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策略研究

2021-12-06 14:51陈依然杨其勇谢金津代春莉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校园课程学校

陈依然 杨其勇 谢金津 代春莉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1 立足国家顶层设计 完善反校园欺凌制度建设

1.1 加强校园欺凌数据统计,提供坚实基础。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统一的欺凌数据收集库系统,数据系统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基础性工作。有大数据的支持,我们可以知道欺凌的详细情况,知道什么地区的欺凌现象最为严重,知道引发欺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欺凌工作。所以,国家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调查、收集、整理全国各地校园欺凌的数据,并据此制定相关的工作章程和基本规则,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收集整理系统。统计好的数据要公开公布,免费供公众、媒体、学者等调查、研究使用,最后根据各界反馈的意见和建议,逐渐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方法,使工作措施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

1.2 确立多层次反欺凌专项立法,对校园欺凌“零容忍”。在我国现行法律中缺少与欺凌行为相关的条约,亦没有专门的反欺凌立法,只有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对未成年人重教育和保护,轻视惩罚和矫治。这导致校园欺凌一旦发生,欺凌者及其监护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欺凌治理到最后一般以欺凌者敷衍的道歉或者批评教育收尾,欺凌现象仍会继续且会更加严重、泛滥。

我国一直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所以我们要以法治化的方式治理校园欺凌。国家应当正式表达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制定并颁布专门的反欺凌法,且各地方政府可根据欺凌数据统计系统反馈的情况制定地方的反欺凌法,让欺凌的治理有针对性、有法律保障,通过制度的完善预防欺凌的发生。

1.3 完善家庭教育体系。谈到教育,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没有关系,殊不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的轻视以及一些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等原因,致使我国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且极不平衡,而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推动家庭教育立法,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有必要。

在家庭教育立法的同时,也要完善监护人惩戒机制,对不履行教育义务的或者自己孩子对他人造成伤害的监护人,要予以相应惩罚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依法剥夺其监护资格或者让其接受强制教育,改变其教育方式。

1.4 改革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我国现行的法律中青少年的刑事责任年龄较高,一些青少年抱有“反正年龄还未到,即使犯错惩罚也不会太重”的想法,从而做出校园欺凌行为。据此可以制定以下措施:第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用法律威慑青少年。第二,增加14~16 周岁年龄段应负刑事责任罪行的种类,将部分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校园欺凌行为纳入欺凌犯罪予以规制。第三,引入“恶意补足年龄”制度,若有充分证据表明未成年人主观恶意,其已经能够区分对错而又执意触犯法律,虽当事人未到刑事责任年龄,仍可追责[1]。

1.5 制定反欺凌课程,撰写相关课程标准。我国的教育是由教育部领导的,教育相关的一切事宜都由教育部监管,若是仅以下发通知的形式开展反欺凌课程,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学校对此通知的执行力度不会太大,会使这一课程形同虚设。所以应将反欺凌课程纳入课程标准中,将反欺凌课程要到达的目标具象化、制度化,以表达政府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从而推动整个反欺凌工作的有效开展。

反欺凌课程不仅仅要在中小学实行,也要成为各级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内容。虽然都是反欺凌课程,但教授内容不同,中小学主要是教授青少年预防和应对欺凌事件,各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校等则是教授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在教学实际中遇见欺凌行为该如何处理,如何教授反欺凌课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双管齐下,使欺凌治理更加有效。

2 加强社会治理力度 净化社会网络环境

在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精细,多角度、多对象、多视角研究,扎根实际,加强本土探索。

2.1 加深认知程度。社会各界应当提高对校园欺凌的理性认识。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人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转变观念,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另一方面,为防范过度报道带来的不良影响,媒体界应做好欺凌事件的报道工作,实现自身的引导警醒教育作用

2.2 净化网络环境。一方面,社会大众要主动避免发布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血腥、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创设健康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树立良好的网络公民形象,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防止网络欺凌现象的发生。

