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障碍脑瘫患儿的护理干预效果

2021-12-16 08:10孙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4期
关键词:脑瘫组间研究组

孙杰

(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3)

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部损伤,主要是在妊娠阶段或者在婴儿时期受损导致[1]。临床表现呈现为持续性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因此极易导致认知、智力、交流以及行为受损,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发育,导致家庭生活质量受到影响[2]。当前,临床依然缺少一种对脑瘫伴认知功能障碍患儿的特效治疗方法[3]。因此,多采取护理干预等模式来达到认知功能以及运动功能的改善。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认知障碍脑瘫患儿行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入我院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脑瘫伴认知障碍患儿34例,根据入组时间分为研究组(n=18)和对照组(n=16)。研究组男12例,女6例;年龄8~29个月,平均年龄(25.45±2.67)个月;平均身高(80.76±6.07)cm;平均体质量(1628.42±254.81)kg。对照组男11例,女5例;年龄7~30个月,平均年龄(26.28±2.65)个月;平均身高(80.75±6.00)cm;平均体质量(1628.40±254.78)kg。两组基线数据如性别、年龄、身高以及体质量等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年龄为7~30个月。②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IQ)[4]41~70。③胆商(daring intelligence quotient,DQ)[5]≤70。④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r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6]≤3级。⑤患儿家属对本研究流程知情,签订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肌肉萎缩或者肌无力。②先天性疾病。③视力、听力障碍。④癫痫。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基础运动干预,包含四肢的干预和四肢被动拉伸。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流程如下。①四点支撑:将患儿的肩部托起,将沙袋放置在肩部上,通过亲属的帮助协同,弯曲患儿膝关节,让患儿保持双手和双膝4个点着地支撑的姿势。由训练员指导患儿协调爬行,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在腹部悬挂床单,减轻患儿负重。每次训练保持在0.5 h,每日2次。②三点支撑:在滚筒上四点支撑,将一条腿抬起往后伸展,改为三点支撑,维持这一姿势15 s,而后更换另一条腿,相同的姿势维持15 s,两只腿交换训练15 min;患儿在滚筒上四点支撑,将一只手臂向前伸展抓东西,改为三点支撑,维持这一姿势15 s,更换另外另一只手臂后,两只手臂交换训练15 min,从而改善四肢交换的能力。③荡秋千:将患儿的两条双腿分叉后,坐进秋千座椅中,患儿两只手抓住秋千绳,或者由家属辅助抓紧,护理人员和患儿保持同一个姿势坐在患儿后面,保护患儿。护理人员荡秋千,先左后右,每次2 s,持续60 s。而后以同样的速度前后荡,反复练习20 min为1次,每日3次。④前庭旋转练习:将患儿固定于旋转座椅上,应用固定带固定好患儿的手部,脚部以及躯干,而后每秒180°逆时针旋转,在5 min后旋转椅减速后停止,休息5 min后,以每秒180°顺时针旋转,5 min后转速减速停止。记录患儿是否存在前庭植物神经反应,是否出现头部眩晕、恶心及面部苍白的状态。⑤构音训练:护理人员和患儿一起坐在镜子前,护理人员发出a、o、i、u让患儿模仿,患儿模仿发出声音后,反复1~3次,休息几秒后进行练习,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6 d。⑥吹呼吸练习:患儿面前20 cm位置点燃蜡烛,让患儿保持屏气的状态,吹灭蜡烛,1组吹25次,患儿休息60~120 s后进行下一次练习。⑦每日1次进行推拿和运动疗法,每次治疗30 min,理疗和药浴根据患儿的运动障碍程度、姿势异常情况、肌力和肌张力情况合理选择,每次30 min。⑧依据构音器官形态和功能检查评价表,评定每个患儿的情况,依据评定结果进行校正训练,每次10 min。调整下颌感觉知觉,矫正下颌运动障碍,患儿将大拇指放置在下巴的位置,其余4个指尖放置在颞下颌关节位置,进行下颌上下运动,手指感受到下颌运动关节压力,提升下颌的知觉。⑨提升咬肌能力,治疗师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深深按压、敲打患儿的咬肌,或者将振动器套进食指,震动患儿的咬肌。

1.3 观察标准 记录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效果,记录治疗前后的爬行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采用婴幼儿脑性瘫痪量表[7]记录爬行发育情况,其中爬行发育内容共包含13项,每一项目0~3分,总39分,分数越高判定为爬行效果越好。其中0~8分为爬行障碍十分严重,9~20分为爬行障碍中级,21~27分为中轻度爬行障碍,28~36分为轻度爬行障碍,37~39分为爬行较好。临床效果标准[8]:有效为爬行功能>37分,认知功能和语言功能等在正常区间;好转判定为爬行功能评分在28~37分,认知功能等评分有所改善;无效为无任何好转。治疗总有效率=(有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爬行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爬行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爬行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评分改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爬行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爬行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评分对比(分,±s)

3 讨论

脑瘫是新生儿阶段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属于非进行性脑损伤病症。此病症的发病原因复杂,严重危害婴幼儿的生命安全[10]。护理干预是小儿脑瘫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护理形式,通过肢体运动干预等训练模式,帮助患儿达到认知、语言等功能恢复正常。但以往的基础运动干预仅注重对患儿平衡感的练习,因此在患儿躯体控制改善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通过本次研究证实,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爬行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语言功能、I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通过四点支撑以及三点支撑能够对协调功能进行改善。因此,对脑瘫患儿进行爬行训练能够诱导机体残存的原始反射消失,诱导机体正常运动。在患儿进行爬行训练的过程中,四肢、大脑被完全利用,四肢接受了主动和被动刺激,大脑也开始跟随身体进行适应和移动,达到促进脑部发育的效果。需要关注的是,在进行护理干预时,需要护理人员和家属一同协助,同时长期训练才能达到效果。

综上所述,认知障碍脑瘫患儿行护理干预模式,更有助于患儿身体的恢复。

猜你喜欢
脑瘫组间研究组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脑瘫患儿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早期干预效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