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活动中的“主动小能手”

2021-12-16 07:20韩欣烨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菌菇蘑菇笔者

韩欣烨

自然角,是每个幼儿园、每个班级都会拥有的小天地,作为饲养动物、栽培植物、陈列试验品之用的活动区域,幼儿可以在触摸、认识、观察、探究过程中亲近自然、感受绿色。笔者执教班级的幼儿也在这片天地中慢慢成长,观察、发现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都是因为他们是自然角活动中的“主动小能手”。

一、共同创设自然角

幼儿爱自然是天性,所以自然角的创设非常重要,大班幼儿在这方面会有自己的想法,笔者会与幼儿一起创设自然角。如花箱怎么放?花架放哪里?幼儿先设计图纸,然后找教师帮忙,一起合理布置自然角。在布置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每一种植物需要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有的需要更多阳光,有的却喜阴,这也关系着自然角的整体结构。透过笔者的双手和感官,使幼儿对自然界的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懂得自然界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支持幼儿,做自然角的小主人。

5至6岁是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这时期,幼儿心理活动的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更为明显,在活动时的主动性、自主性会提高,目的性也会增强,还伴随价值高一些的自我评价。在这个阶段,教师既要做支持者,又要做给予者,因为幼儿的思维系统还不成熟,教师需要不断给予帮助,确认、支持和肯定。

在笔者执教的班级就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整个过程,幼儿都是发现者、操作者、思考者……故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教师和幼儿都收获了很多,下面,笔者将这个故事进行分享。

1.与“菌”相遇

9月,当幼儿开始翻土准备种植的时候,在泥土里面发现了一个小惊喜。果果说:“哇,这是什么呀?”“我知道,我知道,这是一个蘑菇!”诺诺说。“它好可爱呀,身体小小的,我喜欢吃蘑菇!”雅雅听到了也凑上来说。馨馨说:“我还吃过香菇呢,我妈妈会用香菇包饺子给我和弟弟吃……”这时,有的幼儿提出了疑问:“可是,为什么这里会有小蘑菇呢?”笔者说:“想知道答案,就自己去寻找吧!”在休息的时候,幼儿跑来问笔者:“为什么在班级的自然角里出现了蘑菇?”甚至有幼儿说:“老师你知道吗?不知道的话,我们网上查一查吧。”这个阶段的幼儿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会想到办法去解决。于是,笔者和幼儿一起在网络上找寻答案,发现是因为环境潮湿,土壤偏酸就会长出叫作鬼伞的菌类,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小蘑菇。轩轩说:“怪不得,前两天下过雨呢!那泥土里还会长出其他不一样的蘑菇吗?”

看到幼儿对蘑菇这么感兴趣,笔者准备了一个大的菌菇包放在自然角。这样一来,每天都会有很多的幼儿去看一看、闻一闻,仔细观察一番。一周过去了,蘑菇没有长出来,幼儿开始猜测:“是不是因为水分不够,那就再浇点水吧;会不会太阳太大了,把蘑菇晒死了。”有了猜测和想法,他们就开始行动,浇水的次数多了,还把菌菇包移动了位置。第二周之后,菌菇全部都长出来了。看到已经长出来的菌菇,幼儿更加欣喜了,细心照顾,菌菇也每天一个样,这些变化都被幼儿记录在纸上了。同时,笔者利用家长资源开展了亲子调查,鼓励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不同菌菇的图片与名字,编成我们班的菌菇百科小手册。幼儿还在网上和书店购买了关于菌菇的书本,并在班级区域活动时,获得了不少关于菌菇的知识。

2.与“菌”相识

菌菇越长越大,幼儿发现与想象的样子不一样。有的幼儿说:“这是蘑菇吗?我都不认识了。”“为什么这些蘑菇长得不一样,有的蘑菇是黄色的呀?”“为什么蘑菇有的会变黑?有的变粉?有的蘑菇伞小小的?”幼儿通过查阅书本,请求家长帮助等方法,知道了原来这是因为蘑菇的品种不同。于是,笔者开展了活动——蘑菇幼儿园,在蘑菇幼儿园里,幼儿认识了许多不同的蘑菇朋友。蘑菇是真菌类的植物,全世界的食用蘑菇估计有2000种,其中有医疗价值的蘑菇大约为700种,如平菇、金针菇、蟹味菇、杏鲍菇、白玉菇、秀珍菇、茶树菇、双孢菇、香菇、花菇、草菇、鸡腿菇等。通过这个活动,幼儿的眼界一下子打开了,对菌菇有了更深的认识。

