培地的热量资源直接决定着玉米品种的生长期,如果玉米品种生长期较长,就具备良好的丰产性能以及较强的增产能力。如果栽植地具备充足的热量,应当选择具备较长生长周期的玉米品种,从而充分发挥玉米的生长潜力。同时,地势高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选种,对于具备较高地势的山岗,应当选择生育期较长的中晚熟品种以及晚熟品种,平地可以选择中晚熟品种,洼地可以选择中早熟品种。除此以外,还需颗粒整齐、籽粒饱满、无病害、无损伤,同时具备较高精度以及纯度的产品。

1.2 整地

为了使玉米产量以及质量得以提升,必须控制玉米的种植环境,在播种之前做好土地质量的监测工作,尽可能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具备较强通透性并且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地势平坦的土地[1]。同时通过精耕细作,彻底清除土地内存在的残茬,一般整地厚度为20~25 cm。

1.3 播种技术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播种是尤为关键的一步,在播种之前首先要做好玉米种子的科学处理工作,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一方面,对玉米种子进行筛选,将残粒以及霉变玉米种子剔除,使种子具备较高的纯度,提高其根芽率,下一步选择晴天对种子进行3 d的晾晒,提升种子发芽率;另一方面,在播种之前采取抗病药剂拌种措施或者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同时对一些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有效预防。

在实际播种过程中,充分了解土地面积,结合玉米生长习性确定玉米最为适宜的单位面积种植数量,严格控制播种技术,把握好玉米行距以及间距,实现合理密植[2]。为了使播种效率得以提升,可以使用播种机械进行播种,一般在每年的4 月底至5 月初进行,但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玉米的播种时间。另外,要做好土壤温度的测试工作,最适宜的土壤播种温度为7~8℃。

2 田间管理措施

2.1 水肥管理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使其生长过程中的水分以及养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为了使施肥效率得以提升,需要加强施肥管理,合理利用有机肥以及化肥。通常情况下,农家肥用量80 m3/hm2。对于化肥,一般采用75%的氮肥作为底肥,剩余25%的氮肥用于追肥,在底肥施用过程中,将施入深度控制在15~20 cm,同时结合玉米实际生长情况合理控制其肥料用量,避免因施肥过深过多导致烧苗现象。

2.2 除草管理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要及时做好除草工作,一般在玉米出苗期以及大喇叭口期使用除草机除草,与此同时可以配合施用除草药剂,使除草效率得以提升[3]。

2.3 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提高玉米产量以及质量的重要措施,较为常见的虫害主要有钻心虫以及玉米螟等,而玉米病害主要有圆斑病、大斑病以及小斑病。当前很多种植户对玉米病虫害预防工作重视度不高,仅仅采用常规单一药物来进行病虫害防治很难从根本上消除病虫灾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因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以及药物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技术。例如,在防治玉米螟虫时,一般选择在玉米螟冬后以及幼虫化蛹前期,采用铲、剥以及焚烧等措施使玉米螟幼虫越冬数量得以降低,同时在每年4 月底前粉碎储存的秸秆,通过白僵菌封垛使虫源得以降低[4]。针对不同病害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例如针对玉米大斑病可以在玉米雄穗期每10~15 天喷施1 次浓度为50%的多菌灵500 倍液或者75%的百菌清500~800 倍液进行防治。

3 结语

玉米作为我国较为重要的粮食作物,需加强其种植过程中的栽培管理水平,严格控制从选种到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合理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田间管理,不断提升玉米产量及质量,从而实现玉米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斑病玉米种子玉米螟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玉米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办法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生物活性水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