2.3 实现协同治理。社会各界在校园欺凌的防治中扮演重要的协助性角色。一方面,倡导更多社会团体、志愿者参与,组建应对校园欺凌的社会组织,形成防治校园欺凌的协作机制,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站,实现信息收集共享、课程开发、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功能[3]。另一方面,社区可以成立反欺凌委员会,通过热线、网络等对受欺凌者实施援助,对欺凌者加强教育辅导和组织社会服务活动;也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给学校反欺凌工作提供支持;还可以通过会议、活动等宣传反欺凌政策,展现社区力量。

3 实施学校分类治理计划 完善反欺凌行为的保障措施

城镇和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根据城镇和农村的不同教育情况,将学校反欺凌计划分为城镇和农村部分。

3.1 城镇学校实践计划

3.1.1 建立反欺凌小组,如实收集反欺凌数据。为响应国家构建校园欺凌数据系统的要求,各学校需建立校园反欺凌小组,如实的收集、汇报数据。反欺凌小组成员由学校管理人员、心理辅导师、家长三部分组成,小学3~5 人,中学8~10 人,主要负责收集数据、筛查事件、处理事件、汇报工作。

反欺凌小组的作用:第一,收集欺凌数据。中小学存在隐瞒欺凌事件的现象,为了治理欺凌,各个学校必须如实填报数据。第二,提供反欺凌教学案例。小组发布反欺凌课程,并提供专线咨询,供学校学习参考。第三,反馈反欺凌情况。学校要将反欺凌效果实时反馈上报,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为别的学校提供经验,失败的案例要纠其原因并找出解决措施。

3.1.2 开展全体教职工培训,开发相关教育课程。在学校,一般学生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就是向教师寻求帮助,所以教师在预防和解决欺凌事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体教职工都应该接受反欺凌培训,从教师层面起到带头作用,正确认识欺凌,了解相关知识,预防欺凌,不歧视、不欺凌学生。培训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开展有考核的线下培训;对于不能参加线下培训的教职工,提供网络课程培训,但同样要进行考核。培训时要注意明晰欺凌的定义,强调旁观者的作用,指导欺凌事件的处理流程等。

目前,由于升学问题大多数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因此需要在学生的社会交际、感情交流、尊重个性化、认识欺凌、反抗欺凌等方面开发课程。结合我国国情,我们设置课程如下:小学开展主题活动课程。1~3年级,每一至两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包含“认识了解彼此”、“体验不同角色情绪”、“我们班”、“我们不一样”、“我们学校没有欺凌”、“‘欺凌’!NO!”、“我们的支持”、“反欺凌从我做起”、“文学课”、“我们的契约”;4~6年级,每一至两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包含“学会尊重”、“在一起”、“欺凌是什么”、“隐藏的欺凌”、“欺凌的后果”、“团体欺凌”、“共面欺凌”、“遭遇欺凌,怎么办”“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该怎么做”。这些主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习,深入欺凌情景,让学生认识欺凌,预防欺凌,学会反抗欺凌,意识到旁观者是欺凌行为的助力者,增强对受害者困境的移情性理解,学习帮助被欺凌者的安全策略。

7~9年级,一方面开展主题学习日,每学年一至两次,课程内容有“群体互动:抵抗压力”、“我+你+你们=我们”、“欺凌不该存在”、“对抗有危害的欺凌”。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什么样的行为构成欺凌,了解相关法律,理解小组在反欺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应对欺凌,将所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参与欺凌事件本身,还原欺凌事件,触发学生同情心理。同时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知道欺凌犯法,并且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开发一整套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全面了解欺凌的起因、经过、解决方法。另一方面提供“反欺凌联盟”的网络系统,包括各个社交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以及反欺凌网络游戏,为学生提供欺凌相关知识。

3.1.3 健全监控网络,实时关注欺凌行为。欺凌行为易发生在不被察觉的地点,例如学校厕所、宿舍或学校周围隐秘的街道。学校和家庭都难以发现,因此在保护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学校应当尽可能的健全监控网络。

