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1-12-12 10:05姚树洁张帆
宏观质量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区域经济

姚树洁 张帆

摘 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而提出的新时代重大战略决策。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国内循环的短板,也是做大做强国内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补充的潜力所在。本文着重从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视角,分析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文章通过梳理现有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相关研究,有针对性地阐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背景,利用最新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区域经济绿色增长及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视角,指出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手段及实践路径。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新发展格局)。之后,新发展格局在5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8月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多次重要会议中被提及。构建新发展格局,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习近平,2021)。二要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连通,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局面,牢牢把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和主动权。

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基于现行国内外现状,科学应对百年变局、重塑竞争格局、开拓发展新局的战略部署。首先,中国经济保持了四十多年持续而强劲的增长,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其次,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将发展战略从以外贸、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转向以内需、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和创新为重点,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姚树洁、房景,2020)。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境破坏、高技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人口老化等问题。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加剧西方经济两极分化,美国一枝独秀,欧、日两大经济体长期萎靡不振,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持续下降。2016年,英国脱欧对欧盟造成巨大冲击,弱化了欧盟对全球的影响力。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G7统治世界的格局被弱化,G20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截至2021年8月6日,全球累计确诊2.01亿例,累计死亡427.6万例,更使得全球经济形势经历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大宗资源产品价格跌宕起伏,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主要国家的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链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在新冠肺炎大流行背景下,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提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沈国兵,2021)。

中国要在本次疫情中建立长期的防御体系,重构国际贸易及投资秩序,最大限度减轻对国际产业链、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短期冲击,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契机,依托国内强大的市场及消费能力,构建强大而富有弹性的内循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质量及效率,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城乡、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的互补促进作用,最大程度挖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潜力,构建强大的新发展格局。

总之,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能量积聚、厚积薄发的必然,是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方向性指引(钱学锋、裴婷,2021)。

在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沿海东部地区率先通过改革促开放,通过开放促经济增长,走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前头。因为历史、政策和地理条件等限制因素,内陆地区,也就是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和经济发展程度一直落后于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也与沿海地区有很大差距,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例如沿海地区最发达城市的人均GDP比内陆地区最不发达城市人均GDP高出近十倍。随着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步伐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不断加快,经济發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这是我国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以来能够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面对新的外部冲击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各种压力之下,如何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依然意义重大,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及有效路径。

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均衡发展、生态优先、科技创新等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各个方面,强调在更加宽广领域上的协调发展(史丹等,2019),是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均衡。为了系统讨论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文献梳理,阐述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内在逻辑;第三部分讨论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第四部分讨论新发展格局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最近两年,国内许多学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及理论基础。一些学者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及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裴长洪、刘洪愧,202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是良性循环经济,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的过程(李震等,2021)。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的主动作为和长期战略,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理论,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充分依靠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马建堂、赵昌文,2020)。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庞大的供给能力,释放巨大而持久的经济发展内生动能,支撑并带动外循环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有效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国内大市场,主要是指大国优势,规模体量大、升级空间大、回旋余地大。循环指的是国民经济、供给与需求、要素流动和地域空间四个方面的循环畅通(荣晨等,2021)。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循环,有利于国内大循环向更高层次发展,与国内大循环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一是国际循环可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扩大内需、拉动投资。二是国际循环可以通过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提高国内供给能力,扩大国内需求多样性和提高需求质量,进而推动国内循环结构升级(钱学锋、裴婷,2021;范欣、蔡孟玉,2021)。

有些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新时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从数量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局部性增长转向全域性增长,从城市化发展转向城乡融合发展。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促进有效竞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使投资边际产出稳定增长(王一鸣,2020;江小涓、孟丽君,2021)。二是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优化内需结构,以扩大内需为主体,以国内大规模、多元化的需求为基点,充分扩大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完善鼓励消费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李实,2020)。三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提供循环新动能(姚树洁、房景,2021)。推动创新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从成本驱动、出口導向、高速度工业化转向创新驱动、内需导向、高质量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构建更加完善且更高质量的供给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20;蒲清平、杨聪林,2020;黄群慧,2021)。四是促进就业、提高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习近平,2020;刘鹤,2020)。五是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与国民健康,将绿色发展变为新的竞争优势,加快推进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8;陈昌盛等,2020)。六是化解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面临的供需压力,积极拓展中国企业生产对接全球急缺物资的外贸市场,夯实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重塑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沈国兵、徐源晗,2020)。七是站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高度,密切关注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在谋划发展的同时精心谋划好安全,例如市场主体安全、财政安全、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药品安全、金融安全等(高培勇,2021)。

