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葫芦状蛛网膜囊肿1例并文献复习*

2021-12-09 10:21谷优优魏元豪徐梅松王维清姜云生刘晓智
重庆医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鞍区垂体蛛网膜

谷优优,索 艳,魏元豪,徐梅松,王维清,姜云生,王 肃△,刘晓智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1.内分泌科;2.放射科;3.神经内科;4.中心实验室 300450)

颅内的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s,AC)是一种脑实质外非肿瘤性良性病变,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一般多见于侧裂,其次为小脑脑桥角区、四叠体池、小脑蚓部[1-2]。发生于鞍区的AC较罕见[3]。本研究报道1例鞍上及鞍内葫芦状AC致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并进行文献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0岁,“因恶心、呕吐7 d”于2019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肉眼观察无血性物质,伴乏力、头晕,无嗜睡、头痛、意识模糊,无腹痛、腹泻、怕冷、记忆力减退等。既往糖尿病史7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史2年、慢性胃炎病史1年。体检:体温36.5℃,脉搏81次/分钟,呼吸18次/分钟,血压125/82 mm Hg,BMI 23.88 kg/m2。急性病容,精神差,神志清楚,双眼睑无水肿,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白细胞5.39×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53.2%,红细胞 3.84×1012/L,血红蛋白118.4 g/L,血小板 245×109/L。空腹静脉血糖6.0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尿常规:尿糖-,酮体1+。降钙素原0.031 ng/mL。血钠124.1 mmol/L,血钾3.56 mmol/L,血氯88.6 mmol/L。24 h尿量2 200 mL,尿钠173 mmol/d,尿钾22 mmol/d,尿氯168 mmol/d。血气分析、心房利钠肽、肝肾功能、血淀粉酶、血脂肪酶、便常规、防癌5项未见明显异常。8:00 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10.26 pg/mL,血皮质醇(COR)1.6 μg/dL。甲状腺功能: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41 pmol/L、血游离甲状腺素(FT4)6.37 pmol/L、灵敏促甲状腺素(TSH)1.33 uIU/mL。性激素6项:卵泡刺激素(FSH)0.79 IU/L,黄体生成素(LH)<0.1 IU/L,垂体泌乳素(PRL)1 006 mIU/L,睾酮小于0.09 nmol/L,雌激素小于18.35 pmol/L,孕激素0.16 nmol/L。腹部超声:胆囊壁增厚,左肾囊肿,胃壁黏膜呈炎性改变,胃动力差。头部CT:双侧基底节区腔隙灶,脑白质稀疏,轻度脑萎缩。胸片:左肺上叶及双肺下叶轻度炎症,心包少量积液,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垂体核磁平扫加增强:鞍内及鞍上AC,伴空蝶鞍,见图1。视野检查未见明显视野缺失。诊断:鞍内及鞍上AC,空蝶鞍,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予3%氯化钠补钠治疗,复查血钠升至129 mmol/L,患者恶心、呕吐好转,停用静脉高钠。待完善血ACTH及COR检验后,予氢化可的松100 mg/d持续3 d,复查血钠140.4 mmol/L,患者无恶心、呕吐,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调整治疗为泼尼松25 mg/d。出院后泼尼松逐渐减量至7.5 mg/d(5 mg 8:00,2.5 mg 16:00)替代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并加用左甲状腺素钠片25 μg(每天1次)替代垂体-甲状腺轴功能,3个月后监测电解质、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异常。

A:矢状位T2加权像;B:矢状位T1加权像;C:冠状位T2加权像;D:冠状位T1加权像;E:冠状位T1增强;F:矢状位T1增强。

2 讨 论

颅内AC由HOWSHIP于1819年首次报道,是一种先天性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占所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儿童中更为常见[1]。

2.1 AC的发病机制

AC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 AC是一种先天发育异常疾病,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分,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4]。蝶鞍的特殊之处在于通常膈下没有蛛网膜存在,垂体囊是软脑膜的衍生物,鞍区AC形成的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后方和鞍背之间有一层完整的蛛网膜[5]。如鞍隔先天性缺如或者鞍隔孔直径大于5 mm,脑脊液则可循蛛网膜囊进入鞍内,形成鞍内AC,囊肿体积逐渐增大,会将垂体压迫变扁,成为空蝶鞍[6]。

2.2 AC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鞍区AC可无任何症状,也可引起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及垂体激素水平的改变[6]。AC在磁共振中呈现为长T1长T2 脑脊液样信号,边界清楚,无钙化,DWI序列低信号,囊壁及囊肿无增强表现。鞍区AC诊断需与其他鞍区囊性病变如囊性垂体瘤、Rathke 囊肿、鞍内囊虫病及囊性颅咽管瘤等鉴别,可从病变的信号、位置、囊壁厚度、强化特点、有无钙化及出血等进行区别[7-8]。本例患者因恶心呕吐、低钠血症入院,无头痛、视力下降、视野改变,完善垂体激素提示垂体-肾上腺轴、垂体-甲状腺轴、垂体-性腺轴功能均低下,考虑诊断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完善垂体核磁平扫加增强提示鞍内及鞍上可见一葫芦状长T1长T2信号影,向上轻度压迫视交叉,垂体柄未见确切显示,垂体受压位于鞍底,结构显示不清,考虑诊断为鞍内及鞍上AC、空蝶鞍。

2.3 AC的治疗

治疗方面,因鞍区AC患病率较低,目前尚无公认的治疗指南。鞍区AC的手术治疗,既往多采用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囊肿-腹腔分流术,但目前公认的首选手术方式是更加微创的神经内镜[9-12]。余念祖等[13]报道了1例鞍区AC致视力改变、精神不振的患者,经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患者无临床表现或者临床表现较轻,无视力视野改变、室旁水肿、眼底视乳头水肿,囊肿处于静止期,可严密观察随访,行保守治疗[14-15]。徐菁等[16]报道了1例鞍区AC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因临床症状较轻,靶激素替代治疗有效,暂未采取手术治疗,定期随访复查。本例患者为高龄女性,发病时无明显头痛、视力及视野改变,予泼尼松及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腺垂体功能后,病情稳定,故暂未采取手术治疗,仍在严密随访观察。

综上所述,鞍区AC临床罕见,生长缓慢,易被误诊,因此临床医生需熟练掌握其特点,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以获得及时的个体化治疗。

猜你喜欢
鞍区垂体蛛网膜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垂体腺瘤MRI技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