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社合一

2021-12-07 13:28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村社合一社员

李 鹭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求,亟待通过经济、政治和社会治理等手段,切实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村社合一是农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方式[1],对有效破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社合一,有助于更好促进基层实践,服务乡村振兴。

1 村社合一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是乡村在多维度、多层次上的振兴,需要综合考虑、系统推进。村社合一作为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治理、公共产品供给等多个维度的生产和治理模式,对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村社合一的经济意义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以乡村内生性的经济基础为根本保障。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运输体系不断健全,对外开放持续加大,国内外低成本的农业产品正大举进入全国市场,与此同时,农村小规模农业缺乏竞争力、难以与市场接轨、限制农业现代化进程等弊端凸显[2,3]。实施有效的村社合一,有利于推动单一农业经济体整合形成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的生产形式,有效应对市场冲击。实践证明,村社合一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为遏制农村土地撂荒、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实践村社合一模式,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1.2 村社合一的政治意义

有效巩固基层政权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村级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做强做优村“两委”对夯实基层政权极为重要。实现村社合一,推动村级政权与经济主体的有机结合,由村“两委”带领群众致富,提升群众获得感,壮大集体经济,丰富和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利于增强群众对基层政权的认同感、归属感,树立基层组织威信,厚植党的执政基础。同时,依托村社合一,合作社可获取更多的政策资源倾斜,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乡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更为坚实的组织保障。

1.3 村社合一的社会治理意义

伴随中国城镇化加快和社会结构性变迁,农村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各类矛盾纠纷日趋复杂,化解难度加大,严重制约乡村振兴[4]。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共治共享共有的农村利益共同体。在村社合一的框架下,基层治理者通过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借助契约形式,可有序处理集体与社员的关系,引导社员的行为规范,树立文明乡风,将行政性约束合理转化为市场化管理。另一方面,社员之间基于共同利益,互帮互助、互为补充,有助于增进农村社会和谐,为乡村振兴夯实社会基础。

1.4 村社合一的公共产品供给意义

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需要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三位一体”加以打造,其中政府主要供给公共安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保和大型基建等普适、广域的公共产品,村集体重点提供村级卫生、设施运维、文化娱乐等相对个性、局域的公共服务,村民作为需求端和维护者参与其中。近年来,政府对乡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力度持续加大,但部分村集体自行提供局域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村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支配和调度足够的公共资源。在村社合一的模式下,村“两委”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将部分收益用于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将有效提升乡村人居舒适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公共产品支撑。

2 村社合一的风险防范

2.1 强人带动难复制

一个村集体、合作社,要想做好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而明星集体村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强有力的支部书记。理论和实践证明,依靠一两个强人带动起来的村社只是极少数,这种模式难以大规模复制。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强人带动就无法实现村“两委”与合作社的双发展、双促进。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有效提高村“两委”的综合治理能力和经营能力,是促进村社合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途径。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村“两委”带头人队伍,一方面,上级政府部门应择优派驻干部,指导帮助村集体解决信息获取、政策理解、规范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应通过组织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借助跟班学习、考察、培训、交流等手段切实提升其经营能力、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打造有力领导团队,为村级基层组织和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2 群众参与有顾虑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是村社合一模式的基本组成单元。发挥农民在村社合一中的积极性、原创性,对自上而下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在实施村社合一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宣传不到位、政策不了解等原因,农民群众对入社风险和收益的认识不清晰、心中有顾虑,担心承担过多风险或被兼并生产资料,参与积极性不高,生产要素难以有效集成,这对构建规模化的产业体系十分不利。将农民群众组织发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归根到底靠利益的触动。村集体在村社合一推进前期,要充分发挥支部委员和党员所在家庭主动入社的示范带动作用,辅以挂村单位、乡镇政府的帮扶,尽快推动形成显著的经济效益,强化信息公开和宣传介绍,通过生动的示范吸引其他群众主动关注、主动了解、主动参与,逐步有序地扩大参与度和覆盖面,进而实现生产资料的整合配置,为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夯实基础。

