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参与视角下苟坝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12-14 04:08吴晓鹏陈硕琳吴怡繁
山西农经 2021年23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景区红色

□吴晓鹏,陈硕琳,杨 奇,吴怡繁

(茅台学院 贵州 遵义 56450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苟坝村作为距离贵州遵义会议会址较近的乡村红色景区之一,其可持续发展是贵州省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一环。从知网文献发表时间上看,我国红色旅游主要有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2004 年之前和2005 年之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红色旅游快速发展,学术界也开始注重对红色旅游的研究。随着政策不断精进,乡村红色旅游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红+绿”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主题,社区参与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在响应国家号召与时代大背景下,发展红色旅游是我国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以党的奋斗精神激励群众,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伟大事迹感化群众,同时推动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传播红色文化。这可以加深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增强人们的认同感与信念感[1]。

对苟坝村的历史红色文化背景和建设当地乡村振兴的意义开展调查。通过实地采访,了解苟坝景区的社区参与程度并从中找出建设成功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提出对策,让研究地的红色文化传承下去,使红色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实现乡村振兴。

2 研究概述

2.1 研究概念界定

2.1.1 红色旅游

20 世纪50 年代,是红色旅游萌发阶段,旅游形式、模式单一。在目前学界的研究中,关于红色旅游的概念使用还没有达成统一。国内关于概念的研究多数由其发展背景与旅游内容决定,主要从国家、社会、个人3 个层面进行认识和分析。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是红色旅游初期阶段。农村革命圣地为主要旅游资源地区。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是红色旅游加快发展阶段,由国家主导、各种媒体为辅进行宣传报道,政府秉持不大拆大建的原则,以保护为主,对革命文物、遗址进行开发,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1 世纪初至今,是红色旅游市场化发展阶段。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旅游内容的涉及范围,红色旅游进入全面市场化、产业链多元化发展,旅游目的地众多,为红色旅游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源。

在官方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之前,第一次出现专有名词“红色旅游”是在1999 年,指以“访共和国摇篮,寻共和国之根”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活动。随着“红色旅游”概念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其概念,所以对于红色旅游的定义较多[2]。

2004 年,虽然国家确立发布了红色旅游的概念,但这也只是让学者对红色旅游概念争论短暂停歇,之后学界也有更多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2010 年,国家进一步扩充了红色旅游的概念。近年来,我国对红色旅游的概念界定有了专门规定,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必须为革命遗迹的旅游产品,是以参观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纪念地、标志物和该地区的革命历史、红色事迹、共产党精神为内涵的主题式旅游活动。

2.1.2 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指社区中的每一位当地人加入到政府对其的工作中,以及自力更生在本地开设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等[3]。社区参与是旅游景区中帮助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4],学者对其的研究主要注重红色旅游与当地建设之间的承接关系[5],当地的居民应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抓住机遇,把握就业机会,促使当地可持续发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分析资料,整理关于苟坝村红色旅游发展的文献,并通过实地调研提出发现的苟坝红色景区现存问题,从而提出建议,以实现苟坝红色景区可持续发展。

2.2.2 访谈法

通过与调研人员访谈的方法,获得较为真实的相关资料。团队通过两两分组的形式,对当地的居民、工作人员、游客、私营业主及村委会成员等进行访谈。

2.3 研究区域介绍

2.3.1 村内资源

遵义市枫香镇苟坝村距遵义县城南白46 km,位于东部片区,是电视剧《花繁叶茂》的拍摄场地,为当地打开了知名度。

苟坝村生态良好、宜居宜游。苟坝村平均海拔1 240 m,常年气温16 ℃,接待游客量最多的季节是温暖的春天和飒爽的秋天。

苟坝村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与高速国道相互交汇,遵义机场、茅台机场左右环卫,运煤大道及白腊河横穿而过。

苟坝村人口连片居住,村民友善。当地历史文化悠久,富有文化底蕴。例如,一盏马灯照亮了中国革命:1935 年3 月10—12 日,在中共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市之后,在苟坝村召开了著名的苟坝会议,该会议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当地还有众多革命历史遗迹,例如朱德旧居、苟坝抗捐委员会旧址、黑神庙、长五间、苟坝老街、马鬃岭红九军团司令部驻地等。因此,对枫香镇苟坝村展开调研有重大价值。

2.3.2 周边资源

(1)枫香镇枫香温泉。苟坝村周边的一大旅游资源当属枫香温泉,距离枫香镇4 km,距苟坝会址8 km。当地已发现多处温泉泉眼,形成了温泉群。据专业部门测定,枫香温泉水温38~52 ℃,属低矿化、硫酸钙镁型矿泉水,含硅酸、锶、溴、氡和重碳酸等元素,还含有适量氟和钠、锂、硼、锗、钼、硒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的天然饮用矿泉水。温泉度假中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在这里,游客既可以置身温泉之中享受水气氤氲,也可以观赏绵延的山峰和峥嵘的峡谷。通过开发温泉旅游,带动了当地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2)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之东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 km,东接乐山镇新华村,西靠枫元村,南邻土坝村,北抵苟坝村,总面积为9.8 km2。2017 年12 月,花茂村获2017 年村影响力排行榜(300 佳)荣誉。2019 年3 月,以花茂村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的电视剧《花繁叶茂》开机仪式在花茂村举行。2019 年7 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320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遵义市花茂村榜上有名。2015 年6 月,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贵州考察调研。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后,总书记走进花茂村,实地了解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据当地干部介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山花繁茂的花茂村已经成为婚纱拍摄地,吸引附近众多市民到此拍照留念。乡村小径上鲜花怒放,道路两旁房屋干净整洁,总书记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3 社区参与景区发展现状

