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研究

2021-12-09 03:15贾东水王凡杨立富
关键词:学时劳动大学生

贾东水, 王凡, 杨立富

(1.河北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工程大学 学生工作部,河北 邯郸 056038)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教育重要论述,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开拓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局面[1],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创新实践新体制、新模式、新举措,特别是运用系统理论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做好顶层设计、力求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形势、新内涵、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学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

(一)把握新形势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长期以来,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实践育人成效显著[3]。但是,近年来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独特的综合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忽视、扭曲,大学生劳动教育被弱化、形式化、孤立化[4]。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新起点,高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二)理解新内涵

劳动教育是高校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必须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等显著特性[5]。劳动教育必须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始终坚持劳动是创造财富、价值的源泉,始终倡导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坚决反对和摒弃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等错误思想观念[1];劳动教育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群众社会生活、新业态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分工合作,遵守社会主义社会新型劳动关系;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和社会职业,引导学生勤于动手、躬身实践,正确认识、投身建设、勇于改造世界,体验劳动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劳动实践,让学生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三)明确新要求

劳动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准确把握劳动观念、劳动精神、价值取向、劳动技能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劳动信念、劳动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1]。具体来说,一是要树牢正确的劳动观念,深刻感悟劳动创造人类生存、创造社会财富、创造生产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道理;二是要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全面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正确熟练使用常规劳动工具,不断增强体力、智力、意志力、创造力,具备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创新创造能力;三是要培育高尚的劳动精神,深刻领会“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精神实质,继承发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1];四是要塑造优良的劳动品质,自觉自愿、主动积极、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加劳动,养成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良好劳动习惯,养成珍惜劳动成果、杜绝浪费、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劳动品质。

二、系统理论的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

(一)树立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指以系统论为思维范式的思维形态,是把目标结果、实现过程、过程优化、未来影响等问题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系统思维的核心要义是整体性思维,是整体观、全局观,是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注重从整体出发,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重点突破、协同推进[7]。

树立系统思维,就要掌握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系统即互相联系、制约、作用的构成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功能取决于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系统理论是研究系统一般模式、结构、规律的学问,是探求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模型。系统科学是从局部与整体、局部与系统的观点去研究客观世界,是从系统的着眼点或角度去看整个客观世界。树立系统思维首要的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其次是把握系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特点。

(二)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运用系统思维认识复杂事物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科学方法论。系统观念的核心要义是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构成要素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要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规律,建立系统秩序、实现系统优化;要运用开放的系统观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系统观念,一方面要坚持整体论,着眼于事物整体,把整体的效益、功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系统整体对构成要素的统领性,厘清关键要素对系统整体的必要性[7],辨明系统整体对构成要素的制约性;另一方面要坚持协同论,着眼于系统中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将结构调整作为优化系统效能的途径方法,实现系统整体效能最优化。

(三)运用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系统的特性和规律,有效解决问题。系统方法的核心要义是依据系统观念的基本认同,运用系统思维、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等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运用系统方法,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把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通过明确问题与目标、系统综合与分析、系统选择与优化为既定目标提供科学依据[8];另一方面通过程序设计、规划计划、具体实施来实现既定目标。具体来看,一是要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整体功能,进行系统综合,形成系统方案;二是要从物质、能量、信息三方面认识和控制系统运动,系统分析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三是要进行系统最优选择,使系统达到人们能确定的最优状态。

三、创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体制、新模式、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坚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划将来;既要向重点难点聚焦发力,又要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发展提升[9]。

(一)顶层设计新体制

高校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总体方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时计划、实践活动、组织指导、考核评价等;要细化学校学年(或学期)劳动教育计划,特别是安排好劳动周等集中劳动;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全面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召开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研究制定学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成立学校、学院两级劳动教育领导机构和学校劳动教育指导中心,设立劳动教育专项经费,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举办教师劳动教育授课竞赛和大学生劳动技能竞赛,确立考核考评指标体系和评比表彰办法[4]。