在新发展格局下,有关学者提出促进内循环发展的新理论、新战略。基于内生增长的必然规律,提出了“马阵跨阱”和“板链拉动”作为构建国内大循环、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和战略路径,为中国经济社会实现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战略对策 (姚树洁,2018a)。

在城市板块内部,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城市集群内部的经济趋同发展,释放区域内部增长潜力,形成“微观”内循环。同时,通过高铁、高速公路、水路、航空及”互联网+“等有形或无形的“链条”促进发达城市与落后城市板块的互联互通,提高商品、生产要素、信息快速高效流通,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城市板块之间的趋同发展,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内循环,使全国一切生产资源要素迸发出最大的生产潜能。“马阵跨阱”和“板链拉动”理论的核心就是解决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是我国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布局和实现路径。

三、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

国内超大市场及发展潜力是内循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必须以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为基础。

(一)中国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政府开明、人民勤奋节约,使得中国保持着长期的社会和政治稳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和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制造国及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最大生产国。

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97.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的水平(姚树洁,2019)。2020年,中国宣布彻底根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消灭一切形式贫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及定力。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打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全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1.6万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4.72万亿美元,人均1.04万美元。中国GDP总量占全球总量的17.4%,是全球排在第三名日本的近3倍,首次超过美国GDP总量的70%,比2019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表1)。

202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了“报复性”增长,极大程度弥补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所造成的损失,GDP增长了12.7%,高达53.2万亿元。对外贸易增长了27.1%,高达18.1万亿元,实现贸易顺差1.63万亿元。因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中有涨,2021年中国经济按美元计算有望创造新的增长纪录,进一步缩小与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发展差别,很有可能超越欧盟27国的GDP总量,进一步提升其全球影响力。

去年疫情期间,除了加强国内防控,中国还要应对国外“疫情倒流”,大大增加了复工复产的复杂性和困难。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2020年1~5月货物进出口连续大幅度下降,出现了多年以来的最大跌幅(见图1)。用美元计算,1~2月的出口额下跌17.6%,出现八年以来首次贸易逆差。2月下旬,中国开始逐步有序推进复工复产,5月底经济生产活动已基本恢复常态水平,赢得了全球抗疫时间差。2020年6月开始,进出口贸易恢复了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20年全年依然实现了正增长(1.9%),尤其是货物出口17.9万亿元,增长了4%,创历史新高。

中国在高铁、移动支付、核电、AI、新零售、建筑、新能源、超级计算、机器人等领域发展迅猛。作为高铁发展的后来者,中国一方面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推进高铁技术迅速发展,成功引进和革新了西欧和日本开发的先进技术。2017年6月“复兴号”开始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高速列车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引领全球高铁最高标准的新时代。截至2020年底,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8万公里,超过全球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将高铁、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及超级计算机并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突破。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引领世界潮流”。高铁建设及在全国范围内的运营,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Yao 等2020,2021;Zhang 等2021)。

(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时期,告别了过去以东部地区“来料加工-促进出口”的外向型增长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内生增长-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模式,再转变成为以区域经济均衡增长为主导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式。我们把全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用图2展现2002—2020年期间三大区域名义GDP近20年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中西部人均名义GDP增长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折射了区域均衡增长对稳定全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001年,东部地区名义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为60.6%,中部地区占25.5%, 西部地区占13.9%。同年相应的东、中、西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2.5%、35.0%和22.5%。经过20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持续努力,到2020年,东部地区人口比例上升了4.1个百分点至46.6%,名义GDP占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至56.6%;中部地区人口占比下降了3.5个百分点至31.5%,GDP占比上升了0.8个百分点至26.3%;西部地区人口占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至21.9%,名义GDP占比上升了3.3个百分点至17.2%(表2)。

