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期我国老年教育体系的对策研究

2021-12-14 10:12殷丙山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老年人教育

曾 珊 殷丙山

(北京开放大学,北京 100081)

我国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老年服务产业发展却比较滞后。积极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关乎国家全局,事关百姓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1]。这标志着我国老年教育进入新的时期。目前,我国最常见的老年教育方式就是老年大学,其他少之甚少。在我国老年大学中,最常用的教育模式就是课堂讲座,最为多见的教育内容是娱乐休闲,但这些已不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不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老年教育何谈积极老龄化。

一、老年教育发展新特点

(一)办学环境逐步优化

以老年教育为关键词在全国人大的官网进行搜索,分析筛选出共6 条关于老年教育立法的议案[2]。我国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目前涉及老年教育仅有的法律,其明确规定了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指出国家和社会有责任采取措施,开展老年教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2年,天津市率先颁布了《天津老年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省级老年教育法规。随后,福建省、江苏省徐州市、上海市、山西省太原市、河北省、浙江省宁波市、四川省成都市、陕西省西安市和安徽省等9 个省市陆续出台了地方性法规。福建、上海、太原、西安、成都等省市制定了《社区教育条例》或《终身学习条例》,对发展本地区老年教育起到一定保障作用。

自《规划》颁布以来,上海、贵州、河南、四川、青海等14 个省市对老年教育制定了行动计划,浙江、安徽、重庆、北京等4 个省市对发展老年教育提出了实施意见。各省市的积极行动为老年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

(二)办学主体陆续转型

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是1983年由山东省红十字会创立的[3]。山东省红十字会开创了老年大学的先河后,老年大学便在全国各地慢慢建立起来;到2021年,我国老年大学已经超过了6.2 万所[4]。

在《规划》颁布之前,老年教育主要在一些老干部局和民政系统进行,少部分学校和社会公共机构会根据自身特点开展老年教育,但参与比例很低,覆盖面也很小。例如,2013年,我国7000 所高等教育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老年教育的仅95 所[5],参与概率不到2%。

《规划》中指出,将老年教育的主体转向广播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这对老年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个省市地方纷纷以此成立了老年电视大学和老年开放大学,并将老年教育扩大到基层和农村地区。以北京为例,2019年,市教委依托北京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了北京老年开放大学,统筹指导全市老年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北京老年开放大学依托16 个区县所辖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设立区级老年开放大学;至2020年底,已挂牌17 家区级老年大学,面向社区、养老机构开设老年开放教育办学点的触角还在不断延伸。

(三)教育资源逐渐开放

《规划》的颁布促使老年教育被纳入教育体系中,不少省份逐渐把老年教育归口当地教育部门管理,对其发展进行系统性规划,并提出了教育资源面向老年教育开放化、共享化的指导意见。在摸索中推进,老年教育通过多方、多级联合办学,实现了网络教育活动对接、面授培训活动对接、科研展示活动对接和社区老年教育师资融合的“三对接一融合”等。

比如,上海的高校与社区联合办学,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组织和帮助下,学校每年都会派出老师和学生到社区开展各种老年教育活动,社区老年人可以参加;北京老年开放大学与养老机构联合办学,选定具有规模的连锁企业清濛养老机构,授牌“北京老年开放大学清濛学院”,并每周安排一到两次送课送师资到养老机构,举办了党史、书法、手工、健身、心理、合唱等系列课程;浙江省通过一些老干部部门建立了多个老年大学教学点,通过电视台播放课程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经过统计,学员人数已经达到了80 万以上。

(四)教育模式尝试创新

我国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不仅机构数量庞大,而且品种繁多:平板电脑(PAD)课堂教学、远程教育、在线题库……“互联网+”教育模式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面貌。《规划》指出,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对老年教育进行服务,老年教育应创新开发适合老年人的远程学习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为老人提供学习帮助、学习支持和学习服务[6]。

