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初探

2021-12-11 11:03黄诗然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教学衔接教学策略

黄诗然

摘要:初高中统编版教材皆以通史体例进行编排,致使很多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获得新知。因此,如何采用教学策略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衔接;教学策略;商鞅变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初高中统编版教材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围绕初中教材和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的讨论与日俱增。因为两者都以通史体例进行编排,致使很多学生认为初中所学内容和高一的必修所学内容相同。老师们在备课中很难把握教学难度,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笔者曾在初中执教四年,并使用初一至初三部编版历史教材。现执教于高一,使用高中新教材,对初高中的新教材均较为熟悉。现以“商鞅变法”为例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探索,请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一、教学思路分析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为赢得战争胜利,各国纷纷实行变法,进而推动社会的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最长、涉及最广、改革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作为中国古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初高中的新教材中都有一定的占比。尽管所讲授的历史事件相同,但由于初高中课程体系的不同以及学情的差异,教学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所要求的,初高中教学既要避免重复,又要有一定的衔接。高中的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深化。因此笔者将从课程标准、教科书编排、学生认知特点和考试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1.初高中课程标准对比。针对“商鞅变法”,初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高中则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从表述中,可以看出初中要求掌握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崛起的作用。而高中则要求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认识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实际上就是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清变法背后经济、政治变动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联性,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科书编排对比。"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在初中教材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以单独的章节進行编写的,内容翔实丰富。教材用表格梳理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用"人物扫描"、"材料研读"、"商鞅铜方量"文物图片进行补充。而高中教材则将这一知识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共同编写成一个章节,为"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内容精简,仅有一段文字和"学思之窗"补充。但对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变化,编者用了大篇幅的文字加以文物图片进行说明讲解。两者不同的编排符合课标的表述。

3.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而言,初一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较为欠缺。因而在讲述商鞅变法时,笔者曾使用故事法,让学生代入地主、农民、奴隶主贵族等角色去理解变法内容。经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史实知识,但在历史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高一课堂上要做好教学内容上的深化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学有"新"得,促使初高中内容顺畅衔接。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1.设立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商鞅变法,在课堂侧重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三大历史核心价值观。具体目标设定如下:(1)补充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的情况,分析动荡之下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从而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利用表格梳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改革措施给秦国带来的影响。(3)古为今用,商鞅的变法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启迪?

2.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变”之因。呈现史料,提出以下问题:这句话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政治“变”象?对比两个时期的诸侯国数量、图例变化、少数民族变化,说明夷夏观念之变。这些变化会引发什么变动?

教师引导: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在春秋时期已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战国时期甚至"自大夫出"。这种变化体现了周王室统治力的下降,诸侯势力的崛起。经过数百年的战争、沟通、交流,中原文化逐渐向四周扩散传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华夏观念逐渐形成。经济领域,铁犁牛耕的使用具有重大意义。铁犁牛耕、水利工程的不断修建,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使得大量荒田被开垦,私田面积不断扩大,公田逐渐衰败,土地私有代替了井田制。土地私有现象的出现同时还推动旧贵族的没落、农民的出现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于农业的发展,释放了劳动力,提供了原材料,人们也有了除了温饱以外的需求,促使手工业分工不断细化,工商业加速繁荣。原本的旧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这一系列的变化,迫使人们探求新的发展、新的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象与变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而使学生明白诸侯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表格梳理,分析秦国商鞅变法“变”之果。向学生提出问题:诸侯国变法的主张主要有哪些?反映当时什么诉求?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商鞅变法各项措施的作用。

教师引导:为实现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是诸侯变法的直接原因。各国的变法虽各有差异,但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要加强中央集权。

设计意图:由于初中已经详细学习了诸侯变法的直接原因和商鞅变法的措施,因此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并加深对变法必然性的了解。

(3)联系现实,分析秦国商鞅变法“变”之启。学生问题: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教师引导: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只有一个,只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就不要受到古法旧制的约束。商鞅变法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综合国力关键是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

设计意图:认识商鞅变法的思想并联系现实,发挥历史学科的借鉴功能。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实际授课效果良好。通过引入丰富史料和加强教师引导,学生普通能够达到课标要求。从教学设计来说,学生的学习应该从基础史实出发,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学目标,避免初中教学高中化、高中教学低态化问题的出现。从初高中课程顺畅衔接的交付出发,如何更好规划和设计中学历史课堂,这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杨凡.基于初高中衔接的初三历史概念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下半月实践),2021(8):58-61.

猜你喜欢
教学衔接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衔接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