2.3 利益联结不精准

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乡村振兴稳定持久的重要支撑。合作社的兴衰存废取决于2 个基本指标。一是社员是否较单干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二是社员是否更好地规避了市场风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诸如社员干多干少一个样、管理者拿得多社员拿得少、集体积累多个人分配少、社员承担更多风险面临更大压力、只顾个人收益不愿承担任何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社员积极性不高,退社单干矛盾加剧,严重制约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联结机制的设计和执行存在弊端,即集体与个人在利益分配和关联上没有合理平衡彼此的需求。为有效化解这一风险,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建立健全全体社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等次强制分布机制、收益分配机制、风险收益分担机制,精准联结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科学分担风险,统筹兼顾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利益分配,有效促进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2.4 村社运转存偏废

村社合一助推乡村振兴,一靠过硬的村级治理,二靠良好的村级生产经营,二者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在推进村社合一的实践中存在过度行政化或过度企业化问题,有的用管理村“两委”的方式管理合作社,或者将过多精力投入到村“两委”的工作,忽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有的用企业化决策取代村委会的领导,弱化党的基层组织,不顾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需求。村社运转的偏废必然制约乡村振兴的全面性、系统性,将治理行为和经营行为有机统一起来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村社合一的实践中,既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和基础,又要充分兼顾乡村社会的治理需求,通过兼顾村委会和合作社的利益,使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工作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5]。

2.5 形式主义强铺开

要在大多数农村成功实践村社合一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关键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基于地理、人文、交通等因素,各村各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倘若为了合一而合一,忽视客观规律,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分派任务,新设一批空壳合作社,群众对村社合一模式的期望和信任将大为降低。村社合一的推行既不能保守,更不能冒进,应由点及面、由易到难,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要推动先行村寨与后发村寨的考察交流,进而引导后发村寨知差距、明目标,心动起来、行动起来。要充分尊重未入社群众的自主意愿,通过科学宣传、示范带动,引导其加入。对已入社的社员,在强化权益保障的前提下,应通过教育管理和契约约束,有效确保合作社长期运行的稳定性。

3 围绕乡村振兴深化村社合一

3.1 科学发展产业

村社合一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个首要任务展开。一要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选择适宜产业。合作社经济韧性差,必须充分考察当地和临近市场空白点,充分评估自身供给能力和潜能,合理选择种植、养殖、旅游、加工产业,有效规避同质竞争和无效供给,确保产业在较大的市场空间里健康发展。二要突出抓好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在实践中,农产品生产经营常因规模化不足导致供给时有时无,因组织化不足导致议价能力缺失,因标准化不足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对此,在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下,应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和土地综合整治,强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配置,形成生产经营规模效应。要推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建设,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三要充分联结产销两端。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形成产销衔接,借助龙头企业在冷链物流、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市场优势,带动合作社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四要合理融资投资。合作社在建立初期应基于原生产资料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在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销售渠道稳定的前提下,合理研究扩大产能的融资需求,并积极借助政策资源筹措低息、贴息的财政资金,有效避免债务风险。

3.2 丰富公共产品

以村社合一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村级公共产品供给,就是不断提升乡村环境生态性、宜居性的过程。一要注重村级环境规划。要在环境、建设部门的指导下制订村庄环境规划,以规划为引领,将产业布局和生态需求统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的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坚决杜绝搞好了生产、却破坏了环境的现象。二要建立合作社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村社合一条件下,合作社集体收益的产生既有社员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贡献,又有行政资源的支持帮助,因此,在合作社集体收益达到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将其中一部分用于村级自身公共产品供给是合理合情的。建立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应按照“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原则,以满足合作社后续再投入为前提,以社员协议为依托,确保机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三要有序开展公共产品供给。为确保公共产品的供给权责清晰、流程规范,应以村委会的研究为决策前置,合作社社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决策,由合作社通过市场化手段提供公共产品所必需的资金、物资和服务。同时,对可以通过劳动提供的服务,应当提倡通过货币化购买的方式,对社员的投工投劳服务进行支付购买。四要精准公共产品供给。村社合一模式下的公共产品是政府公共产品的补充,使普适化的公共产品更加健全完善。农村自身公共产品供给要加强村寨垃圾收集转运、废水生态处理、公共电力、娱乐设施、文体活动、设施维护维修的供给,在确有能力的条件下,提供环境景观营造、文体场所建设、公共视频监控、村级卫生医疗、养老幼教等方面的供给和产品升级,不断提高乡村宜居性,为乡村环境增值提供有力支持。

