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盟意象分析及文化符号考察

2021-12-07 05:1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黄庭坚命名诗人

穆 聘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鸥盟是关于隐逸的著名典故,本于《列子·黄帝》中的“鸥鹭忘机”。 《全宋词典故考释辞典》对鸥盟注“典源见‘鸥鹭忘机’”,释义“与鸥鸟结盟,喻指归隐”[1]。《全宋词典故考释辞典》点明鸥盟的典源为《列子·黄帝》中的“鸥鹭忘机”,以及此典所蕴含的归隐之意。宋诗大量出现鸥盟,但解释较少。 本文拟对鸥盟之典的形成过程、备受广用的原因等,进行详细的梳理和系统的考察。

一、鸥盟的典源与黄庭坚的“白鸥盟约”

《列子》卷二《黄帝》篇载,“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 沤鸟之志者,百住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2]。以“沤鸟不下”阐说机心萌动而无法见鸥(沤同鸥),进而引申为隐思之意。南朝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中注“夫贞夫之一,则天地可动,机心内萌,则鸥鸟不下”[3]。同时,一些山水、田园诗人开始将鸥、忘机等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谢灵运诗中偶尔出含鸥之句,陶渊明时有忘机之言。唐朝开始,使用鸥鹭意象逐渐增多,呈现唐代诗人亲近自然、钟爱禽鸟的倾向。诗中有的鸥鹭为诗人在村野近水处目之所见,为诗人眼中的实景,用于描摹山水。 有的则承袭“鸥鹭忘机”之典,表达隐思,如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中“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4],海鸥意象与诗题隐居暗合。杜甫晚年也曾写鸥鸟,含鸥的存诗不少,其中不乏名句。 杜甫晚年移居瀼西,作《瀼西寒望》“年侵频怅望。 兴远一萧疏。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5]。 清代学者浦起龙注“猿鸥盟誓请自今日,只因年事相侵故,须待卜来春尔”[6],指出杜甫因年迈定居瀼西,诗中之鸥带有归隐之意。 总体上看,宋以前的诗人,对鸥鹭的运用相对零散,也不常见。而到了宋代,宋人远汲《列子》“鸥鹭忘机”之典源,近承唐诗以鸥写归隐之意,从而衍生出鸥盟。

对鸥盟意象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北宋诗人黄庭坚。 生性“泊然”,且一生“不以迁谪介意”的黄庭坚[7],频繁使用白鸥意象及鸥盟典故抒发他的隐士情怀。这一现象古人早有发现,任渊在《山谷诗集注》中对《奉子瞻韵寄定国》诗中“白鸥盟已寒”之句注“山谷诸诗多用此意”[8]。 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二卷中,评“山谷寄傲士林,而意趣不忘江湖。其作诗曰‘九陌黄尘乌帽底,五湖春水白鸥前。 ’又曰‘九衢尘土乌靴底,想见沧州白鸟双。 ’又曰‘梦作白鸥去,江湖水接天。 ’又作《演雅》诗曰:‘江南春尽水如天,中有白鸥闲似我’”[9]。 以上评注,说明黄庭坚通过反复使用白鸥意象和鸥盟典故, 寄托自己渴望放任江湖的归隐意趣。

黄庭坚提及白鸥或鸥盟的诗中, 深受后人称赞的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所作《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0]。 何汶在《过百里奚大夫塚》中称此诗“然如鲁直《百里大夫冢诗》与《快阁诗》,已自见成就处也”[11]。 诗的末句“此心吾与白鸥盟”被咏为佳句,成为后人写诗化用的对象。 不仅如此, 江西快阁亭也因为黄庭坚的登临和赋盛名天下,《太和州重修快阁记》记载江西庐陵(今吉安)快阁,“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12]。北宋南迁之际,快阁亭被金人毁坏,而后直至南宋绍兴年间得以重建,重建时黄庭坚的这首《登快阁》被刻为石碑立于快阁上供游人观赏,名为“登快阁碑”。黄庭坚在《登快阁》中抒发自己期盼与白鸥订下盟约逍遥于云水之间,诗作一经题刻,使得鸥盟之典在文人阶层迅速传播。宋代杨万里、陆游、文天祥,明代罗钦舜、李梦阳、王直,清代施润章、刘鹗等人都登临过快阁亭,并为之题诗咏句,诗中多用鸥盟典故。

二、南宋士人寻鸥盟誓的多重因素

黄庭坚之前,使用鸥盟的诗词不多。黄庭坚绝妙佳句“此心吾与白鸥盟”出现之后,南宋文人纷纷在诗词中许下鸥盟之约,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和陆游等人争相将鸥盟运用到诗词中, 以鸥盟表达归隐的愿望和意向成为一种文学共识。 南宋文人热衷借用和化用这一意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与南宋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有关