本世纪前20年,我国经济和人口结构在三大区域间此消彼长的动态演变,使得东、中、西部按常驻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东、中、西部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的比例值,分别从2001年的1.56、0.70和0.60改变为2020年的1.32、0.83和0.77(表3)。区域之间人均GDP的趋同发展,不仅有效弱化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为全国性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是我国构建强大国内循环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国经济不仅持续稳定增长,而且经济结构不断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业比重和出口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技术发明和专利申请数量迅速增加(表4)。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国内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对外依存度也逐年下降。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高达64%,2020年下降至31%。这是大国开放经济的基本规律,国内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内市场扩大。美国对外贸易占其GDP的比重大约是20%,日本为30%,比较小的国家,如英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高于中国、美国和日本,达到50%~60%(图3)。

中美经济此消彼长,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地缘格局从西向东转移的本质特征。世界經济危机之后,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迅速陷入连续多年的负增长或接近零的增长局面。美国通过量化宽松,成功地把危机的恶果转嫁到了欧洲、日本及其他国家,使欧元、日元、英镑等货币相对于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国从2013年以后,再次进入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状态,而欧洲日本的经济却萎靡不振。除了债务危机,欧元区的经济为了维持欧元稳定,彻底失去了昔日的经济增长活力。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在贸易领域对华采取敌视态度,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使我国对美出口面临近年来最大的下行压力。2018年,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美国对华技术封锁,打击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2019年5月10日起,对价值2000亿进口中国产品征收的关税从10%提高到25%,并拟对余下约3250多亿的产品增收25%的关税。

虽然美国的技术封锁短期内可能对我国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严重影响汇率稳定。但长期来看,特别是从科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美国的图谋难以奏效。2001年至2020年,美国GDP占世界份额由32%下跌至24.7%,而中国则由4.2%迅速增长至17.4%。2020年,美国经济出现大幅度负增长(-3.5%),中美GDP之比上升至70%(见图4)。

2019年,中国占全球贸易份额为12%,美国为11%(图5)。中国对美国净出口额为3.73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0.7%。美国由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变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取而代之的是东盟,贸易额为4.4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4.1%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商务部。。同年,中国粗钢产量高达9.96亿吨,同比增长了8.3%,为美国的11.3倍,超过全球总产量的53%资料来源:世界钢铁协会。。水泥产量为23.5亿吨,占全世界总含量的57%资料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家统计局。。煤炭产量为38.5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7%,美国煤炭产量仅为6.4亿吨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

在这样的国内及国际形势下,我国经济以区域均衡增长为主要抓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补充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在释放内需潜力、加强自主創新的同时,也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握国内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及发展方向,积极应对世界风云变幻的外部冲击及不确定性,在充分利用全球动态比较优势的同时,能够摆脱技术封锁、贸易打压以及如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强烈冲击,确保国内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朝着第二个百年发展目标,奋力前行。

四、新发展格局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构建国内强大循环的重要内涵及实现路径,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则是实现效率目标和均衡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区域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双循环发展的质量、刚性和韧劲。

(一)实现区域动态平衡

2020年底,中国最后一个贫困县宣布摘帽,意味着我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但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城市集群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这既是发展的短板,也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人口素质、经济水平、科技文化及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仍使内循环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瓶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让发达地区转型升级,持续发展,让落后地区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趋同发展,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全国性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姚树洁,2018b;冯志轩等,2020;许宪春等,2021)。

为了探究我国区域间的收入不平等现状,我们使用实际人均GDP(2004年不变价格)及人口数计算了基于全国276个样本城市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值越接近1,不平等程度越高。遵循 Yao (1999) 按人口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假设人口被分成n个组,wi,mi,pi分别表示第i个城市的收入份额、实际人均GDP和相对人口频率,并按人均实际GDP升序对样本城市进行排列,衡量样本城市人均GDP差异的基尼系数可以由公式(1)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到,全国的基尼系数由0.397不断下降至0.296。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城市人均GDP的基尼系数下降幅度最大,由2004年最高的0.375,下降至0.261。而对应的中部地区基尼系数呈现波动缓慢下行趋势,2010年之后一直为东、中、西部地区中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从2004年的0.303下降到2020年的0.224。说明全国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不断得到缓解,但中部地区缓解速度相对缓慢。