3.1 苟坝村居民参与景区发展模式

自2013 年苟坝景区吹响开发的号角,当地的社区参与度不断提高,其中的社区参与模式大致可分为3 个部分。

第一,土地流转与租赁。随着当地的不断开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占用的土地越来越多,被规划为道路、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土地,居民大多转让了土地使用权或者租赁土地给政府。

第二,自主经营。在景区中,随处可见当地居民开办的民宿、农家乐、饭店等,大到如红军食堂、月亮山庄、枫香民宿,小到路边贩卖特色商品的摊位等,这些都是当地居民自主经营的真实写照。

第三,担任景区工作人员。当地居民的社区参与模式还体现在担任景区工作人员上。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景区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当地或附近的村民。

当地政府主导开办乡村旅馆、餐馆,由政府主办培训课程,对卫生、餐饮等进行监督。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政府助推旅游发展的方式,可以激励村民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有效提高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

3.2 居民社区参与后的发展变化

党的十八大提倡的强国富民政策、扶贫政策惠及全国亿万人民,在苟坝村也有所体现,给苟坝村民带来乡村振兴的希望。如今,面积716 km2的苟坝村是“贵州省100 个重点旅游景区”和“遵义市四大文化旅游园区”,被评为“2015 中国最美红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016 年5 月被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评为“度假社区”,2017 年列入中宣部红色经典目录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目前,苟坝村依靠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仅民宿就有12 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蓬勃兴起的红色旅游让游客们蜂拥而至,游客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充分感受到苟坝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环境,体验风土人情。红色旅游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力发动机。2014 年以来,苟坝红创区和当地党委、政府按照“把安置点变为特色街区”的思路,通过“景区+园区+农户”联营机制,引导群众利用自家住房投资经营,让每一栋黔北民居变为民宿。用“造血”式扶贫,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村民对于景区的参与度。

苟坝村从普通贫穷的小山村逐渐变成风景优美的红色旅游文化景区,生活环境和交通得到明显改善。景区工作人员表示,2013 年以前这里是坑洼的田间小路,现在被改造成宽敞的柏油路,去往枫香镇的路程由2 h 缩短到20 min。当地居民表示,未开发以前,常住的房屋破旧、山上的果蔬植被无人经营打理,自开发后,村民住进了政府修建的新房,垒起了院墙,家中的田地也得到了有效规划。从经济发展来看,在2013 年以前,本地居民的生活与传统南方农村几乎无异,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以前在外地打工,不仅工作辛苦,还离家远、社会地位低,跟现在真的没法比。”在苟坝村自主创业开办民宿的陈先生依靠红色旅游产业,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收入每年稳步增加。

4 苟坝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地不同群体的访谈,发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苟坝村发展红色旅游仍面临一定的困境。

第一,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游客下了高速路后仍需驾驶约9 km 才能到达苟坝村,具有一定的距离。换乘不便和乘车时间较长等问题是影响游客体验感的一大因素。

第二,当地的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娱乐设施与体验式活动项目。有部分游客明确表示,景区项目过于单一,除红色旅游外,其他相关配套活动项目较少。缺少让游客参与其中亲身体验的项目。

第三,居民的红色文化宣传度较低,红色文化传承“断代”。访谈得知,社区很少组织居民开展活动,未培训居民进行红色文化的对外宣传。

第四,缺乏规范化建设。体现在制度化与信息化建设两方面。景区园内未安装摄像头,也没有相关保卫人员看守,游客能随意参观,虽然可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但是缺乏对文物的安全保障制度。有游客明确表示,没有自助讲解系统,简单参观并不能充分了解相关知识。

5 苟坝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1 持续推动“红+绿”协调发展

红色旅游文化是苟坝村发展旅游的核心,结合目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红+绿”的协调发展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红”是发展红色旅游。对原有的红色乡村建筑加强保护修建,提高安全性,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对当地具有红色意义的物品进行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景区运营过程步入信息带动管理、信息促保护、信息增效益的良性循环轨道,从而提高景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景区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绿”是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开发乡村资源,对乡村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增加旅客视觉上的美感。由上级政府和遵义红创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统筹规划,改善和提升苟坝村的居住环境、道路建设、基础设施等,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为其提供便利,如当地洗手间和紧急就医点的分布、道路或观景点设计。

5.2 培养一批本地的“领军人”

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是核心。当地年轻人对当地的红色文化了解甚微,很多的文化历史仅停留在老一辈,出现了红色文化传承“断代”的问题。为了实现持续发展,苟坝村利用如今的发展前景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员吸引回来,与当地的红色文化相结合,培养一批本地的领军人员,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更好地改进和创新乡村的发展方式。

5.3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

苟坝村可结合自身的特色,创新文旅产品,加大宣传力度,留住老游客,挖掘潜在游客。

第一,红军食堂可以丰富餐饮品种,搜集、筛选、整合当地各式各样的菜品,结合地方特色创新菜式,供游客试吃,不断改善菜系。

第二,收集当地已经开发的和还未开发具有特色的文旅纪念品,打造独属符合当地文化内涵的文旅纪念品。

5.4 做好当地居民的培育,让居民来讲红色故事、作宣传

文化是属于当地每一位村民的,能够打动人心的是纯真的民土乡情、质朴的热情、真挚的情感,这是最有力的宣传方式。可以串联当地红色文化,打造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多组织开展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介绍活动,提高当地居民对本土历史的了解度,提高文化自信。

重点培养一批本地的居民,让他们来述说红军故事,这可以加深游客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提高游客对当地红色文化的体验度,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5.5 整合周边优势资源,增强景区旅游的多样性、吸引力

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如果单一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很多设施、特色以及文化等面临单一化,无论是对游客的吸引力还是体验感均不佳,都可能会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可以挖掘周边特色地区实现连片发展,增加景区的多样性及吸引力,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景区红色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红色在哪里?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