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探析

2021-12-14 04:08刘琳
山西农经 2021年23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信用

□刘琳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普惠金融和互联网相融合的新融资途径,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优势,能丰富农村金融服务的产品、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扩大覆盖面积等。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实际上是一种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手段,能有效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开展。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比如微信支付、京东白条等。这些产品在互联网理财、保险、消费金融等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大多数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虽然能支持金融扶贫工作的开展、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在这两种因素的推动下,农村地区开始引入数字普惠金融[1]。

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这些行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大,也就催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例如,农业大规模生产需要购置大型农机具,发展农村观光旅游、发展种植业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普惠金融就可以满足这些资金需求。村民可以通过数字金融服务终端直接完成小额贷款、转账等多种业务,操作过程简单、方便。数字普惠金融能高效完成很多业务,给村民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振兴。

2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问题

2.1 风险管理困难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线上开展各项服务,比如贷款管理、授信等。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困难。当前农村仍然是征信盲区,金融机构无法全面获取村民的相关信息,不能根据他们的个人及经营数据作出信用评估,也就不能针对性地提供一些金融产品。数字普惠金融在线上进行信息评估,不需要村民抵押、担保,对信用考察的依赖度较强。在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其风险防范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同时,由于农业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行情波动大等。而且村民的资金需求较小,大多数是分散贷款,增加了风险管理的难度[2]。

2.2 村民对数字金融的信任度低

留在农村地区的村民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普遍对金融的了解较少且教育层次较低,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数字金融服务模式较陌生,日常接触应用的较少。金融机构的传统金融模式已经在脑海中固化,他们认为线下的金融服务、资金交易更加安全靠谱,对数字金融服务的信任感较低。同时,近些年频繁出现的数字金融风险事件,加重了村民的戒备心,这些都无形中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应用。

2.3 数字金融人才较少

数字普惠金融推广应用就是为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数字金融人才既要了解数字金融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还要关注了解最新的“三农”政策。

数字金融模式起源于城市,一开始是面向城市服务,很多专业人才并不了解“三农”知识。而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年龄层次较大,所掌握的数字金融知识较少,且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生活、发展条件不如城市,很难留住人才[3]。

2.4 服务理念落后

近些年,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已经主动转变,建立起了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但没有及时更新业务模式、服务理念,依然沿袭传统的做法。例如,一些银行的基层业务人员仍然采取线下的营销服务模式,线上应用比较少。设置了多个环节层层审批的信贷业务流程,与传统业务相比,并没有简化流程。在业务管理时,没有积极使用数字技术,没有发挥数字技术的便捷性及低成本的优势。

2.5 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少

数字普惠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仍然是新兴事物,其运作模式及产品种类仍然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在此之前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是面向城市开展各项服务,没有根据“三农”需求设计相关的金融产品以及应用模式,在产品开发方面投入的资源较少,推出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种类较为单一、数量少。

3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3.1 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素养

政府要做好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相关的宣传教育,引导更多村民使用数字金融工具。通过县级媒体、村级公告牌、宣讲人员上门讲解等不同方式,让村民了解京东白条、微信等多种金融平台。同时针对返乡民工、大学生等开设一对一的普惠金融培训,让他们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好处及具体使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金融安全教育,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平台等,推送普惠金融相关政策,预防网络金融诈骗,了解被骗案例。

3.2 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进行互联网化的新模式。政府必须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完善当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农村和城市之间才不会存在数字鸿沟。金融机构要做好技术研发,引入成本较低的材料、创新的施工方式等,增加农村地区的相关设备。同时,开展数字下乡活动,在农村地区大范围地推广数字终端。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政府渠道为村民提供数字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开展。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建立了20 多万个助农取款点、自助设备等电子终端,而实体网点的数量仅是电子终端的1/2。这些网点及电子终端都是在完善基础设施的依托下建立的。基础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通信网络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各地区必须要搭建完善的通信网络。例如,确山县为了推广数字普惠金融,先解决了当地的网络问题,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指引村干部、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为村民提供网上银行的使用教程、发放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的知识传单,提高了村民操作的规范性。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引入了完善的数字支付清算系统,方便村民的支付结算,简化了小额支付业务处理程序,完善了系统设施的建设。