3.3 教育引导社员

村委会是构建文明村风的领导力量,合作社是构建和谐村寨的重要抓手。村社齐抓共管才能更高质量推动文明、和谐、友爱的乡村社会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一要建立村社教育联动机制。在合作社实现利益联结社员的前提下,由村委会准确把握上级关于教育引导村民的工作要点,指导合作社在企业化管理中将工作要点予以具体落实,使社员管理制度与村民公约相适应、相联动。二要创新教育模式,营造良好氛围。要在党小组的指导下,将思想学习与生产经营学习同步实施,将文明乡风教育与合作社日常管理同步安排,将打造和谐友爱的氛围与合作社文体娱乐活动同步组织,寓教于生产经营,寓教于内部管理,寓教于乐,联动推进文明乡村建设。三要以物质奖励鼓励先进典型。要在合作社中依托党小组打造社员和谐友爱品牌,在合作社中定期开展文明标兵、生产经营标兵、学习标兵、和谐家庭评比,通过民主评议、民主选举,推选公认的先进典型,由合作社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县、乡、村进行相应宣传表彰,形成良好的标杆带动效应。

3.4 村社联动治理

乡村振兴离不开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政治经济制度,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一要强化党对村和社重大事项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要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乡村振兴一切工作符合发展规律,体现群众愿望。要以问题为导向,健全农村党组织的工作制度,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明确村委决策前置机制,提高为合作社把方向、管大局的领导力。坚持全面从严管理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党始终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要建立健全村社联动的治理制度。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管理自律功能,实现村民自治和合作社管理互动,依托村社双重机构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协调和保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压实合作社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构建上下联动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有效维护农村公共安全。三要不断优化合作社治理结构。合作社治理结构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展开,精简管理机构,将人员配置到生产经营一线。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确保干多干少有区别。构建全面的合作社社员管理制度,依托经济奖惩,强化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四要强化村社治理监督体系。以基层党组织的党内监督为主导,依托经济事务公开机制、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拓宽群众的监督渠道,规范基层权力运行,推动合作社生产资料配置、利益分配、资金使用、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机制建设,有效压减寻租空间。

3.5 以农民为中心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的振兴、农民群众的振兴,振兴的首要标准是农民富裕起来。一要组织发动农民。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合作社推动农村生产要素整合,协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民在抱团发展中切实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防范市场风险。要在合作社框架下坚持不懈地引导和管理社员,进而广泛地团结凝聚农村群众力量,促进乡村振兴。二要服务保障农民。抓住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将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知识技能、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作为服务保障的重中之重。要在扶贫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在村委会和合作社的组织下,依托农业、科技部门加强技能培训,开展信息服务;依托财政、商务部门精准开展资金帮扶、农商对接;依托司法、信访部门强化法律援助,开展法治教育,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三要带动农民致富。在科学发展产业、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通过健全完善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务工收入三重收益机制,有效带动社员致富,切实满足群众的获得感,将社员紧紧团结在村委领导的合作社体制下,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4 小结

当前,“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讨论村社合一在乡村振兴中经济、政治、社会治理、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意义,强调这一模式对农村工作的先进引领作用与长远发展影响。与此同时,风险也在发展中并存,面对群众参与不足、运作模式不完善、形式主义存在以及先进经验难以复制推广等难题,本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讨论如何在深化村社合一的具体实践中科学发展产业、引导社员,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为群众办实事。

猜你喜欢
村社合一社员
省委组织部等3部门发出关于组建村社万支小分队开展暖心配送服务的通知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创新“村社宜站” 加强村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勇于改革 善于创新 全力打通村社巡察“最后一公里”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农村村社自治与股份合作的关联机制探析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