在《规划》的推动下,各省逐渐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探索老年教育线上教学。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开办了网站、公众号、直播间等空中课堂,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农村等偏远地区,也开始通过电视、收音机、报纸等方式进行老年教育宣传。比如,浙江老年大学通过网络建设了多个学习平台,平台资源丰富,注册人数多达15 万人,主要开设的教学内容是在网上进行山水画的教学、唱歌的教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受到了不少老年人的喜爱;湖南老干部(老年)开放大学自2017年创办以来,采用“多形式调研、专业化师资、整体化设计、全方位服务、多元化激励”举办线上线下老年教育专题班,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初,北京老年开放大学迅速应对疫情,联合昌平区成人教育中心、朝阳社区学院、东城社区学院等9 家成员单位开展线上教育教学,通过“京学在线”“东城学网”“学在顺义”“延庆终身学习网”“伴随成长”等多个学习平台创新互联网教学模式,《恋上黏土》《科学防疫》《老年人心理健康》等4700 余集课程累计服务学员约220 万人次,成为服务学习、传播正能量、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

二、新时期老年教育发展的不足

(一)法制保障不足

梳理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立法的法律规范,发现老年教育的法制保障不足。上位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年教育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对于老年教育的具体开展、如何实施仍尚未提及。地方法只有《徐州市老年教育条例》和《天津市老年人教育条例》是专门针对老年教育的,其他只是在终身教育版块中占有较少篇幅,且普遍沿用传统教育模式,针对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互联网+”老年教育、“医养教”结合的一体化模式缺乏指导和规定,缺少对新时代老年教育模式的管理内容,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老年教育的发展需求。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内容多为原则性规定,对于所涉及内容的具体实施措施并未提及,也未能明确任务指标,难以达到规模式发展的实效性指导。

(二)管理模式不当

《规划》的颁布极大推动了老年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体系构建,但各省市老年教育多部门领导、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发展格局仍然存在,老龄委、老干部局、卫健委、民政、工会和教育部门等,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办学管理机构,彼此之间缺乏互动和联系,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虽然各个部门都支持老年教育的发展,但是没有对其发展进行具体的规划,对于经费方面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教学人员和老年学生等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影响了老年教育的办学质量。

老年教育也没有根据自己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师素质等方面形成具体的办学规章制度和教学评价,不能按系统标准进行评价与评估;现有的评价办法还是以全日制学校的标准来进行,没有建立适合老年教育自己的评价体系。老年教育的发展没有办学依据和保障,难以规模式推进。

(三)教育保障不足

人们的传统观念比较重视学历教育,老年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虽有一定资金投入,但与现实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一部分社区用于老年教育的活动用房、办公设施、配套环境等基础条件建设相对落后,吸引老年人参加的力度不大。

以学习场地建设为例,目前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老年教育更多的存在于城市及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有的地区整合辖区多方资源,借助科技体验馆、党建活动中心等社会力量,建立起了各种学习活动场所,而有的落后地区因用房紧张,仅有一个综合活动室,开会、学习、活动都挤在一个空间。除此之外,在课程、教材、师资队伍、信息化平台等方面都存在共性问题,都没有统一建设标准,各区之间良莠不齐,同时有限的老年教育资源“闲置”与“短缺”共存,无法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四)供与需不匹配

目前老年教育大多使用传统教材,以课堂讲座、培训等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多、实践考察少;理论灌输多、经验传授少;传统方法多、现代化方法少;内部交流多、外联交流少。这种“我讲你听”“我读你记”的刻板、单一的传统老年教育模式仍较多存在,滞后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满足新时代老年人的教育需求。

老年教育开展过程中,组织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以及受教育者本身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即便一些工作人员意识到了,但因社区资源缺乏和执业能力有限,也很难保障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实现。在一次对浙江省内300 所老年学校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学习活动、网络资源学习、对弱势群体提供的学习支持、便利的学习场所等十个不满意的选项中,学习活动排在首位。显然,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五)师资不稳定

目前,老年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多以兼职为主。大部分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甚至娱乐活动的老师、教练都是从相关部门机构临时邀请来的,他们虽是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教授、对口的优秀技能人才、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在各自领域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但教学效果并不佳。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兼职教师都承担着重要的本职工作,备课和讲课时难免心猿意马,无法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老年教学工作上;二是部分兼职教师责任心不强,而目前的老年教育教学机构又缺乏针对兼职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人文关怀,纪律松散,归属感不强,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三是兼职教师多数不能长期兼顾,流动性较大,课程较难做到延续性和长期化,不利于老年教育的稳定发展。