3.与“菌”相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笔者执教班级的幼儿在认识和照顾蘑菇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于“蘑菇通常都生长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找到的答案是野生的蘑菇通常都是生长在潮湿且养分充足的地方,如有腐殖质的树根底下或者是有树叶的地上,在有些比较老的树上也可以看到,它的孢子会随着空气飘到四处,落地后如果环境合适,就会长出蘑菇,蘑菇一般都生长在松林和草地里。对于“蘑菇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呢?都一样吗?”这个问题,我们找到的答案是蘑菇没有种子,它靠单细胞的孢子进行繁殖。孢子在合适条件下萌发,形成菌丝,由菌丝发育成蘑菇。对于“金针菇为什么是并在一起的?”这个问题,我们找到的答案是其实最早的金针菇是黄色的,而且菌盖比较大,类似滑子菇,所以也比较松散,后来日本人为了方便工业化的培养,所以选育出了丛生、菌盖比较小的品种。黄色金针菇变成白色金针菇,是因为在人工选育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4.菌菇大搬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提出问题后,幼儿们通过探究、实践、体验,获得了相关经验。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幼儿发现菌菇开始慢慢变小,有的甚至枯萎了。幼儿分析了多种原因,有的幼儿说可能是天气太冷了,有的幼儿说可能是品种不同,生长速度不一样,有的幼儿说可能是水浇得太少……于是,幼儿想出了很多不同的办法来保护菌菇包。最后,幼儿想到帮助菌菇搬家,让它们住进一个更舒服、更温暖的地方。幼儿开始找寻班级里现有的材料,泡沫盒、锡纸、棉花、报纸等,给菌菇包穿上“衣服”,住进“新家”,希望它们可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来年可以再长出小菌菇。春天时,班级里的幼儿仍然没有忘记这些菌菇包,将它们放置室外,准备进行第二次观察和记录。

这个小故事分享完了,笔者将它整合成一个班级微课程。在微课视频中,笔者一直都是伴随着幼儿的好奇、探究、学习、发现的脚步,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在活动中以幼儿为本,引导幼儿猜一猜、想一想,重视幼儿发展过程,着重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幼儿的想法不断涌出,让笔者看到一个个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幼儿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同时,笔者也发现幼儿的合作意识开始增强,会主动与同伴提出合作,并且一起商量,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分歧、有了争吵,也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探究活动,这是非常值得幼儿教师支持的。

三、形成系统,成为习惯

在自然角,幼儿非常自主,教师要利用幼儿真正发现的问题和要去探究的内容,参与幼儿的讨论,并观察每一個幼儿,肯定他们的能力,分析他们各自的发展水平,使他们逐渐形成较成熟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方式。在给予鼓励和肯定的同时,教师需要提出要求,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自然活动等过程中都会发生这样的小故事,只有教师将其“放大”,这些故事才会更有意义。

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炉,教育就是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自然角的故事还在继续,教师追随、支持幼儿的脚步也永不停歇,让幼儿更贴近大自然,在活动中做真正的“主动小能手”吧!

参考文献:

[1]夏芳.成长,从“心”开始——基于儿童经验生长的幼儿园环境构架[J].好家长,2020(2).

[2]杨艳秋.浅谈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教育,2016(29).

[3]谢雨芯,周若愚,刘力维.基于视觉要素的幼儿园环境趣味性研究[J].绿色科技,2021(5).

[4]周稚雅.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

(作者单位:昆山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

猜你喜欢
菌菇蘑菇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蘑菇点点
蘑菇点点
蘑菇点点
蘑菇点点
爆图团
蘑菇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