3.3 完善金融征信体系

由于农村地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着很大的发展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针对各地区的小微企业、农户,建立具体的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建立信用评级小组,针对本地区的农户进行信用评价。如果村民的信用度较高,可以适当增加其借款额度,快速发放贷款;如果村民信用度较差,不仅要减少额度,还要增加贷款审批手续;如果村民的信用情况较为严重,那么就不能为其提供借贷服务。要在地区张榜公示信用评价结果,自觉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如果村民存在恶意违约的情况,不仅要张榜公布,还要停止对该村民的县级及乡补贴扶持,3~5 年后才可以恢复。这种普惠授信的方式,能把村民和金融机构连接在一起。只需要把采集到的村民信用信息收集整理到电子档案中,就能不断积累该村民的信用记录。同时这些信息记录会登记到当地的信息共享平台上,这样就能够逐步在农村地区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各部门各机构实现数据互通,也是一种监控风险、精准营销的好方法。村民能更重视信用积累,不会轻易作出违约的行为,这也就降低了交易的风险和成本。例如,宁波市建立了“农户+征信+融资”的体系,针对农户信用信息收集、更新、维护难的情况,建立了专门的移动信用档案信息软件,各辖区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查询、更新农户或企业的信用信息。如果对某些信息存在异议,在申报后,平台会作出处理。村民也可以通过该软件查询自己的信用信息,了解自己是否有借贷的资格,这种方式也能增加农户参与的主体意识[4]。

3.4 建立管控体系

数字普惠金融不仅降低了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也给一些金融弱势群体提供了便利,但这种互联网金融存在监管难度。一些不法分子会开展金融诈骗或非法集资活动,而金融素养低、风险识别能力差的村民很容易遭遇金融风险。这就要求当地的监管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在事前防范的基础上做到全过程监管,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力量。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细化监管原则,统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口径、统计标准,保护更多消费者的权利。另一方面,充分应用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借款人的账户资金流动信息,系统自动识别交易账户中异常的资金流向并作出预警,及时提醒借款人,减少诈骗情况的发生。

3.5 提高产品的创新性

近些年,农村地区越来越富裕,村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单一的服务种类、低质量的服务水平已经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金融机构必须推出更多创新性产品,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例如,在蚂蚁金服等知名度较高的数字理财产品外,开发一些线上信用产品、抵押产品等。应引导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地区的客户设计针对性的产品,推出不同的服务。

可以针对贫困村民,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开设绿色通道,简化操作手续,为他们提供便于操作的金融服务产品。这样即使村民所了解到的金融知识较少,但他们依然可以在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满足感。同时,各地区的金融机构依然要坚持加大对大数据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紧扣农村地区的发展形势,定位客户群体,推出一系列的创新型的产品,充分考虑到村民的需求,从村民的角度研发产品。

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传统金融产品的替代品。要想让村民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就要增加这种产品的收益。保险、理财相关的特色金融产品对于村民来说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还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例如,确山县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数字化的农业保险产品,根据当地的生产特色花生、大豆等,推出了一系列的保险品种,能有效减少村民种植、养殖的风险。

针对一些偏远山区,可以推出数字信贷产品。当地的渔民由于常年出海,没有时间到网点办理业务,在拥有了数字信贷后可以直接利用手机完成信贷交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网络上快速走完贷款、申办及发款流程。

3.6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必须增加更多“三农”数字金融担保品,扩大担保品的范围,纳入机动车等动产、山林经营权、土地经营权等一些不动产。

在把控风险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不良贷款容忍度的指标,结合各农村地区的产业特色,降低村民在经营发展初期的融资限制,允许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作出担保。加强与数字金融供给方之间的联系,发挥政府在“三农”专项担保平台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三农”的针对性以及可持续性[5-6]。

4 结束语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这一理念提出时间晚、在农村地区实践较少,很多应用策略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就要求各地区结合当地的发展特色、需求,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用机制、推出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加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力度,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信用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中美信用减值损失模型的比较及启示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