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贤文化建设探析
——以吉安市为例

2021-12-07 13:28朱艳琳谢乾丰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乡贤培育建设

朱艳琳,谢乾丰

(中共吉安市委党校,江西 吉安 343000)

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类别,对中国传统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乡村社会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历史性积极作用,也是维系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因素之一。乡贤文化仍然是维系中国农村民俗民风、家庭伦理、乡村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重要纽带。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1]。在这一时代背景与政策要求下,如何传承与弘扬传统乡贤文化、如何培育和建设新时代乡贤文化、如何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是在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工作实践中所应考虑的现实问题。

1 吉安市农村乡贤文化建设

吉安作为庐陵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及庐陵文化发展的集大成者,在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并发展了丰厚的乡贤文化,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乡贤。历代乡贤及乡贤文化,对推动吉安市传统农业文明的发展,乡村正常社会秩序的维系,乡风民风的教化、敦厚和不断向善等方面,都产生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吉安市各县(市、区)一方面大力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乡贤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乡贤文化,确保乡贤文化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1.1 发展现状及具体路径

1.1.1 实施乡贤聚力工程,大力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由各县(市、区)统战部牵头,积极搭建乡贤联谊平台载体,成立县级乡贤联谊会,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各方面乡贤组织起来。建立动态的乡贤数据库,全面收集乡贤信息,制定诸如《XX 籍在外工作及创业人士通讯手册》并每年加以更新完善,加强同在外乡贤的沟通联系。各乡镇全面开展乡贤资源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建立工作台账。同时,按照乡贤目前所从事的行业、拥有的技术专长以及工作领域等特点进行归纳分类,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贤分别由党委、政府班子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对口联系,并在特定的时间组织开展各种走访慰问活动。同时,各县(市、区)统战部和有关部门指导各乡镇成立乡贤联谊会,设立乡贤馆,对优秀乡贤事迹进行展示宣传。各县(市、区)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辟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在全县(市、区)改革发展、招商引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综治维稳、社会公益等方面涌现出来的乡贤代表人物,让乡贤先进事迹家喻户晓,营造重视乡贤、鼓励乡贤、崇尚乡贤的浓厚社会氛围。在市级层面,市直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吉安籍在外工作(创业)人员名录数据库。同时,举办各种乡贤联谊会、恳谈会等活动,一方面加强与在外乡贤的联系,另一方面凝聚各层面乡贤力量为吉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1.1.2 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全面助推家乡经济发展 各县(市、区)在吉安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三请三回”主题活动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招商活动,一方面宣传推介新时代家乡的交通区位优势、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优质产业发展项目等,另一方面动员在外乡贤返乡创业,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推动产业、资金、技术回归,促进信息、文化、人气回流,吸引广大在外乡贤积极投身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如2019年5月23日,泰和县在广东省东莞市举办重点产业招商推介会暨“三请三回”恳谈会,共签约项目16 个,签约资金达101 亿元。2019年7月27日,吉安市委、市政府在上海成功举办吉安·长三角地区“三请三回”恳谈会。这是吉安市近年来在上海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乡友、校友、战友恳谈会和招商推介会,也是把省委、省政府推进“三请三回”行动落到实处、汇聚庐陵英才智慧力量、推动吉安市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行动。

1.1.3 实施乡贤文化工程,有效提升乡村文明建设 在发展乡贤文化的实践中,各县(市、区)把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乡贤文化的统领,一方面加强针对乡贤文化而开展的各种研究等阵地建设,如整理和挖掘历代先贤在思想道德观念、优良家风家训、造福桑梓的典型事迹等,梳理并整理先贤们的模范事迹,整理和宣传新时代乡贤们的先进事迹。另一方面,各乡镇、村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与做好乡贤的统战工作密切结合,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祠堂等场所,通过建设乡贤纪念馆或乡贤墙等方式,全面展示乡贤的优秀事迹,引领广大群众向乡贤学习。同时,大力推进乡贤文化进家庭、进校园等活动,传承弘扬耕读文化、慈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有力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例如泰和县马市镇江滨村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中,注重发挥当地贤士名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出农味十足的“江滨做法”,使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繁荣活跃的生动局面,《江西宣传》《井冈山报》、吉安电视台、泰和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详实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

