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公民意识,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

2021-12-12 23:04王芳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王芳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促使他们提升道德修养。在辨析中明确公民的身份意义,结合案例思考公民应该如何做,在模拟表演中提升法治观念,在实践活动中感悟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方法都能让学生提升道德观念,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关键词:公民意识;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促使学生提升素养,让他们过积极健康地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公民身份,让他们提升道德意识、法治意识,明确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变得更有担当,从而提升学科素养。

一、深度辨析,明确身份意义

公民意识是公民的身份意识,也是公民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但是小学生的生活常常只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他们的社会融入度不强,所以公民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把握公民的概念,尝试厘清各种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公共生活中,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公民”,理解公民在公共生活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为了促使学生的辨析更为深入,教师引导他们尝试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可以思考一下“公民”和“国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在探究中,学生认识到“国民”主要是一种地域概念,表示了某一个人的国籍是什么,但是“公民”则在此基础上还添加了法律的概念,展现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公民”和“人民”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发现“人民”更多体现的是政治概念,展现了人的阶级性,而“公民”并没有这方面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认识到了“公民”这个概念的深刻含义,教师继而可以让他们探究一下和“公民”相关的其他问题,如公民的身份是从何而来的,作为中国公民要如何展现国人的形象等,促使他们深入探究“公民”这个概念。

在参与深度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公民是一个法律意识,展现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的身份有深入理解,认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中国公民不仅要有荣誉感和自豪感,更要有一份责任心,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展现自己的家国情怀。

二、结合案例,养成良好品行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也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公民”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并思考如何在日常行动中端正自己的品行,展现出公民的素质。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讨论,反思自己的行为,促使他们端正思想。

在学习“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时候,教师引导大家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则,自己是否遵守了这些规则,并探究违反这些规则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如有学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存在乱穿马路的情况。这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相关的案例展开分析,并探究若干问题:“有人提出,我作为公民,有自己的自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虽然是红灯,但是马路上并没有车辆,这时候穿一下马路也没有关系。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结合这样的典型观点,学生展开了讨论,他们认识到:“公民虽然有自由,但是也有义务,要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享受自由的权利。遵守交通规则就是公民应该做的事情。”最后教师让学生反思自己,说说自己是否是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要如何才能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端正品行。

教师要促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明德修身,认识到自己在思想品德上的问题所在,并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责任、个人修养等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究,分析自己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并思考该如何改正。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自觉进行道德学习,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模拟表演,渗透法治观念

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所以对角色扮演等活动很感兴趣,而且此类活动能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有助于增强体验,提升感悟。教师在展开公民教育的时候也可以让大家寻找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展开模拟表演,并将法治观念融入进去,分析公民享有哪些权利,需要承担什么义务,探究如何做才符合法律的要求。

在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时候,教师引导大家思考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情况,并尝试将其表演出来,然后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做。如有学生发现:“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我们的班级,大到一个小区,甚至是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规则。”此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将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场景表演出来,然后展开分析。如在实行垃圾分类之后,各个小区都设置了监管人员,要求大家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定,有的小区一旦发现有人没有垃圾分类,就会进行罚款。教师让大家围绕这段表演展开讨论,分析若干问题:“我们是否有权利拒绝垃圾分类?小区监管人员有哪些权力?小区监管人员是否有权利对违反规定的人实施罚款?”这些问题让学生探究社区规定和法律哪一个更有权威性,探究哪些人有执法的权力,这样就将法治观念融入到了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法律,提升公民意识。

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进入到了自己未曾经历过的情境中,并能将各种法律知识融入到表演中。学生认识到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滥用权利,更不能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要树立依法维权的意识,明确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这样学生的公民意识也会得到提升,他们对法律的了解也逐渐变得更为深入。

四、参与实践,承担社会责任

有序参与各种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公民意识的具体表现。教师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要承担的社會责任有了明确认识,同时也提升了公民参与意识。

在学习“我参与 我奉献”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该为社会做一些什么,如何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怎样奉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要如何融入到社区管理中,怎样提升自己的参与意识。如有学生提出:“在我们小区举行了业主大会,围绕如何在疫情期间进行小区非常态管理进行了讨论,让业主出谋划策,说说如何能在严肃管理的基础上融入人性化。我原本认为这样的活动和我没有关系,但是现在我知道,我也是社区的一员,作为公民,我也可以参与到讨论中,为更好地建设社区出谋划策。”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也参与到了业主大会中,和自己的家长一起提出了建议,并参与了投票活动。在活动后,学生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参与意识,认识到了自己担负的责任。

教师要注意构筑知行合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避免直接灌输知识,而要将“讲授型”课堂转变为“活动型”课堂,促使课程内容活动化。若有条件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模拟调解、社区选举”等社会活动,促使他们增强公民意识。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情感和认同的阶段,能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少学生社会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要从这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资质探究,促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公民,思考要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促使学生提升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云波.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成性细节的捕捉[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03):48-49.

[2] 邬云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课后强化[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0(02):61-62.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