经历多次战火干戈的南宋文人, 向往宁静隐逸的安定生活, 在诗词中用鸥盟诉求自己渴望隐于江海的愿望。南宋葛立方在《携家避地》中发出“何日干戈定,鸥盟得再寻”慨叹[13],流离失所、携家避地,鸥盟所象征的悠然自得、 安稳平和生活成为南宋文人心中的奢望,由此鸥盟成为他们困顿心灵的呐喊。

(二)鸥盟的频频使用与部分文人政治失意的心态有关

南宋政局摇摆不定,而部分官员报国无门、不为所用。他们辞官后,不得不退隐江海、搁印挥毫,以鸥盟之言约定水乡。“吏擎双印出”的李昴英,解去长年为官的一身疲惫,只愿化身江湖之间的一介“渔樵”,期望能“物我忘恩怨”“诗兴白鸥盟”[14]。 辛弃疾曾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但到了晚年,整日“杖履无事”。他居住在江西上饶带湖,日夜与白鸥相伴,不由自主写下“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15]。他在《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中坦然自己“长恨复长恨”,在该词结尾写下“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15]。清代词学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将此句与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荒谩语”进行比较,认为辛弃疾此作之末句带有泄愤的倾向,“激愤语而不离乎正,自与耆卿迥别”[16]。陆游、曹勋在报国的热情冷却后,也多次提到鸥盟。 陆游暮年老病缠身、壮志未酬,在《夙兴》诗中叹曰“鹤怨凭谁解,鸥盟恐已寒[17]。曹勋于绍兴十五年(1145)定居浙江台州天台,闲居时作《山居杂兴九十首》,在《山居杂兴九十首其一》中吟道:“闲中每自得,闲意非陆沉。 蚁穴漫说梦,鸥盟谁更寻。 ”[18]陆游和曹勋所使用的鸥盟与辛弃疾相似,为郁郁不得志的牢骚和悲愤之语。

此外,南宋还有许多江湖诗人在功名梦断后,便许身遥远僻静的江河湖海、丘壑水泽,以盟鸥为由了度残生。 陈造在《次韵徐监岳四首其二》叹曰:“白鸥盟坚不待歃,岂应辟影忘息阴,末路功名梦已断,生平丘壑情自深。 ”[19]陶梦桂《望 郡 城酧 中诸丈》中记录归途所思“尘梦已醒谙世事,鸥盟犹在见交情”[20]。 杨冠卿的《乙未秋赋不遂志归寓水村》中有“归来不负白鸥盟”之语[21]。 清代仍延续这种以白鸥为盟的风气, 清代陆以湉的《冷庐杂识》记载,“既改官,作归兴诗云:此去真为泛宅行,扁舟江上订鸥盟”[22]。

(三)鸥盟在南宋一些隐士中也频繁使用

受禅、佛思想影响,他们性格淡泊超逸,有慕隐情结。 游息水云间、万事不萦心的南宋诗人钱舜选,钟情于自然风月,庆幸自己终生不仕,在《示侄》中言明“万卷难图金马贵,一篷当与白鸥盟”的隐士之志[23]。种梅绕屋、隐居不仕的邹登龙长期过着幽居江边的生活,《江居》“独作幽居计,江边屋数间。水流天自在,心远地宽闲。锄月栽梅树,移云叠石山。白鸥盟欲结, 倚杖看潺湲”是其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24],与白鸥盟约,闲适陶乐。

三、鸥盟的文化符号特质

南宋中后期, 鸥盟被迅速运用到诗词以外的其他事物之上,蕴含的意义和特质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一种象征隐居的特定文化符号, 出现了以鸥盟命名的亭轩阁馆、以鸥盟命名的字号和诗文集、以盟鸥为题的绘画。

(一)以鸥盟命名的亭轩阁馆

南宋后期出现一些鸥盟馆、 盟鸥轩, 且数量不少。宋代诗人雷万春遭贬后辞归故里,筑鸥盟亭于郴州北湖。南宋江湖诗人范成大筑有盟鸥亭,明人申行时的诗《归田后初过治平寺》“文穆风流安可仰,江亭犹自榜盟鸥”可为证[25]。 南宋张元干有楼阁名为鸥盟轩。《俞山人盟鸥轩记》记载,宋末元初俞琰也曾筑盟鸥轩。 在清代,这种与鸥盟相关的亭轩阁馆仍可见,清代赵昱(字谷林)筑有“三十六鸥亭”,厉鹗《三十六鸥亭记》记载:“赵君谷林为亭于西池之上,名以‘三十六鸥’。 ”[26]此外,清代诗人龚自珍、杨春农、潘栋、周伯恬均有以鸥盟或盟鸥命名的房屋。

