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论著整本书阅读实践性教学策略探究
——以《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为例

2021-12-07 16:39黄清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差序乡土中国格局

黄清娟

(莆田第六中学,福建 莆田 351111)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论著,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这类偏学术性的书,高中生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易于接受?目前关于《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重在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通过研读体悟,感受作品浅显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抑或是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水平。

本文侧重于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借助现实生活调动学生情感来进行整本书阅读。鉴于莆田第六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山区农村,学生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充分借助学生的这种“特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实现内外勾连,在实地考察访问中拓宽视野,在对比分析中与时俱进地看待作者的观点,进而提升研究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开启学术型著作学习的大门。本文以《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为例进行学术型论著整本书阅读的探究。

一、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学生接触学术类著作较少,即使有也只是短篇的碎片阅读,基本没有进行过学术类著作的整本书阅读。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学生普遍反映读不进去,枯燥乏味,学术概念晦涩难懂,没有文学类文本有趣生动。加之时代变迁,00 后的学生很难将文中的乡村生活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感同身受,加深了与作品的鸿沟。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不会联系生活,缺乏问题意识。

(二)教师方面

由于学术类整本书阅读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按照一般类型内容组织教学,导致学术概念讲不清、吃不透,达不到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或以讲授为主,或放任学生自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教学氛围沉闷无趣。

(三)教材方面

《乡土中国》有大量的学术概念,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该书也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罗列了大量的社会现象来阐明观点,具有逻辑性强、科学系统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中的相关理论在现实社会情境下很难理解,一些可在现代社会找到印证来消除隔膜,一些理论则需要辩证看待来完善思维。这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缺乏系统知识基础,阅读起来比较困难。

二、《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教学策略

(一)关注现实“问题”,进入生动情境

在进入生动情境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差序格局”这个核心概念进行理解。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为能引导学生对这一章节的理解,教师教学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差序格局的概念是什么?有何特征?差序格局是以地缘和亲属(血缘)的联系作为基础的,这两者之间有何关系?——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差序格局之下的私人道德和西洋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有何不同?——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更有利于对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理解。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成书是20 世纪的40 年代,时至今日,80 年过去了,当今的差序格局会和以前相比有怎样的变化呢?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1]而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先从感官开始,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的兴趣。

由此,教师从莆田地域的“差序格局”的当今现状调查和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两方面入手,通过实践调查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期望学生能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依据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的地缘和亲属两个方面,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两个情境问题:

[情境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镇化的过程,从文化意义上来看,也是乡土生活方式向现代城镇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问题一:请从地缘关系对乡村的差序格局的影响开展调查访问,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探究城镇化对乡村的差序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情境二]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这篇文章中形容差序就像“水波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而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然而随着1981 年计划生育的开展,这层最核心的关系圈被破坏了。

问题二:请从亲属(血缘)关系对乡村的差序格局开展调查访问,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探究计划生育对乡村的差序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情境教学的目的在于创造了一种师生、生生的互动教学,借助学生深入家乡的实践设计也为教学提供一种源于学生实践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分析讨论

以乡村同学76%+城市同学24%的方式进行分组,同乡村的同学分在同一组内,每组设一个小组长。利用节假日,小组组长带领组员对家乡做为期一个月的访谈和调查。经过一个月的访谈和调查,学生收集了丰富多彩的一手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筛选,精选出三个典型案例,并对案例中的差序格局进行探究。

1.调查结果

[案例一]该生家乡是一个距离城区不远的小村庄,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其家族都各自在城里买房,且不在一个小区。该生从乡下的初中考入本校。采访对象是其堂哥,堂哥是独生子,浙江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工作安家,每年只回家一次。该生向其询问了关于农村的风俗,他都难以回答,而且他对于参与家乡习俗的态度冷淡,甚至都不想参与,认为那是无趣的风俗,相反,他对城市里新鲜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经过这次访谈,该生对于未来是要到城市发展还是回乡振兴乡村感到迷茫。

[案例二]该生的家乡在海边,距离城区约一个小时车程。该生采访的对象是其大舅。大舅有五个兄弟,一个姐姐。六个舅舅都是开金店,店铺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舅开了63 家金店,分布6 个城市,3 个省。该生母亲现在就明确告诉他,大学读经济管理学,毕业后到舅舅那边经营管理。