首先,学校要成立劳动教育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成立学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双双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共同担任常务副组长,其他校领导班子成员全员参与担任副组长,学工部、教务处、后勤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研究生部、科研院、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校办、组织部、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和各学院党政负责人为成员;设立学校劳动教育中心,学工部长兼任主任,教务处、后勤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研究生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处(院)长和各学院副书记、教学副院长兼任副主任,同时劳动教育中心设办公室,学工部副部长兼任主任,学工部、教务处、后勤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研究生部、科研院、财务处相关科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办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和各学院学工办主任(分团委书记)为成员。

其次,学校部门单位和学院劳动教育工作的职责分工与协作要明确:学工部、研究生部负责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劳动观教育,组织编写指导手册、实施方案、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应急与事故处理预案,组织协调、落实督导、考评表彰,开展勤工助学劳动,强化安全教育,强化风险意识,举办劳动教育相关会议及成果展示等;教务处、研究生部负责将劳动教育列入学生培养方案,增加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纳入教研管理范畴,对劳动教育教师进行教研等专项培训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列入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师评优序列,组织参加或举办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后勤管理处负责设立学生实践基地、公益劳动岗位,提供劳动工具、劳保用品以及交通、水、电等服务保障,组织开展节粮、节水、节电等节约校园创建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人事处负责设立劳动教育中心,定编定岗定责,引进、招聘劳动教育专职教师,聘用劳动模范、特殊技能兼职教师,将劳动教育教师工作列入学校教师业务培训、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财务处负责将劳动教育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在科技创新、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工程实训中增加劳动教育专题,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校团委负责在青年大学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团课、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中增加劳动教育专题,组织开展挑战杯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科研院负责提供大学生科研岗位,鼓励教师科研项目吸纳学生参与研究,将劳动教育研究纳入科研管理范畴;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落实劳动教育理论课授课、考核,参与指导劳动教育实践课,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培训、教研、科研活动,组织编写劳动教育理论课教材;校办负责协调召开学校劳动教育动员、部署、推进、总结、表彰会议,协调校领导参加劳动教育大型活动,接待上级劳动教育专项督导检查;组织部负责配备学校劳动教育指导中心处、科级干部;宣传部统筹校园宣传,利用校园媒体矩阵宣传劳动教育先进经验、先进典型、先进事迹;各学院组织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在专业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中,开设专业特色实践课,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配合做好学生劳动教育考核并进行综合素质测评[10]。

(二)系统构建新模式

首先,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要设立32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教育专题和实施单位,各学院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在其他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5];学校要在每个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设立劳动周或劳动月开展集体劳动。

其次,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并分为主、辅两个部分。主体教育的实施由教务、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将劳动教育列入学生培养方案,设32学时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纳入教研管理范畴。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负责落实劳动教育理论课授课与考核,组织编写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课教材。教材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一是劳动观教育10学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2学时,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观教育2学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观教育2学时,新时代劳动观教育4学时;二是劳动、劳模、工匠精神教育10学时,主要包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4学时,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教育6学时;三是高校劳动教育体系12学时,主要包括《意见》、《纲要》和河北省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2学时,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体制机制详解2学时,大学生劳动体系概述2学时,大学生劳动安全概要2学时,大学生劳动技能概要2学时,大学生劳动法规概要2学时。辅助教育的实施,具体来看,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劳动观教育;共青团部门负责在青年大学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团课、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中增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专题;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部门负责在科技创新、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工程实训中,增加劳动教育专题;各学院在专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发劳动教育资源,进行专业性劳动教育。课时分配方面,设劳动教育理论辅修课32学时:学生工作部门的新时代劳动观教育2学时,共青团部门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题劳动教育2学时,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专题劳动教育2学时,科技创新、工程实训专题劳动教育2学时,创业教育与实践专题劳动教育2学时,学院的专业教育专题劳动教育2学时,专业课程、实习设计、调研论文专题劳动教育20学时。

