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会阶级建构的童年——读《不平等的童年》

2021-12-07 00:16刘芬
客联 2021年10期
关键词:童年家庭教育

刘芬

摘 要:本书基于“自然主义”的观察法,对十二个阶级、种族、性别不同的孩子及其家庭进行调研,旨在研究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对教育方式的影响。通过观察中产阶级家庭、工人阶级及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并进行比较,发现家长的社会地位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阶级间的不平等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作者在10年后还通过回访再次验证了不平等的童年这一真相,并且它还会带来成年的不平等。

关键词:社会阶级;童年;家庭教育

一、引言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经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不论个体在家庭中待的时间长短如何,家庭以及父母都必然是我们生命历程中占很大一部分因素的存在。尤其是在传统家文化的熏陶下,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的家庭可能使孩子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那么,家庭在塑造个体性格方面发挥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其中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二、儿童教养方法: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

(一)协作培养

协作培养是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其主要的运作逻辑是由父母安排管控的有组织的活动支配着孩子的主要生活日程;通过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参与和学校教育的干预,确保孩子拥有更多的体验经历,从而以一种协作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才干。这是社会教育机构所推崇的教养模式,因此采用协作培养策略培养出来的孩子看起来很容易获得一种优越感。

(二)成就自然成长

工人阶级及贫困家庭的父母并不认为协作发展孩子的能力是教育好孩子的必要因素,对他们来说,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任务,家长并不必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观点,大人和孩子之间应该是有一条清晰的界限的,在这条界限之外,孩子们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业余活动,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去哪里玩、跟谁玩、玩什么。由于这种与教育机构标准不同步的教养逻辑,使得成就自然成长的教养模式的后果就是孩子们容易在面对权威机构时产生一种局促感。

1.组织日常生活

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在日常生活组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紧张而忙碌,家长为孩子安排了大量有组织的活动,包括足球、棒球、钢琴课等课外活动,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为他们日后在公共机构中立足奠定技巧和素质基础。然而,这样的教养模式需要整个家庭做出牺牲来支撑。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在忙完每天的工作下班以后,还要为孩子们准备饮食以及为各种活动做准备工作、开车送孩子到外地参加比赛以及花力气观看活动等,这极大了加剧了他们的工作量。

与之相反,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是相对自由而闲散的,生活节奏慢,压力更小,也较少得到精心安排。对于家长来说,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家长们大多只把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他们倾向于把精力放在保证孩子安全和强化纪律上,强调给予孩子一个独立于成年人的世界。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以参与的有组织的活动非常有限,大多时候都由自己自由安排非正式活动,在这个自治空间中,孩子们可以和各种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自由尝试各种新体验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非常注重与亲戚之间的关系与互动,且与家族成员之间有更为紧密的联系,同伴之间有较好的友谊,支持网络非常强,他们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独立生活以及与他人建立并保持紧密相处的能力。

2.语言的运用

不同阶级家庭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也能反映出社会地位和教养方式的差别。

中产阶级家庭协作教养的逻辑使得他们秉持着“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在于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想、观点和想法”的教育理念,因此他们在家庭中使用语言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父母也会使用语言作为管教孩子的关键性机制。这种语言运用的方式的优点就是由于日常交流增加,孩子们学会并能使用的词汇量变得丰富,同时也锻炼了敏捷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孩子们从小在家里便学会了如何对成年人提出质疑并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和成年人对话,因此能够更加自如地在有权威的人士或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学会与成年人握手并在互动中注释成年人的眼睛。缺点就是孩子们在面对父母的不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时,会主动提出自己的不满,并和父母讨价还价来满足自己的要求。

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使用语言的目的则十分明确,即语言的实用性,怎样能够更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大多时候只是使用指令性语言和孩子交流,他们不会想要像中产阶级家庭一样跟孩子讲道理和协商,必要时还会使用体罚来威胁。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大多都会为了不受到体罚而顺从父母,他们也不会试图跟父母谈价还价,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没有机会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和学习如何与大人协商,说出自己的想法。

3.家庭和教育机构之间的互动

不同的社会地位还造成了父母与组织机构截然不同的互动方式。中产阶级家庭的母亲往往采用干涉主义的方式来处理孩子在学校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比如马歇尔女士在斯泰西进入不了天才班时,运用自己经济优势在权威机构进行私人测试,获得孩子智力达到进入天才班标准的证明,迫使学校同意让斯泰西加入天才班学习。这就像是有钱人利用自己的权势去改变规则以实现自身的便利一样,对其他普通家庭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但中产阶级往往就是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优势对学校教学进行干涉,并在这个过程中直接教会孩子怎样给组织机构的掌权人施压以迫使他们照顾自己的需求。