除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外,我国城乡差异问题依然严峻,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关注点。例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大,其中教育、卫生发展不均衡是主要短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依然较差,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要素流动限制等问题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有所下降,但2020年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6倍,人均消费支出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97倍 (见图7)。

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差距持续扩大,农村“脑力”流出现象日趋严重。农村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大多数涌往城市,这是农村长期落后,缺乏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4%,但是,农村家庭户主受大专和本科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却只有2%(表5)。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消除内循环区域差异性、协调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动态平衡,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在新发展格局战略中,不仅要继续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还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对标东部地区加快崛起、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扩大区域支撑。要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在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科技优势,开展制造业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创新。提升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太原、长春、哈尔滨等中部城市在全国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中心地位。加大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优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布局和合作,从整体上立足各自区位优势,降低产业发展成本。主要的中心城市强力补短板,副中心城市加强建设,缩短与中心城市的差距,形成“板链拉动”发展局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减小城乡差距。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培育扩大农民中等收入群体,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政策改革,增强城乡之间、两大部类之间的互动互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加快农村规模化、现代化建设步伐。扩大公共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资源共享。补齐发展短板、打造区域龙头,形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外之间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新局面。

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现代化内陆交通及“铁路空水”多式联运大动脉,增强对外贸易发展韧劲和安全性,拓展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发展空间及回旋余地。

以地处西部地区的重庆市为例,该市对外贸易在2020年强劲逆势增长12.5%的基础上,2021年上半年继续增长37.6%,比全国高10.6个百分点,对外贸易额高达3766亿元,实现贸易顺差870亿元,占全国的5.4%。吸引外资突破8500亿元,增长了85%。重庆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超常增长速度,不仅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重要缩影,折射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2005年,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我国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依据,指明了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之路,既要搞好经济建设,也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能重走早年东部地区低质量、高污染发展之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所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和过高的治理成本。

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是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往许多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绩效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没有考虑经济增长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损耗的情况下进行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是以高投资、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主,这种发展模式在给中国带来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过度的资源开采、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不良后果。随着时间推移,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和逐步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甚至激发社会矛盾。因此,将能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的考察中显然更能准确反映我国真实的经济增长情况。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气候高峰论坛上向全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力争在2030年之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要求全国各地在努力实现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节能减排,增加碳汇,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面对经济增长和减碳的双重任务,更加需要有全国区域发展一盘棋的思想,充分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发展优势,需要承担生态建设重大任务的地区应该限制高污染制造业的发展,在制造业集中的地区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大幅度提高碳排放强度。在全国范围内,需要降低对高污染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依赖性,提高火力发电效率和碳捕捉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和二次能源中的比重。

我们将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能源和环境因素加入到生产率的度量中,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和松弛问题的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测算2005—2018年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期观测不同地区或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现状。投入指标包括劳动、资本和能源,产出指标包括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

劳动投入用各城市年末就业人员总数表示,资本投入以2004年为基准年,利用永续盘存法按不变价格计算,能源要素投入用市辖区全年用电量表示,土地要素投入用各城市行政区域(建成区)土地面积表示,期望产出用各城市2004年不变GDP表示,非期望产出选取各地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三种污染物来衡量。

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9》,各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值如表6所示。

2005-2018年,我国城市平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除2013年略有下降,总体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水平。

在区域层面,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态势(表7)。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在交通便利程度、对外贸易水平、劳动力质量和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城市吸引和培育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拥有更高的科技转化能力和资金支持,使得城市在由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生产模式向技术密集型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走在了我国的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虽然在经济总量上无法与大省份抗衡,但是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出了独特的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达到了环境友好的目标,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平均水平较高,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持续波动,长江中游地区则增长缓慢。说明我国地理位置处于劣势或资源禀赋匮乏的地区,还是更多地依赖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重工业和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创新投入,实现环境友好、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仍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新发展格局中,需要依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和技术创新,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获得大的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