同时,老年教育体系的教师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志愿者和非专业教师,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普遍缺少教师职业培训。相对而言,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他们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可见,老年大学的教师队伍组建尚存在不够专业、不够系统等问题。

(六)教学单一、呆板

老年教育最初是源于各街、乡老干部机构创办的老年大学,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的定位也始终没有改变。目前,在课程建设上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课程建设不够科学;二是教师组成不够稳定;三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美国教授麦克拉斯基指出老年教育课程应该满足老人五个层次的学习需求,分别是应付型、表达型、奉献型、影响型和超越型[5]。

针对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北京老年开放大学在养老机构中针对老年人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学习目的多样,学习兴趣广泛。老年人希望通过参与学习而达成的目的中,娱乐生活占54.5%,充实自我占50.9%,打发时间占31.1%,增长知识占35.5%,提高技能占23.7%,减缓大脑机能衰老占42.5%,结交朋友占25.3%,拓宽视野占20.8%,提升占素质20%;老年人感兴趣的课程也非常广泛,包括乐器、舞蹈、书画、棋牌、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艺术类课程占61.3%,体育项目、益智运动、休闲养生、营养保健、心理健康等健康养生类课程占67.4%,手工制作、中西烹饪、家居生活、职场素养、园艺种植、老年护理、婴幼儿护理等实用技能类课程占27.5%,其他还有个人素养、科学素养和国际交往等课程也是老年人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兴趣小组是老年人最喜欢的学习形式,占45.3%,其次是专家讲座占45.2%,再者依次是户外专题活动占28.9%,体验式教学占23.3%,网络学习占21.5%,技能实训占20.9%,个别教学占20.2%,这些学习形式都是老年人喜欢的学习形式。综上所述,老年教育应该根据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行设计开展。

三、新时期老年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在《规划》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和老年教育工作者愈发重视老年教育,社会力量开始支持老年教育,老年人也意识到参与老年教育的重要意义,老年教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工作,完善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当务之急,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图1)提出策略,为老年教育体系的发展做出理论参考。

图1 老年教育体系构建框架

(一)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国策。目前,我国已经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制定了《学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系列法规。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后一公里”,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健全、完善终身教育和文化强国的角度看,最后环节的老年教育也应当制定专门的法规。

老年教育立法亦是现代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其民主化主要表现为平等性、开放性和自由性。从平等性看,老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必须通过法律保障其享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从开放性看,老年教育的模式、形式和内容是开放的,所以必须通过法律保障其合法开放;从自由性看,新时代提倡创新改革,没有自由何谈创新改革,所以需要通过法律来保证老年教育的创新与改革的自由。唯有完备的老年教育法制体系,才能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二)形成多主体合力的运行体系

第一,研究老年教育评估手段和监督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令。多措并举,实现人大代表法律督察、政协委员民主监督、教育管理部门依法对老年教育督导。

第二,坚持“政府领导、教育机构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原则,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将老龄委、民政、教育、妇联、文化、财政以及卫生等部门理顺关系。明确管理主体,成立多级老年教育领导办公室和协调小组,形成上下统一、多元参与和联动发展的局面。

第三,由各市级老年开放大学统筹各地,展开调查研究。实时更新教育实际需求和开展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行动计划,并纳入地区发展规划,作为社会治理的总体方略以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第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在统筹规划、平衡公共利益上应将老年教育列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区域60 岁以上常住人口增长情况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教育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同时政府引导社会各方力量,采取政策优惠、奖励补贴等非行政方式,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设立老年教育发展基金等方式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加大资金来源;并且规范资金管理,加强财政经费的监管力度,避免重复建设,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社区老年教育最为需要的地方,提高社区老年教育质量和水平,本着“政府拔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解决经费投入问题。

(三)建立深度融合的自治体系

第一,各地方着眼于自身实际,建立专门的为老服务组织机构并建章立制。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有激励,实行效率管理,提升专业化水平,且专人专岗,确保工作扎实开展。

第二,完善老年教育内涵性发展。老年教育要贴合产城教一体化推进目标,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贴合地方发展趋势,贴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且贯穿全过程;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阶段、特定场所的课堂式教育活动,应包含参观、交流、看电视、查网站、读书刊和社会交际等带有教育性质的个体活动。