这些涉及鸥盟的建筑物大多建在临水靠海之地,命名和与鸥为盟的现实意义有关。南宋诗人雷万春筑亭北湖,范成大筑亭石湖,赵谷林建亭于西池之上,俞琰建盟鸥轩于苏州西南野水处,清代诗人葛祖亮《赠上杭县尹》有“鸥盟旧阁环濂水”[27]。 南宋词人张元干,退政回乡后自建房屋,命名为鸥盟轩。 张元干在词《永遇乐·宿鸥盟轩》中描写鸥盟轩周围的自然环境,“月仄金盆,江萦罗带,凉飚天际。摩诘丹青,营丘平远,一望穹千里”[28],可见张元干的鸥盟轩环山绕水、临江而立。 其好友李弥逊的《题张仲宗鸥盟轩》“寄语沙头不下鸥,诗翁新葺面江楼”[29],亦点明张元干的居所是一处飞鸥相伴、面江而立的楼阁。临水筑屋的张元干不仅能够时常亲睹白鸥嬉戏的场景,过着宿鸟相依的闲居生活,更以白鸥盟警醒自己应打消机心、投老水乡,故立鸥盟轩以明归隐之志。

这些以鸥盟命名的亭轩阁馆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 以鸥盟命名的亭轩馆阁率先出现在南宋,这是因为经历南迁的苦楚和战争的苦难后, 士人们渴望拥有山林云水间的憩息之所,于是纷纷筑建以鸥盟命名的亭轩阁馆。 南宋士人具有深广优慧的忧患意识与深刻内省的理性精神,当他们面对烟波浩渺的江水、广阔浩瀚的天空、洁净自由的沙鸥时,也时常省思人生的忧乐,在轩台方寸之中体认天地。

(二)以鸥盟命名的文人字号、诗文集

南宋以后有许多文人用鸥盟命名自己的字号。宋人王彦和,祖籍秀州崇德(今浙江嘉兴),号鸥盟先生,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客亭类稿》卷十三中存诗《次韵王鸥盟秋日郊居即事》。 清代以鸥盟为名的文人不在少数。 清代学者严杰, 祖籍余杭 (今浙江杭州),号鸥盟。 清人浦舟,祖籍江南太仓(今江苏苏州),字曰鸥盟,《词综补遗》中记载:“浦舟,江南太仓人,字鸥盟。 ”[30]清代诗文家范荃,祖籍江南江都(今属江苏扬州),别号盟鸥野老。 清人顾涞初、吴肃云、林长蒿、申涵盼、杨春农、马枚等皆号为盟鸥,且皆出生于湖州、徽州、湘潭等多水之地。 清代居住近水之地的学者诗人,多以水上鸥盟主人自适。

此外,南宋以来,一些诗人的诗集、文集也以鸥盟命名。 宋代诗人李秋堂,著有《鸥盟集》,朱继芳有诗《题李秋堂鸥盟集》与之互应。宋代诗人雷万春,著有《鸥盟集》。 明 代李埈 著有《盟鸥集》,同时代的黄承玄、金处士分别著有《鸥盟集》和《盟鸥轩集》。清代孔传铎著有《盟鸥堂集》,申涵盼著有《鸥盟集》,潘栋诗集名为《盟鸥馆诗集》,龚自闳诗集命名《鸥盟舫诗存》,文集命名《鸥盟舫文存》。以上诗文集的作者,其中不乏别号鸥盟者,如前文所述的雷万春、申涵盼,以及建有盟鸥馆的潘栋。

(三)以盟鸥为题的清代绘画

除了以鸥盟命名的别号和诗集, 清代还出现一些盟鸥图的绘画,如《春水盟鸥图》《春柳盟鸥图》《莲沼盟鸥图》《跨鹤盟鸥图》《载酒盟鸥图》等。从现存资料看,这些盟鸥图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溪水景物为环境, 情景写实。 最具有代表性和为清代顾洛所绘的《 郭麐 盟鸥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该图右边署有“西楳居士顾洛画”七字,左上方有奚冈隶书题“盟鸥图”三字,上下诗堂和裱边吴锡麟、朱春生、孙世思、陈鸿寿等九家题记。 《清词综补》中收录了部分题画词。

对照《郭麐盟鸥图》,可以发现其题画词主要围绕画中垂柳、清溪、烟波、蓼草、船艄等景物叙述,在呈现图画景物之外, 作者侧重在词中渲染萧寒的秋景氛围,而渲染的目的正是为了表达怀乡哀思、渔隐幽情。 吴嵩梁的《菩萨蛮·题郭频伽盟鸥图》描绘“一江秋水销碧碧, 垂 杨 疎蓼都萧瑟”,吴嵩梁所见的疏瑟景色已经不是顾洛画中的真实面貌,而是吴嵩梁迫切的还乡之梦,正如他在词末所叹“梦里昨还多,扁舟摇落花”[31]。 奚冈的《菩萨蛮·题顾洛盟鸥图》中,杨柳之所以萧疏,烟暮之所以深重,正是由于他眼羡画中的郭氏得以盟鸥,自己的渔隐归情却未能如愿,因此在词中发出“输君移野艇,幽思和秋迥”的感慨[32]。朱春生《买陂塘·题顾洛盟鸥图》中所出现的“疏雨”“秋意”也是缘于他“江湖到底家乡好”的思乡之情[32]。

猜你喜欢
黄庭坚命名诗人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白饭、皛饭与毳饭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我是我自己的许多孩子〔外一首〕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