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内外循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战略布局。在新发展格局下,要以“马阵跨阱”和“板链拉动”理论为指导和实现路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而富有韧劲的新发展格局。

(3)高水平对外开放

图8展示的是我国内外循环的空间地理布局。各城市板块由交通基础设施及“互联网+”连为一体,继而融入全球经济。其中,“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在推进同各国、各地区互联互通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贸、科技创新、公共卫生、人文等领域的合作中,起到了增强国外循环的韧劲及安全保障作用,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补充。

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21年1月,中国已经同140多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资料来源:外交部。,一方面基于沿线国家资源、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一方面使国内企业实现要素有效配置、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发展双边、多边自贸区与国际组织合作,促进商品与服务贸易,扩大投资,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国际市场中,有利于激发技術溢出、制度创新、市场竞争活力,进一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技术、制度以及管理创新,最终服务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补充新格局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海空传统运输通道严重受阻,中欧班列担负起了国际贸易运输重任。2011年中欧班列开通,全年发行17班列车。到2020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24万列、发送113.5万标准箱,比2019年分别增长50%和56%,综合重箱率达98.4%资料来源:国家铁路局。,运送防疫物资939万件,7.6万吨,主要通向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波兰等国,并分拨到更多欧洲国家。西安、义乌、武汉等地创新开行了中欧“防疫物资专列”,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2021年前半年,中欧班列出入境数量达到7323列,同比增长了43%。5月和6月每月运行列车均超过1300列,连续14个月保持在每月1000列以上。上半年共运送货物7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2%,累计运送防疫物资9.6万吨,通达23个国家的168个城市。西安、乌鲁木齐、重庆、成都和郑州五个内陆城市成为中欧班列的重要集结中心,这些城市的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增长,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对新发展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巨大推动作用。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视角,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既是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又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补充新发展格局的潜力所在。从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绿色增长及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视角,利用相关数据,深入探讨与分析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紧迫性。

最近几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不断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抬头升级,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及不确定性,威胁我国国际贸易的产业链及供应链安全。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GDP及出口在全球占比不断提高,比较优势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要应对外部需求周期性和结构性变化及不确定性,减轻国际大循环动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我国需要依靠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构建强大而富有韧劲的新发展格局。

从增强国内循环发展视角,国内产业需要转型升级、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技术创新,以应对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人口老化和节能减排的各种压力,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守住绿水青山。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抓手,改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污染行业产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传统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推进全域性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双碳”目标。

新发展格局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挑战。在短期内,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技术进步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社会投资乏力,经济增长压力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地方政府隐形债务规模较大,未来融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难度比较大,影响中长期发展。长期来看,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和低生育率趋势,如何通过技术及资本积累应对未来劳动力短缺,是摆在全国及各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命题, 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在推进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构建强大国内循环方面,一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工作,认真落实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政策;二要持续缩小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收入分配差别,提高劳动力在一次分配的比重,增强二次分配在缩小收入分配差异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体国民的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三要不断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环境质量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工业和城市污染,提高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城市吸收农村人口的能力;四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2020年的扶贫扶弱工作,促进乡村建设与生态融合发展,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城市及工业的美丽后花园和碳汇集中地;五要加速技术创新,促进城乡和三大产业智能化、数据化、现代化发展,加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六要加大布局和落实高铁、港口、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领域项目,持续提高生产要素、技术信息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快速高效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全域性生产效率,释放全域性生产潜能;七要推动社会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激发适龄青年的结婚和生育愿望,努力化解人口老化和结构扭曲的矛盾。