1.1.4 实施乡贤治理工程,有序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通过探索建立“村‘两委’+乡贤”等乡村治理议事制度,构建基层协商民主新途径,支持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乡贤在组织化引领、网格化服务、集成化联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乡情恳谈会、专题议事会、座谈交流会等形式,向乡贤通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鼓励乡贤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乡贤的影响力优势,以乡贤和事组为平台,帮助村“两委”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支持有意愿的乡贤依法依规参与村(居)“两委”选举,优先推荐村(居)支部委员中的优秀乡贤担任支部负责人,鼓励村(居)聘请优秀乡贤担任乡村治理顾问。充分发挥乡贤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宣讲道德风尚、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增强村民德治、法治、自治意识。泰和县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钟义灿命名的“钟义灿说理说法室”,注重吸纳在当地群众中威信高、口碑好的乡贤能人担任调解员,在工作中坚持法理与情理、乡俗相结合,做到以法晓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水平。目前,“钟义灿说理说法室”成员已由最初的11 名扩展到现在的200 多名,调解矛盾纠纷392 起,成功化解率达98%,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调解工作的知名品牌[2]。新乡贤拥有德高望重的内生权威和卓越精英的学识素养,能站在超越于纠纷各方的中立立场,以协调者与建议者的身份与不同视角和利益的人们进行理性分析,权衡各方,调控冲突,最终消除分歧达成和解[3]。

1.1.5 实施乡贤反哺工程,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传统美德,大力开展“回报社会、携手共进”“传承红色基因、勇担社会责任”“百企帮百村”等主题活动,组织引导乡贤以各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活动,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贡献力量。泰和县江西宏标集团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回报反哺社会,在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捐款捐物380 多万元。江西井冈山生力泰集团积极参与精准扶贫,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泰和、井冈山、遂川、万安等县(市、区)建立灵芝种植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菌苗、技术和启动资金,发展灵芝种植67 hm2,带动1600 多农户脱贫致富。

1.1.6 实施乡贤公益工程,有力夯实社会建设基础 针对乡村中存在的贫困现象与政府救助保障机制方面的张力问题,吉安市各县(市、区)充分发挥乡贤在捐资助学、关爱孤寡老人、扶弱济困、自然灾害救助等方面的爱心奉献作用,凝聚社会正能量,弘扬善行善举,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安福县统战部把组织在外乡贤助力教育事业作为该县乡贤统战工作的主攻点。2019年,全县各地乡贤积极返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10 余场,捐赠资金达70 余万元,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和支持全县的教育事业,在全县营造了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扶贫济困、助学兴教的时代新风尚。其他诸如吉水县、泰和县等乡贤,在当地统战部门的组织和指导下,也开展了类似的奖教助学活动,一方面对当地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另一方面也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形成了人人关爱教育、奉献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吉安市新联会在市委统战部的组织和指导下,常规性地开展“进敬老院献爱心”主题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

1.2 存在的问题

从吉安市乡贤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来看,泰和县、安福县与吉水县是其中的突出典型。这几个县所推行的培育和发展乡贤文化的工作模式和具体措施,为助推该县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良好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乡贤及乡贤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资源。但就吉安市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工作发展进度不一致。除了泰和县、安福县和吉水县3 个县之外,其他县(市、区)的乡贤文化培育和发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凝聚各方面力量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工作步伐,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所应达到的成效。二是聚焦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由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各地区的主要任务,就当前各县(市、区)发挥乡贤文化作用的主阵地而言,主要是强调乡贤在助推农村经济发展这一重要领域,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则强调得还不够。三是挖掘和传承传统乡贤文化力度不够。吉安市各县(市、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乡贤文化,这是目前各地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乡贤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对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四是培育和发展本地乡贤力度不够。部分县(市、区)在培育和发展新乡贤文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和突出人物的经济实力,而且把遴选的目光主要投入在那些在外的成功人士身上,但是对本地人群中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士关注度则较小。从乡贤类别来看,受重经济、轻文化发展道路的影响,乡贤文化建设中蕴含着重富乡贤官乡贤、轻文德乡贤的现实误区[4]。

2 建设农村乡贤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2.1 进一步提高培育和发展乡贤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不论是积极作用或是消极作用,需要历经较长时间的积淀才能产生效应,而且这种效应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作用——润物细无声。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一般把文化称作软实力、软环境、软生产力等,毕竟文化不像科技或劳动工具一样,能直接产生看得见的推动作用。但是,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社会生产力与发展环境,也有软、硬两方面之分,只有这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频共振、同步发展,才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否则,软、硬失调则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就乡村振兴战略而言,要把振兴乡贤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来加以对待和实施。第一,乡贤文化是培育良好乡风民风的重要基础。乡风民风的养成,离不开历代乡贤(群体)在生产生活中通过诸如主持制定乡规民约、自身嘉言懿行的示范引领、乡村治理的主动参与、乡村公益事业的发起等手段,以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步累积并历经时间的洗礼而传承下来的。新时代乡风民风的养成,既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动,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等,也离不开新乡贤(群体)的躬身示范引领,例如乡贤身上所彰显出来的尊老爱幼的品行、热心公益慈善的善举、大公无私的胸怀、感恩社会的情怀等,在一定程度上考量比较,后者所发挥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因为身边人身边事,更容易引起周边村民的共鸣和效仿。第二,乡贤文化是乡村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就某个具体乡村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言,同样需要这5 个方面的同步建设、同步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富民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实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飞跃性发展,村容村貌得以极大改善,不少乡村已成为城市居民艳羡的诗意栖居之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除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农村住房、生态、民主政治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之外,还新在新时代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改善和提高,各种高尚的充满社会正能量的文化生活方式正在广大农村兴起、流布、发展和繁荣,彻底改变了以前人们思维定势中愚昧、落后的旧式农村的看法。而在这种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乡贤(群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互促互融,同频共振,才确保了广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重视乡贤文化的建设,大力传颂古贤,用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明、推动乡村发展、繁荣乡村文化,不断挖掘和发挥乡贤文化的巨大潜力与积极作用[5]。