再次,劳动教育实践课为必选课,课程开设分为四个学年。学校一般应开设劳动周/学年,也可以设为劳动月/届,成绩不合格不得毕业。学生须每学年选修一类一门劳动教育实践课,四年内类别、课程不得重复。学生选课应根据年级高低、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选择,低年级学生不得选修科技类生产教育实践课程。参加劳动技能竞赛、学科竞赛、学术科技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获奖的,进行自主创业成功注册的,参加集中社会实践、集中志愿者服务项目的以及活动中受表彰的,专业实习、工程实训、课程(毕业)设计、学术研究成绩合格的,任何一项即可冲抵生产教育与实践课程,但不能抵消其他三类劳动教育实践课。获汽车驾驶证、烹调烹饪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园艺师、设计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按照类别冲抵一门相应劳动教育实践课。部门依据职责,学院立足学科专业特点和实验室条件,面向全校开设劳动教育实践课。劳动教育实践课按照学生学制规定、课程学习进度、专业技能状况可分设为四类,生命教育与实践——野外求生(野外生存训练)、安全防范(防震、防火、防溺水、防暴等)、生命救护、强身健体、心理调适;生存教育与实践——养殖(动物医院)、捕捞(捕鱼钓鱼)、种植(校园树木、花草、作物、瓜果、蔬菜)、收割(采摘)节俭(节粮、节水、节电等);生活教育与实践——衣(衣装设计、缝制、搭配)、食(烹饪、烘焙)、住(家装设计、智能家居、维护维修)、行(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汽车驾驶)、卫(公共卫生、公益劳动、家庭卫生、宿舍整理,个人卫生、公共服务);生产教育与实践——专业实习、工程实训、课程(毕业)设计、学术研究、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学术科技竞赛、创业竞赛、社会实践、专业服务、新型业态服务。

(三)创新举措新突破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无用化”“浅层化”“孤立化”,因此,高校要对症下药、创新举措、力求突破。

一是突破劳动教育“无用化”观念性壁垒。一方面,大学生轻视劳动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由于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有些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轻视体力劳动;良好的劳动习惯没有养成,基本的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欠缺;啃老、浪费、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大学生歪曲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价值功利化,将劳动教育变成单纯的劳动付出并赚取报酬,出现不给钱不干活、付出就要回报的局面,劳动丧失了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学校应注重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理论课应让大学生掌握劳动科学常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明确社会主义劳动关系,认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11];劳动教育实践课要以生命、生存、生活、生产教育实践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实践,要编制劳动实践的目标、活动、考评、安全规范,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让大学生学会应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就业观、弘扬工匠精神,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生产一线建功立业[12]。

二是突破劳动教育“浅层化”认识性壁垒。一是把劳动活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或二者兼有,不必将劳动教育单独列入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把体力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上劳动课、搞卫生等简单体力劳动,未能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独特宝贵的育人价值;三是把劳动教育的个别形式等同于劳动教育的全部,未能形成制度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拓展劳动教育途径,使劳动不仅仅只限于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简单劳动,要在进课堂、进教材的同时,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践实习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

三是突破劳动教育“孤立化”操作性壁垒。第一,避免劳动教育片面孤立化。不能光注重理论课的学习,而忽略实践课的重要性。理论课注重培育劳动观,把理论课学到的知识作为行动指南;实践课注重养成劳动习惯,将理论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使知识转化为劳动本领。劳动教育要统筹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以实践锻炼为主。第二,避免劳动形式单一孤立化。学生的劳动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园劳动,应该校内外劳动相结合,依托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科研合作单位、就业创业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和大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第三,避免劳动活动安排孤立化。劳动教育是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不能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脱离,必须做到“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携手并进。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任重道远。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关键。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系统理论、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系统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力求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创新高校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系统高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开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新局面。

猜你喜欢
学时劳动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时数调查研究
学习不是“刷学时”
热爱劳动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