[案例三]该生家乡在山区,那里唯一的一趟公交车现在也停止了,原因是乘客少亏本。其家族的人几乎都在外面做生意,仅有少数人在城里机关单位工作。家乡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家家户户都有小车,住着别墅。节假日家人常回到山里度假,呼吸新鲜的空气,品尝山里特产。其对家乡的印象比较好,家族亲友关系和谐,经常走动联系。

2.分析讨论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调查和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得出三个有价值的结论:

第一,城市化削弱了地缘和血缘的互助作用。费孝通在差序格局原文中写道:“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的互助机构。”[2]在莆田,城镇化之前,人们局限在较小的地缘范围,流动性小,同乡、邻里往往是同宗同姓,红白喜事也必须是同宗一起办理的,比如白事抬棺材,是同宗年轻人必须做的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地缘关系所起的互助作用在削弱。原因是有些乡村,年轻人大都外出了,或去外国,或家安在了大城市。红白喜事,同宗的人特地回来也确实不容易。这样部分乡村红白喜事也就不得不由机构操办。

第二,城市化使得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延续地缘和亲属关系。这种现象在莆田秀屿区就十分明显。这点与上面的结论形成反差。无论是去西北开金店的还是去广东做玉石生意的,初来乍到,他们更愿意扎堆在一起,地缘和血缘关系表现得异常突出。他们会把房子买在一起或租在一起,若是舅舅当老板,店铺的管理就会交给子女,或者是自己的甥男或甥女。而这新一代的年轻人往往是大学生,大都能胜任管理。由于宗族事业的兴旺,地缘和亲属的这层传统关系能够能动地延续。

第三,城市化影响地缘和亲属关系没有改变差序格局的本质。城市化使得人们向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同时,并没有改变差序格局的本质即自我主义。生长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期望能从自己的关系网中获得利益,而关系网的最大本质就在于相互利用,互相依靠。沾亲带故处处皆是。我们的差序格局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全然不同,通过城市化影响地缘关系也没有改变,而随着三胎的放开,血缘关系对差序格局不再会有什么影响了,且随着国家振兴农村政策的落实,特别是民俗文化的重建,差序格局的本质更不会因地缘和亲属的关系而改变的。

(三)开启学习大门,提高核心素养

1.迁移

教,就是为了不教,迁移是学习方法的迁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悟自得的良好学习习惯。“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3]教学就是让学生悟得方法,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由知识向能力迁移。该课的教学不仅在于理解“差序格局”章节的内容,而且在于通过这样“演绎”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以致用”的方法,从而获得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迁移至其他章节的学习。

统编教材第四单元学生已经做过《家乡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掌握了调查流程和方法,并在调查实践中通过现实案例家族式经营管理来了解差序格局的以“己”为中心的亲疏有别的经营方式。在对照现代化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后,优劣立现,无形中管理理念孕育而出,也发展了学生的思辨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新旧知识及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且学生在阅读《乡土中国》的后面章节中,提出诸如“互联网从公私、权利和权力三个维度对差序格局的影响”这样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实现了知识之间的连贯迁移。

本单元的教学也给了教师很大的启示:要重视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并放手让学生走进生活,访问调查,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也就乐意去学。

2.应用

应用是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出的能力的应用。在组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书的内容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分析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研判能力;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应用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乡土中国》过程中,提出了诸如“当今社会能不能成为‘礼治’社会”这样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变迁、“礼”的养成及服务前提、礼治与法治的区别、差序格局等原因,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礼治与法治并举、两者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参与度和积极性比较高,成就感也比较强,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三、总结

大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提倡用生活来教育,即教育要立足当下的现实生活;而且《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 年版)》也明确指出要“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所以,用调查研究的方式来开展学术型著作的整本书阅读值得推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而且将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对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且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探究问题,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思维、探究等核心素养。这种趣味且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易于学生接受,学生也乐于运用。

猜你喜欢
差序乡土中国格局
善恶人格的特质差序*
中国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的省级差序分区及补偿标准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高职院校“技术差序”育人体系研究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于潮流 问格局——FCTA的2019雕镌时尚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