2.2 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育和发展乡贤文化体制机制

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建构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来加以推动。目前,大多数地方尚且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许多地方的工作都是由当地统战部门在推动和落实——主要是通过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而推动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吉水县、安福县和泰和县等均是如此。但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切实做好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并产生常态化效应,应当加强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第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培育和发展乡贤文化的重要保障。用制度管人管事促发展,是社会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为培育和发展乡贤文化,应建立起一套县、乡、村三级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要有专门的职能单位牵头负责、专门的科室具体落实、专门的人员具体完成、专门的经费加以保障等,就目前相关机构的性质和职能来看,应当由当地的文化职能部门进行牵头负责,形成文化局(县)、文化站(镇)和文化室(村)三级机构建制,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推进。当然,与此相关的部门,例如统战部、文明委、民政局等,要从自身工作职能和职责范畴出发,辅助性做好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工作,进而形成工作合力。即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解决“由谁来做”的问题。第二,制定出台具体措施是培育和发展乡贤文化的重要基础。怎样才能做好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工作,是大多数地方在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当地乡贤文化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乡贤的甄选、乡贤队伍建设、乡贤组织的建立、具体的工作要求与职责等方面,制定出台具体的工作措施,确保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助推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前进。即要通过制定出台具体措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2.3 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乡贤文化

培育和发扬乡贤文化,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乡贤文化和新时代乡贤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确保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既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又要以今衬古、丰富创新。第一,挖掘整理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乡贤文化,是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乡贤文化的前提。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新时代乡贤的产生,其优秀品行除了是其在后天读书与工作中慢慢学习并积累而成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在孩童时代由父母的教诲、乡村文明的熏陶、村中杰出人士的动人故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村中历代先贤群体的无声教诲。只有具备这种优秀基因的人士,才会自觉地富而思源,感恩时代,感恩社会,才会自觉地践行心中早已生根发芽的要成为历代先贤那样先进人物的意识。同时,通过挖掘和整理历代先贤所流传下来的诗文著作,既是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用作教育当代青少年乃至所有人积极向善的最好课本。第二,挖掘整理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乡贤文化,是培育和发扬新时代乡贤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乡贤文化,不仅仅是要培育和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乡贤队伍(群体),通过引领示范以及主动参与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进而为建设新时代农村做贡献;还需要通过挖掘和整理当地历代先贤的典型事迹、高尚品行、感人故事、伟大壮举等嘉言懿行,一方面丰富乡村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宝库,另一方面通过建设诸如历史人物长廊、主题公园、文化节等形式,为乡村振兴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2017年10月29日,吉水县隆重举行“杨万里诞辰800 周年”系列主题庆祝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大力弘扬与传承先贤文化,另一方面亦借此掀起凝聚新乡贤力量的新高潮。

2.4 进一步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即要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之路。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属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范畴,一方面意味着要从文化的范畴挖掘整理和传承弘扬历代乡贤们所留存下来的优秀乡贤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群体)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现实作用。第一,通过宣传和倡导乡贤文化,进一步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乡风民风的培育),除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大力建设之外,更需要利用好本土乡贤们的典型事迹来教育引导村民,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与熏陶,引领更多的村民向乡贤群体靠拢集聚,进而引领乡风民风不断向善向好,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农民。新乡贤既是尚贤敬德、奋进向上、造福桑梓这些传统美德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和践行者,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村民效仿的榜样,从而使村民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6]。第二,通过组织和引导新乡贤,进一步助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乡贤群体,既有经济界的成功人士,也有文化界和科技界的精英,是一个人才荟萃、各竞风流的群体,是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力量源泉。例如,目前各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和组织下,通过发展各种农业产业,以“合作社+产业+贫困户”“产业基地+贫困户”或者是“公司+贫困户”等方式,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既振兴了乡村产业,也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各地党委政府要从政策措施、宣传引导、组织协调等方面做好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的各项工作,让新乡贤在“五大振兴”中大展身手,各显神通,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顺利推进与完成。

乡贤和乡贤文化,作为中国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对中国传统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乡风民风的培育和敦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乡村记忆和乡愁中的重要基因。吉安市各县(市、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以“六大工程”为抓手,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乡村文化发展特色,大力培育、发展和发挥新乡贤与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各领域各方面的独特作用,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而为顺利推动和实现乡村振兴各项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乡贤培育建设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南安乡贤再发力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