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开展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2021-12-11 11:06张树山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张树山

摘要:作为一门语文与文化教学课程,语文是基础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学科,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与文化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软实力。所以,让青年人了解传统文化,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

前言:

现在是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面对文化的多元化浪潮,继承和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学会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儿女的责任。语文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学校语文教材题材丰富,内容多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化,“树德立人”的目标逐渐受到关注。初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文化渗透教育中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渗透教育活动。帮助初中生培养健康的个性,让他们明白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渗透策略。

一、初中阶段语文教育现状

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目前中国中初中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古代诗歌内容。老师一般参考考试要点,解释古诗、散文中相应的词和词组,并要求学生背诵文章的相关片段。这一机械性的记忆过程,往往使学生觉得厌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促使学生自发地探索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初中语文中的重要性

(一)增强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很多交际技巧。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是教导人们要适当宽容,“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从中学习。学习这些传统的词汇和词组,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而且能积累与人相处的技巧,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二)开阔知识视野

中学教材中有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涉及神话、寓言、抒情叙事、地域特色、日常生活等。学生学习这些诗句,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了解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特质。

(三)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意识形态积累,中国初中教科书中的古典古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支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励人们保持雄心壮志,积极进取;“邹忌讽齐王纳谏”则用简单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少说多听。初中是学生塑造人生观的重要一步。将这些传统文化故事中的思想渗透到日常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增强国家文化总体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在世界各地区进一步传播我们的文化。

三、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育中的策略

(一)增强教师自身素养

要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累足夠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对古诗、故事进行准确的解释和分析。将书中所含的传统文化概念进行归类,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教育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讲解古诗的时候,可选用唐诗等视频媒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背景环境和人文氛围。讨论经典名著部分时,可从相关电影、电视片段中进行适当选择,并与教科书内容相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另外,在课堂讲授一些非古诗时,还可适当地介绍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例如在讲解《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可以引进《国事宝藏》等纪录片,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与保护的思考。

(三)在课堂外进行多样引导

传统文化的语文风格具有很强的韵律性,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文化形态,从而产生了许多古歌和文学作品。这些书通常比教科书里的文章更幽默,更能吸引青少年的兴趣。为深化青年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从这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接触一些课外教材,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从而促进课堂知识的学习。但是,由于课外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必须保证指导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

(四)深层探究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材是教师文化渗透的工具。中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章。它是从多方面渗透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比如教《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这门课是四大名著《红楼梦》中传统文化的艺术宝藏。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这门课的写作语境入手,分析学生作品的写作语境及其在文学界的地位。减少经典读物的难度,提高学生语文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结合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到电影、电视剧中的课堂内容片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观看后,教师要与学生交流对本节课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这样,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更为有效。

比如,古诗文大多是有感而发,伤感、喜悦、困惑、悲愤都有可能激起诗人作诗的兴趣。教师在讲授杜甫《春望》一诗时,便需向学生讲述战乱时人民生活的疾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战争的画面,使学生真实地感受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尤其当学生读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能够深刻理解和平对人民的重要性,从而令学生产生对和平的向往。同类型的诗还有陆游的《示儿》,教师在课前向学生讲授当时的背景:南宋已危如累卵,君主昏庸,奸臣当道,民不聊生,诗人眼中几乎看不到光明,满腔悲愤。尽管如此。作者依旧抱有“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信念,甚至死后也心系国事,要求子嗣“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师向学生介绍《示儿》的创作背景,能够令学生掌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也会使学生被陆游这种爱国情怀折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古诗文所包含的感情,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古诗文影响。与此同时,学生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五)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目前,传统的大学文化渗透教学,仅靠教师的理论培训是不够的,教师要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行为活动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由表面到深度,由点到面,由点到面。比如,老师组织学生参加“诗歌讲座”活动,让学生做全面的小组评估,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例如背诵古诗,原版古诗,课外分享古诗等。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自己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关系,逐步提升初中文核心素养,使传统文化得到充分运用。

(六)创造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是有效的手段。中学的语文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为传统文化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达到文化渗透的理想目的。

如教师教授《观沧海》一课时,便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白浪翻腾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浪潮的威力。此時,教师为学生朗诵《观沧海》,令学生想象一代英雄临江而歌的情境.令学生充分感受到曹操当时非凡的气度。教师令学生反复朗诵,令学生被曹操的英雄气概所吸引,从而令这种豪迈之情扎根于学生心中,拓宽学生的胸襟。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文所包含的情感,令学生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词汇的理解,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自我素养。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专业水平,担负起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的责任,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用课本渗透学生文化,帮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为传承和推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星.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的渗透[J].科技风,2020(10).

[2]光彩宇.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习周,2020(11).

[3]全俊峰.论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J].中国郊区教育,2020(7).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