3.2 农村学校实践计划

3.2.1 建立反欺凌小组,构建反欺凌网络。建立反欺凌专项小组于农村不易实现,故人数可以适当调整,但仍需要设置反欺凌督查委员会和办公室。办公室负责收集数据、调查事件、分析事件、形成处理方案;委员会负责督查事件、评估处理方法,再结合实际与办公室共同协商制定解决方案,形成报告。在此之后,学校应对欺凌者、被欺凌者进行长期的跟踪指导,关注其心理健康。

另外,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过程当中,委员会可以咨询反欺凌顾问(农村一个片区一个,为学校提供指导和实施监管),也需要定期把项目实施情况汇报给反欺凌顾问,防止农村学校的不作为。第一,收集欺凌数据。各农村学校需要如实填写国家下发的各项校园欺凌调查表,保证每一个欺凌事件都被记录在案,方便国家收集数据,有条件的完善网络数据。第二,提供欺凌知识资源。反欺凌课程在农村可能出现实施的困难,此时可以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线上的反欺凌课程和反欺凌游戏,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同样的,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咨询反欺凌专家。第三,反馈反欺凌情况。

3.2.2 健全监管体系,关注重点人群。农村学校实现校园监控的全覆盖比较困难,故应建立防治校园欺凌监管机制,提高对校园欺凌的重视程度,并根据国家政策和当地情况,自行构建一套系统的反欺凌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明确各教师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职责,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4]。具体而言,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并在培训后进行考核(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加入地方特色),使每个教师都具备防治校园欺凌的基本能力。

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寄宿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欺凌,需要对这些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重视家访工作,注意学生的生活状况,给予更多的陪伴,给他们带去心理上的温暖;对于寄宿生,生活老师需接受反欺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责任心,严格管理,随时关注寄宿生的情况,班主任也应时常巡寝;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要注重与其家长的沟通,时常关注其心理状态[5]。

3.2.3 开展相关教育课程,加强家校村有效合作。首先,增强法制教育,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并会利用合法的手段保护自己。其次,开展专门的反欺凌课程,定期通过案例教育、班队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欺凌,掌握恰当的人际交往方法和应对欺凌的技巧。最后,为提升农村反欺凌课程的有效性,可以通过照片、录像、实地考察等方式考核实施情况。因为各种原因,农村校园欺凌中性欺凌现象更为严重,又因为家长较为保守不愿提及和扩大事态,所以学校需要主动与家长、村庄建立有效联系,经常、及时沟通协作,提供培训、讲座等,形成多元化、多主体治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格局[6]。村委会也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宣传,时常走访特殊家庭并及时给予帮助,与学校形成通力合作。

4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 加强沟通与交流

4.1 明确自身责任,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家长要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担负起管教孩子的责任,如不履行职责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家长从学校网站或教育网站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平时注意言行,不暴力解决问题,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4.2 注重沟通交流,关心孩子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改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民主型家庭。一旦发现孩子遭受了欺凌,要成为孩子的避风港,正当的提出申述和控告。反之,如果自己的孩子是欺凌者,则要做好引导工作,主动教育孩子让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应有的责任,自己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并及时改善。加强家校合作,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注重和教师交流,和校园反欺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欺凌事件。

5 结束语

校园欺凌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本文基于我国国情,提出四项联动的反欺凌系统,即:国家加强校园欺凌数据统计,确立多层次反欺凌专项立法,完善发展家庭教育制度、改革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以及制定反欺凌课程,撰写相关课程标准;社会改变认知偏差,净化网络环境,实现协同治理,加强科学研究;学校从城镇和农村两个部分入手,主要做到构建项目组网络,健全监控网络,开展教师培训,建立反欺凌小组,开发课程,加强家校合作;家庭需明确自身责任,提高综合素质,注重沟通交流,改善家庭氛围。整个过程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以期达到彻底解决校园欺凌的目标。

猜你喜欢
校园课程学校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