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21-12-07 14:59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冯 玲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 郑州,450000)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被全世界所周知,带动了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跨国交流,这不仅对翻译人才的输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要求。为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加强跨语境、跨语种等创新教学形式,以确保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紧跟时代需求、服务区域经济需要。近十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力度,但结合现实环境来看,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仍无法满足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加上参与国际交流的人才比例有限,复合型多面化翻译人才也呈现短缺态势。此类问题的存在表明当前高校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需进行必要改革,以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结合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应用型翻译人才储备不足等现状,探究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对策,进一步提升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综合素质。

当前较多学者关注翻译人才培养,以此为角度开展了深入研究。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学者更多以不同行业发展为依据开展研究,黄春芳、张法连[1]以法律行业发展视角和“全人教育”为基点,研究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肖璞[2]基于《粮饲兼用玉米与饲料加工技术》,探讨饲料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马慧瑾[3]基于全球化视角,研究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层面,黄友义[4]以时代发展要求为基点,提出应建设好人才培养机制,满足时代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需求;蒋领敏[5]在梳理翻译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邢浩[6]从金融文本翻译的角度探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发展实际入手,明确人才培养路径。在跨文化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层面,郭惠琴[7]在评价《跨文化翻译教学中本土化身份重构策略研究》一书的基础上,探究高校培养跨文化翻译人才的路径与策略;刘丽艳[8]在评价《多视域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一书的基础上,探究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夏晓东[9]以“一带一路”为基点,探索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翻译专业在应用层面的研究较为多样丰富,总体侧重于翻译人才定位与外部环境变化等,对跨文化语境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较为薄弱。在此背景下,以跨文化语境为研究方向,提出跨文化语境下影响翻译人才的影响因素、现状,探索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有效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推进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水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水平。

一、 跨文化语境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本内涵,而翻译正是发生于多种文化多元语言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跨文化是翻译的根本特征[10]。因此,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中灌输跨文化思维,从跨文化角度解读翻译,已成为发展新趋势。但是,在跨文化语境下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应关注可能会涉及到的多方复杂因素。分析、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将有利于翻译人才熟知不同文化,全面表达和传播语言内在核心魅力。

(一)文化背景差异化分析

培养具有优秀特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需要对各方复杂因素进行分析。无论是国际商务还是贸易交流等专业翻译,实质上都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的分析。文化背景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11]。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人们所创造、积累和成熟起来的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巨大沟壑,需要应用型翻译人才在进行跨文化翻译行为中,充分考虑翻译内容的文化背景差异,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跨文化翻译活动的知识和技巧,减少或消除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摩擦或矛盾,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完成翻译最基本的语言效果,通过语言促进世界文化的深度交流。

(二)宗教信仰区别化分析

翻译通过语言符号的转变,实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是反映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物质形式,只有在其作用下才能表达词语内涵意义。真正的翻译,应是将两种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的转换[12]。宗教作为联系人与神祇或超自然、神圣存在的文化体系,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不仅影响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还存在于人类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潜在而久远地影响人类的思想与行动。新时代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宗教信仰的区别化,在翻译过程中理性客观把握宗教语言,领悟宗教因素的影响,促进翻译准确有效的表达。

(三)语言表达不同化分析

翻译人员在翻译时经常面对外国文化、语言,这些内容里充满着文化独有的单词、词汇、句型结构、谚语、俗语等。只有掌握不同文化的语言表达,在翻译过程中才能更准确表达翻译内涵,实现跨文化交流。中文的语言表达顺序明显不同于西方国家语言表达习惯,中国人组织语言及交流沟通用句时更强调意境,注重隐性连贯,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靠上下文和事理顺序来间接显现[13],而西方国家语言表达更注重形合,强调显性连接,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句,通过以形显义表达语言意义。可见,掌握不同的语言表达规律成为翻译人才必须学习的重要部分,只有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学会观察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规律,才能按照各自不同的叙事逻辑,准备无误地表达出翻译内容。