第三,各地应以产业为引领,以教育为支撑,实现产业、城市、教育互动互促。加强老年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学,创新教学场景,增加实践体验式学习;各企事业单位工会或离退休办公室建立合作关系,结合实际需求定制课程,开展量身定制的老年教育课程。

第四,将老年教育纳入学分银行体系。建设“老年终身学习积分制”平台,为老年学习者发放积分卡,将自由学、集体学、实践学、课堂学、线上学、线下学等积攒的学习积分;通过学分认定、存储和转换,打通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女性教育、家庭教育、学历教育等学习的渠道,激励更多老年人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第五,充分发挥老年人才作用。老年人才济济,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返聘”特长老年人参与教学工作,真正意义地实现老年人价值,提升老年人快乐指数,促使更多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四)搭建多维供给的课堂体系

第一,加大统筹力度,与高校合作。高校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合理开发高级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建设高端知识库,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学校的师资、计算机房、操场、实验室等面向老年教育开放,实现名师讲堂、技能实训、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第二,加速整合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旅游景点、体育场馆等,将各类机构作为教育资源面向老年教育提供便利。将课堂教学与旅游、艺术、体育及各类文化活动相结合,落实线下游学、寓教于乐,满足多元、多层、多口径学习需求。

第三,老年教育应突出地方性研究。创建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文化是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策略,以人为本,科学计划,开发地方特色课程,提高老年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结对服务活动,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捐助和支持。开拓老年教育课堂空间,架起一座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老年人学习生活的立交桥,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共享社会财富。

第五,构建老年教育“三有课堂”,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热情。采取沟通、管理、带团队的方式,运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沙盘模拟、类比对比、情感带入、激励鼓励等方式实现老年教育的“有趣、有用、有效”三有课堂。

(五)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体系

第一,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职称评审人才管理制度。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培养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老年教育人才,尤其是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专业。

第二,对老年教育工作者开展素质、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强化培训。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教师的年龄、职称、授课能力等进行划分,以此来设计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评估,加强考核制度,提高民主意识、服务意识和专业精神,同时要建立教师保障制度,结合教师的收入、职称、身份等方面制定出详细、合理的激励机制。

第三,推动老年教育融入地方治理的实践。整合社会力量,通过招募热心老年事业的志愿者,成立老年志愿宣讲团,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从事教育活动;建立由“专职老年教育工作者-老年教育专干、楼宇党建工作者-学习促进员、教育推广员”组成的以专职为主,兼职相辅的老年教育工作队伍体系。

(六)创新层级办学的升级体系

第一,顺应社会现代化和老年人的现实状况,加大线下老年教育模式,探索“互联网+”老年教育方式,构建老年人线上“学习圈”、线下“朋友圈”,切实形成老年人乐学“能量圈”。利用北京市老年教育资源共享和学习服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广播、电视、电脑、Pad、手机、VR 设备、智能机器人、电子宣传屏等多种终端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各行各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满足不同老年学员的个性化需求,有效解决广大老年人碎片化时间的管理问题。

第二,充分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等在人才和科研探索方面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探索老年开放教育方式,推动老年教育“学教乐为式”发展。突出开放教育、开放发展,鼓励拓宽课堂模式,开展体验学习、作品评赏、展演、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让老年学习者向体验者、志愿者、成果展示者转型升级。

第三,实施体系化管理,由市级老年开放大学统筹资源建设,搭建资源平台,实行短期为主、长期为辅的分级、分层、分学制老年教育。这样既解决了覆盖率问题,又缓解了学位紧张、经费短缺等现状,还形成了知识进阶、突出了为老服务的良性循环。

第四,老年教育应在办学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针。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选择等方面体现分类分层的差异性特色。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创建特色领域教学,并开发一系列配套教材、课本、讲义等出版物,努力创特色、树品牌、出精品,形成“宜居宜业、融合统一”的特色社区文化,永葆生命力。

结束语:

老年教育是为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培育老年人与时俱进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事业,是惠及长远、惠及百姓、惠及子孙后代的长期工程,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睿智的手段大力开展老年教育,加快构建老年教育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老年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直面老年人声音嘶哑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题解教育『三问』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年人养护消化系统从改善饮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