在促进外循环发展方面,一要通过RCEP(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一带一路”、内陆开放高地等战略措施,加强与不同贸易伙伴的合作,促进经济全球化高质量发展;二要摆脱技术封锁,解决一切“卡脖子”问题,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自强自立发展,降低对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技术和关键产品的依存度,在关键领域敢于突破,增强我国的国际博弈能力,变被动为主动;三要通过“自贸区”、“进博会”现有平台和今后发展的平台,提高开放质量及效率,宣传中国文化,用更开放的态度增强“四个自信”;四要加强关键地区的双边及多边合作,争取地缘政治突破 (例如希腊、巴基斯坦、东非、俄国、中亚、东欧、南美洲等);五要强化军事国防能力,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国际力量,用强大的军事国防实力,保护经济发展的伟大成果,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确保14亿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补充发展方面,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以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平衡,巩固和提高国内经济规模和质量,构建稳固的空间地理经济格局,形成“马阵跨阱”和“板链拉动”态势,以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应对外部一切不确定因素及风险。二要以外循环打破封闭、自给自足意识。在国际竞争中,拓展企业、资本、技术、商品、人员发展空间及回旋余地。三要以科技创新增强内循环,以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着力点,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和社会稳定为后盾,促進“双循环”新格局高质量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不可破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构建强韧的双循环相互补充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昌盛、许伟、兰宗敏、江宇,2020:《“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内外部环境研究》,《管理世界》第10期。[Chen Changsheng, Xu Wei, Lan Zongmin and Jiang Yu, 2020, A Study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Management World, 10.]

[2]范欣、蔡孟玉,202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Fan Xin and Cai Mengyu, 2021, The Inherent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Dual Circul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3.]

[3]冯志轩、李帮喜、龙治铭、张晨,2020:《价值生产、价值转移与积累过程:中国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第10期。[Feng Zhixuan, Li Bangxi, Long Zhiming and Zhang Chen, 2020, Value Production, Value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A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f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0.]

[4]高培勇,2021:《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前行》,《經济研究》第3期。[Gao Peiyong, 2021, Crea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oving Forward by Ensuring Both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3.]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8:《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管理世界》第12期。[Research Group of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2018,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ndscape and Chinas Strategic Choices in the Next 15 Years, Management World, 12.]

[6]黄群慧,2021:《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与政策体系——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经济研究》第4期。[Huang Qunhui, 2021, The Theoretical Logic, Strategic Implication and Policy System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 Economic Modernization Perspectiv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4.]

[7]江小涓、孟丽君,2021:《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管理世界》第1期。[Jiang Xiaojuan and Meng Lijun, 2021, Mainly Inner Circulation, Outer Circulation Empowerment and Higher Level Double Circul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Chinese Practice, Management World, 1.]

[8]李实、Terry Sicular、Finn Tarp,2020:《中国收入不平等:发展、转型和政策》,《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Li Shi, Terry Sicular and Finn Tarp, 2020,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olicy, Journal of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4.]

[9]李震、昌忠泽、戴伟,2021:《双循环相互促进:理论逻辑、战略重点与政策取向》,《上海经济研究》第4期。[Li Zhen, Chang Zongze and Dai Wei, 2021, The Dual Circulation Promote Each Other: Theoretical Logic, Strategic Key and Policy Orientation, 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4.]

[10]刘鹤,2020:《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11月25日。[Liu He, 2020,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conomic Structure Dominantly Based on the Domestic Economic System with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s (Dual Circulations), Peoples Daily, November 25.]

[11]马建堂、赵昌文,2020:《更加自觉地用新发展格局理论指导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管理世界》第11期。[Ma Jiantang and Zhao  Changwen, 2020, Use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eory to Guide Economic Work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World, 11.]

[12]裴长洪、刘洪愧,2021:《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内涵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Pei Changhong and Liu Hongkui, 2021, Research 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6.]

[13]蒲清平、楊聪林,2020:《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Pu Qingping and Yang Conglin, 2020, Realistic Logic,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Era Value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6.]

[14]钱学锋、裴婷,2021:《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内生动力》,《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Qian Xuefeng and Pei Ting, 2021,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ycle: Theoretical Logic and Endogenous Power,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15]荣晨、盛朝迅、易宇,靳晨鑫,2021:《国内大循环的突出堵点和应对措施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第1期。[Rong Chen, Sheng Chaoxun, Yi Yu and Jin Chenxin, 2021, The Prominent Blocking Poi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omestic Grand Cycle, Macroeconomics, 1.]