(四)价值取向差别化分析

价值取向的差别化也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的一大影响因素。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翻译内容、形式、方式表达的差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才对原文内容涵义的理解及在译文中的实际表达不可避免地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比如,中国人对个人主义的见解与西方社会有所不同,在中国文化中推崇谦虚知礼,不鼓励争强好胜,集体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倡导相对自由,而西方人更加自我,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鼓励最大发挥个人才能,主张自由、独立等。中西方价值取向各有千秋,翻译者的价值理念对翻译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应注重价值取向对翻译内容的渗透。应用型翻译人才作为文化转换者,应尊重翻译内容的表达意向,顺应阅读者的评价标度和阅读习惯,灵活展现翻译涵义,以避免价值取向的不良作用[14]。

二、 跨文化语境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应用型翻译人才在进行翻译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渗入本土文化的思维方式,容易造成翻译效果及语境的偏差,影响语言内涵的表达。从当前各大高校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情况来看,不仅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在教学体系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欠缺,导致应用型翻译人才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灵活运用语言完成高质量的翻译任务,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探究改进策略。

(一)跨文化思维意识建构整体较薄弱

当前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整体上更加讲究质量与数量的双重提升。新时代频繁的商务往来以及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对应用型翻译人才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教育事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强大的教育基础,翻译人才的培养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课程上做到了全面覆盖,对内容、翻译方向等都有所涉猎,但对学生思维意识创新、跨文化知识学习等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翻译内容更多针对有限教材内容,对跨文化活动、会议等缺乏指导,整体培养单纯地注重翻译的内容与形式,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思维意识的建构。

(二)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不均衡

应用型翻译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多数高校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教育还集中于专业教学理论课的培养上,并占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重点培养外语表述的专业技巧和规律,以及其他行业的外语学习。学生将有限的时间用于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对翻译课程的应变性、灵活性较差,更缺乏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贯彻与价值观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整体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不均衡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往往被学生所忽视,认为素质教育简单了解即可,殊不知没有优秀的素养作为基础,翻译人才在国际社会将很难行得远、走得稳。未来需要复合型、多元化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只注重专业教育培养容易限制学生就业发展空间。

(三)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创新优化变革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翻译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且缺乏创新改革及深层优化,整个翻译人才培养流于形式上的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有深度的统筹安排[15]。多数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只注重当前学科发展特点,普及化课程知识占比较多,对高端课程的开发及建设缺乏投入。同时,多数高校翻译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于外语教学体系中,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部分,对整个翻译课程的策划与设计重视程度不足,受限于外语教学体系的发展。教育部分别于2018年、2019 年两次共认定了1 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翻译类仅有2门。当前高校应用型翻译课程体系虽然在课程教学计划、内容建设上有所创新,但整体上缺乏大刀阔斧的改革。

(四)跨文化跨行业翻译实践不足

跨文化跨行业的翻译人才需在不断实践中历练,需经历多次的商务洽谈、文化交流活动等才能掌握高超的翻译技巧及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成长为国家所需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然而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整体跨文化实践不足,缺乏足够的实践时间和训练平台、经常性的翻译培训以及跨国际的交流、商务活动等。这些实践行为的短缺,造成现阶段应用型翻译人才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翻译质量等不足以应对市场需求,整体实践应用能力缺乏创新和突破。实践能力上的不足,将会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就业甚至职业化道路产生不利影响。

(五)“双师型”师资力量应有所加强

拥有高质量专业型教师队伍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作用。然而我国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仍然还有可发挥的空间。部分高校虽然拥有足够数量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但在经验及质量上却呈现出不足;部分高校虽然注重教师质量的培养,但单一化现象明显,比较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教师信息技术、沟通、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较为乏力。中国译协发布的《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62.5% 的MTI高校没有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或其他高校联合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的经验。翻译专业的教师多为外语专业毕业,对法律、农林牧渔、建筑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了解,而拥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普遍翻译能力不强。由此可见,教师能力结构失衡,亟需“双师型”师资力量的补充,教师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加强将为应用型翻译人才提供便捷的成才之路。

(六)人才培养无法匹配区域经济发展

不同区域与类型的培养单位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服务定位[16]。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主要依托高校等教学组织,地方高校在翻译专业数量设置上占比较小,且无法体现办学体色,不能凸显翻译专业的区域优势。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及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出现明显的滞后性。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的整体走势,服务好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特色经济、文化、贸易、商业的蓬勃发展,将带动周边经济进入长久繁荣期,同时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应用型翻译人才作为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对区域经济中外来商务、贸易等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果无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不仅影响区域对外交流通道,更会制约经济及文化进一步交融发展。