相比之下,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父母在面对组织机构时则显得弱小又无助。他们在孩子教育方面依赖于学校,往往会期待学校教育工作者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但是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她却显得被动很多,虽然她们也会对学校有不满和批评,但这些都不会表现出来,家长们更多向学校机构展示的是恭顺,面对教育機构更多是充满挫败感和不自信。她们寻求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而不是提出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很有可能在以后的成年生活中复刻这种家庭的社会地位与教育机构的互动方式,变得不会去干预,而是一味地顺从,在这个过程中局促感就产生了。

三、社会地位与不平等童年的思考

(一)社会地位带来的无形收益:天然的优越感

笔者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社会地位带给个人的天然优越感和自信。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对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会非常重视,也不会受到资源、经济等方面的限制,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在未来更加适应社会,他们从小培养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是社会所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的,并且还能够更胜一筹,有了父母从小对孩子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能够使得孩子在未来获益无穷。

反之对于工人阶级及贫困家庭来说,生活的压力和经济重担是父母们一直以来需要考虑的,孩子们也会因为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便不再去追逐自己所想,从小就知道很多東西即使想要也得不到满足,父母们也认为把孩子养大、让他们吃饱穿暖就是最好的养育方式,至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是他们能考虑的范围,做事也会有诸多顾忌,这使得孩子们在进入社会之后或是面对社会上的权威人士和机构时,长久以来形成的局促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会退缩,面对权力不敢去反抗,因为顺从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准则,在家听从父母的指令做事,很少有平等对话并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久而久之顺从型、自卑型人格产生。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并不是绝对的表明中产阶级的孩子未来就是一定优秀自信大方,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是局促且顺从的,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成和中产阶级孩子一样的能力。只是从大多数人的角度出发阐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不是绝对之言。

(二)协作培养与社会机构倡导的一致性:后现代的视角

后现代主义倡导用批判性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人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主流社会对很多事物和规范的倡导很容易让大多数人都做出所谓的“亲社会行为”,而背离主流行为的人或事情就会不被大家认可或是受到歧视。其实大多时候很多问题都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作者安妮特提到,协作培养其实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唯一正确的养育孩子的方法,但是它却还是当代有权力的专业人士所断言的最有益的儿童教养方式。他们对于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子女从而促进子女身心发展上保持高度一致,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关于怎样培养孩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技能库,包括家长同孩子讲道理、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等。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这样的认可,它也就成了中产阶级普遍赞同的方法。确实如此,作为社会中的家庭和个人,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要求和规范的影响,大多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按照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去做,不管这个方法是不是对、是不是适合自己,家长们会盲目地相信反正以后都是要进入社会工作,在社会中寻求生存,要想以后过的好,就必须按照社会要求个人所必须能力的方向去培养孩子。

因此,从后现代的视角看,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的非常好的儿童教养模式,并不是有权力的专业人士认为是好的教养模式所有家庭都应该趋之若鹜,这反而不利于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没有什么好的或坏的教育方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三)中国情境下的家庭教养模式选择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笔者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书中所提到的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类型,思考自己的家庭属于什么样类型的家庭,父母是不是采用了以上两种之一的教养方式来培养自己的?自己又获得了哪些重要的能力?是不是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笔者相信大多数人读完以后都不会对作者验证出来的研究结果感到惊奇,因为虽然和美国的社会背景不同,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教养模式和儿童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却并不陌生。家长带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孩子从小就没有周末等俨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在如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内卷的学术环境下,不禁让我们思考自然成长的教养模式是否不再适合儿童的成长?但假若每个家长都抛弃自然成长遵循协作培养的教养模式,不仅家长们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劳累中,孩子的童年也会变得更加紧张和匆忙。中国的90后更像是处于自然成长和协作培养之间的一代,而在如今强调高起点、起跑线的竞争时代下,00后可能会更“被需要”协作培养。随着我们国家近十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也经历了转型,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变得相对动态,我们也需要去考虑我国的社会阶级在形塑家庭教育和期望上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社会地位的优势是否会给家庭带来延续数代的资本再生产,它们是如何运作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探寻的。

参考文献:

[1]〔美〕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谦,李飔飏.幻灭的“美国梦”——一个教育人类学视角的解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84-92.

[3]肖索未.社会阶层与童年的建构——从《不平等的童年》看民族志在儿童研究中的运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02):36-38.

猜你喜欢
童年家庭教育
连环杀手爱德华·盖恩犯罪动机的成因探析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