[16]沈国兵,2021:《疫情全球蔓延下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经贸发展的困境及纾解举措》,《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Shen Guobing, 2021,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ycle to Improve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lobal Spread of COVID-19,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17]沈国兵、徐源晗,2020:《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进出口和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及应对举措》,《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Shen Guobing and Xu Yuanhan, 2020, The Impacts of Global Spread of COVID-19 Pandemic on Chinas Export, Import and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4.]

[18]史丹、赵剑波、邓州,2019:《从三个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经济日报》9月9日。[Shi Dan, Zhao Jianbo and Deng Zhou, 2019,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rom Three Levels, Economic Daily, September 9.]

[19]王一鸣,2020:《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管理世界》第12期。[Wang Yiming, 2020,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anagement World, 12.]

[20]习近平,2020:《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互利共赢——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11月20日。[Xi Jinping, 2020, Construc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Realizing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Keynote Speech at the APEC Business Leaders Dialogue, Peoples Daily, November 20.]

[21]习近平,2021:《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求是》第21期。[Xi Jinping, 2021, Major Issues in the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Qiu Shi, 21.]

[22]许宪春、雷泽坤、窦园园、柳士昌,2021:《中国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Xu Xianchun, Lei Zekun, Dou Yuanyuan and Liu Shichang, 2021,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

[23]姚树洁,2018a:《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及战略》,《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Yao Shujie, 2018a, Theory and Strategy of China Overcom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

[24]姚树洁,2018b:《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高铁建设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Yao Shujie, 2018b, High-speed Rail Construction and Chinas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6.]

[25]姚树洁,2019:《“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有效结合——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关键》,《人民论坛》第19期。[Yao, Shujie, 2019,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Wading Across the Creek by Feeling the Road” and Top-level Design—the Key to the Great Miracle of Chinas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oples Tribune, 19.]

[26]姚树洁、房景,2021:《科技创新推动 “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理论及战略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Yao, Shujie and Fang Jing, 2021, The Theory and Strategic Counter Measure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ouble Circulation” System,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3.]

[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报告(2020)》总报告组,2020:《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国潜在增长率与后疫情时期高质量发展》,《经济研究》第8期。[General Group of China Economic Report (2020), Institute of Economics,CASS, 2020, The Changing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 and Chinas Potential Growth Rat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8.]

[28]Yao, S., 1999,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by Populati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 A Spreadsheet Approach, Applied Economics, 34:1249-1264.

[29]Yao, S., Fang, J. and He, H., 2020, Can Time-Space Compression Promote Urban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High-speed Rail Projects, China & World Economy, 28(5):90-117.

[30]Yao, S., Yan, X., Lei, C. K. and Wang, F., 2021, High-speed Railway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Tourism Economics, March 3.

[31]Zhang, F., Wang, F. and Yao, S., 2021, High-speed Rail Accessibility and Haze Pollution in China: A Spatial Econometrics Perspectiv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94:102802.

Regional Balanced High Qua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Dual 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Structure

Yao Shujie and Zhang F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Developing a new economic structure dominantly based on the domestic economic system with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s, which is termed dual circulation, is an important policy decision articula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and uncertainties arising from both inside the country and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the new era. Un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major weakness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present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the new 'dual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is paper primarily studies why regional balanced and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ortant as far as developing the 'dual circulation' new structure is concerned. It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presents a theoretical mechanism with statistical analyses based on the newly released regional level data, aiming to reveal that regional   balanced and high quality economic growth is not only an significant factor for the new development struc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and pathway to achieve the ambitious goal of the country in constructing a strong and modern socialist economy.

Key Words:‘Dual Circulation;New Development Structure;Regional Economy; Balanced and High Quality Growth

責任编辑 郝 伟

姚树洁,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电子邮箱:yaoshujie@cqu.edu.cn;张帆(通讯作者),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电子邮箱:zhangfan514@hotmail.com。本文受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673033)、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项目(cstc2020jcyj-bshX0102)和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20CDJSKH02ZH02)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意见,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区域经济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