三、 跨文化语境下应用型翻译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多元策略

翻译作为人类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会随着人类的交流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呈现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形式[17]。这也造就对新时期新阶段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走多元发展的路径,重点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跨文化思维意识、一专多能职业素养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诸多方面,切实改进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强化与政企研等领域的深度合作,真正发挥翻译人才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媒介和窗口作用。

(一)强化应用型翻译人才跨文化融合意识与全局思维

应用型翻译人才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力量”,将在推动各国文化经济等交流合作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责任。在经济全球化、人才职业化、沟通技术化等发展变化下,翻译事业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大发展周期,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要求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时代,应用型翻译人才首要必须具备宏大历史观,把握世界大势,在全局中把握主动权,为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跨国经济提供优质的翻译与语言服务,力争在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沟通中做好翻译工作。另外,应加强翻译人才跨文化融合意识,实现翻译水平的高效化、整合化。

(二)主张应用型翻译人才兼具核心素养与专业知识

应用型翻译人才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先行军,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展现需应用型翻译人才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不移地推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身心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促使翻译人才维护国家利益、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具备爱国情怀等,在翻译过程中达到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的深层次目标。

(三)构建翻译技巧灵活、方法多元的分流式课程体系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转化,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的再生。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密切,文化多元性的显著表征需以语言的多元性为基础条件,而要实现不同文化与语言的协商、对话与交流必然需要翻译作为载体[18]。因此,培养具有高品质、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掌握翻译与语言、文化的关系,并根据三者的内在联系构建技巧灵活、方法多元化的翻译课程体系,实现翻译课程的系统化、多样性,满足不同文化、语言的翻译需求。首先,根据现代翻译人才多样性任务特征,建设差异化课程体系。在大类专业中,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进行再细化分类,实现精细化教学;其次,把握历史机遇,拓展翻译在线数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线上线下翻译教学的融合,实现翻译人才辅助学习手段的多元化;最后,强化高校与政产学研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定期开展专业讲座,进一步完善立体多元的翻译课程体系。

(四)加强应用型翻译人才“走出去”战略实践培训

新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往来更加多元,这就要求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强调“应用”二字的真实涵义,把握应用的关键性,注重实战经验、应用才能的培养。首先,各高校应加强应用型翻译人才“走出去”战略计划的实施,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并通过互换学生的交流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高校应加强与外贸企业、专业培训机构、外语协会、语言服务商等社会组织的联系,给予翻译人才充足的实践平台,保障应用型翻译人才拥有充足的实践历练机会,为职业化发展做好准备。

(五)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开拓型翻译师资队伍

我国翻译行业发展起步较晚,要追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翻译发展水平,必须要在专业化、组织化、系统化等方面下功夫。我国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地方主要集中于全国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等,高校培养能力及优势的显现除了课程体系、学校特色外,最重要的是掌握强大的师资队伍。鉴于此,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整合跨行业、跨专业的翻译师资力量,促使师资队伍整体翻译水平的提升。同时,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拓性师资队伍,着重培养翻译教师的改革创新能力、跨文化教学能力、挖掘特色能力、前瞻性眼光等。此外,师资队伍应以身作则,时刻与翻译人才保持紧密联系,不断提升翻译教学水平与教师素养,为应用型翻译人才提供高水准教育服务。

(六)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一专多能”人才

翻译学科的生命力在于同社会的结合,为国家战略发展而服务[19]。中国国力的昌盛、科学技术的创新推进、区域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东西部差距的缩小,都需要应用型翻译人才在不断变化中寻求最准确的发展定位,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帮助区域经济发展走上新台阶。鉴于此,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应培养兼具过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一专多能”翻译人才队伍。只有拥有高质量复合型的翻译人才队伍,才能保障日渐繁杂的国际贸易、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等实现全面协调推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新变化,我们必须作出调整,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实践内容,运用开拓性思维,全面整体布局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跨语境翻译课程教学,力争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时代翻译人才,进一步提高翻译的社会地位,使应用翻译与研究发挥更大、更强、更优作用。

猜你喜欢
跨文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