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元素的认识及教学建议

2021-12-16 04:56张瑞韬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篇目增多;选取的体裁多样;在教材的插图等细节中加入传统文化因素。在“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端午粽》是最典型渗透传统文化的课文,在所有课文中,该课培养传统文化素养的意图最显著;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文中,该课体裁为叙事散文,不同于诗歌等一般体裁,并且与生活联系异常紧密。作为典型课文,本课对于使用“部编本”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以下几点启示:一、图文结合,获得初步文化体验;二、抓住关键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1-058-03

【本文著录格式】张瑞韬.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元素的认识及教学建议——以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31):58-60.

自2017年秋季开始,“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投入教学。“部编本”的新变化及其使用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围绕着“部编本”的讨论更是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界一大热点。“部编本”教材中特别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部编教材”总主编的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部编本”编写的指导思想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把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段文字阐释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这一基本理念。

那么在课标指引下编写的“部编本”是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有哪些篇目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呢?本文将以《端午粽》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将试着针对新编教材的特点给出建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渗透情况

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一共有16组,识字课18节,拼音课13节,课文35节。其中35篇课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渗透的主要阵地。就这35篇课文而言,对比之前的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點:

首先,篇目增加。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部编本”一年级上、下册共有4篇,分别是上册的1篇汉乐府诗《江南》,下册的3篇课文,包括《古诗两首》《静夜思》和《端午粽》。“部编本”相较于人教版篇幅增加。

其次,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 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虽然一年级课本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篇目总体不变,但是体裁变得多样且较为分散。“部编本”一年级语文编入了如《对韵歌》《姓氏歌》这样的歌谣,如《金木水火土》《日月明》这样的童蒙文,还有如《端午粽》这样专门介绍传统节日的文章,这体现了体裁多样这一特点。

再次,这部教材还显著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各个板块。特别是在“日积月累”和“和大人一起读”这两个板块中充分掺入传统文化因素。以上册的“日积月累”为例,上册一共六次“日积月累”,其中四次教古诗,两次选入俗语民谚,编者希望通过《风》《古朗月行》等经典传统文化素材,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的兴趣,广泛促进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大人一起读”,作为新的板块,也特别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例如在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春节童谣》这一部分。教材的“和大人一起读”板块将中华传统节日习俗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不仅帮助学生更清楚传统节日的习俗,而且让学生更好体会传统节日的趣味。

除此之外,教材的外观也加入传统特色。该部教材在图片的设计上别具匠心,古色古香,韵味悠远,例如一上识字课《口耳目》插图采用传统年画,《剪窗花》配以传统窗花图案,古诗《江南》的插图是传统水墨画;一下识字课《春夏秋冬》里有传统扇面作为插图,《人之初》又用了不同的水墨绘画技法。

笔者认为,这部新教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编写理念出发,突显以上四个特点,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传统文化的印记深深烙印在教材的各个板块中。因此教师使用这部新教材时,更需要把握极具传统文化韵味的典型课文。

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课文

既然“部编本”教材具有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这一特点,那么如何更好教学呢?笔者认为在低年级,更应该寻找具有鲜明文化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图明显的课文。新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10课《端午粽》便是这样极具文化特色的典型课文。为什么《端午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课文呢?具体理由如下:

(一)体裁特殊

与所有含有传统文化因子的课文相比较,《端午粽》的体裁特殊。《端午粽》是作家屠再华撰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中的一篇。本篇课文主要围绕端午粽展开,以儿童的口吻清楚地向学生介绍粽子的特点,包括它的样子、味道和花样。就一年级的课文而言,它们的体裁一般是《静夜思》这样的诗歌,或者《春节童谣》这样的童谣,或是包含在专门介绍传统文化的板块中。因此相比大部分包含传统文化的课文,作为散文,《端午粽》这篇课文的体裁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是该类课文中的“异类”。

(二)与生活联系更直观

从“部编本”一年级上、下册看,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设置于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其中识字教学有许多改革,识字课程内容更凸显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教育意义,吸取历史经验。较之前的古诗,对韵歌识字更联系生活。《金木水火土》和《对韵歌》将中国传统蒙学运用于识字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宽广,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但是要论与现代生活的贴切程度,识字教学只是字的讲解,相较于以篇章呈现的,真真切切,一眼即可见到的,与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的传统饮食、节日、游戏等传统风俗习惯,毕竟略显不够直观。换句话说,汉字本身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是这样的内涵对于学生,尤其是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显得不是那么明确。

《端午粽》一文通篇围绕传统节日端午节,叙述外婆在端午节时制作端午粽,分享端午粽,“我”长大后明白端午节纪念谁,每个句子和段落都明确阐释端午节的文化内容和内涵。《端午粽》确实比略显抽象的识字教学与生活联系得更具体。如果教师仔细分析教材便会发觉,文章从题目到课文内容,从端午节的习俗、包含的情感乃至节日的缘由,无不围绕着介绍传统节日端午节,这样包含明确文化意图的课文在一年级新教材中是只此一篇的。

(三)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意图明显

《端午粽》潜移默化地在叙述中传承传统文化,通过短短的文字传递关于端午节的所有信息,包括节日纪念谁,具体怎么做,这个节日的情感体验:亲人团聚,邻里和谐互助的传统伦理道德。课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上体现为传承端午节的文化,感悟邻里和谐互助的传统伦理道德。

遍观“部编本”一年级上、下册35篇课文,能集中、具体传授传统文化的课文,难道不是只有《端午粽》吗?这篇体裁特殊、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意图又这样明显的课文理应得到教师的重视,理应被树为典型,更应接受全方位挖掘,挖掘该篇课文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透彻把握新教材编写理念,最终更好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语文教学中。

三、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将新教材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付诸实践呢?有哪些需要权衡的呢?哪些特别能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呢?下面结合《端午粽》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我们仔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对教参中的教学建议,尤其是阅读教学建议,进行反复深入的思考。为了更好凸显《端午粽》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节日的特殊教学目的,教参中就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端午节家庭吃粽子的快乐,知道这个中华传统习俗的目的。2.如果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愿意与同学分享。3.认识偏旁立字旁、米字旁,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4.能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根据教学参考书和教材,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认识端午粽

1.出示图片;

2.理解课题字面意思;

3. 交流吃粽子;

4.读课题。

(二)看图说话

1.出示不同粽子的图片,根据图片介绍粽子;

2.图文结合,引入课文。

(三)如何制作粽子

自由朗读,找出课文中不同种类的粽子;

抓住颜色词,体会制作粽子的颜色丰富;

抓住动作词语,体会制作粽子的方法不同;

借助插图,理解粽子种类多样的特点。

(四)如何吃粽子和端午粽子具有的特点

1.思考:和哪些人一起吃粽子;

2.抓住“美滋滋”,理解字面意思,并体会食用者的心情;

3.设置情境,指导朗读;

4.总结:粽子有哪些特点?

(五)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1.过渡:什么时候吃粽子?

2.介绍端午节的相关民俗;

3.师生交流有关端午节的感受。

(六)复习生字,书写生字

(七)点评总结

四、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建议

根据本课的教学设计,笔者对“部编本”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课文有几点教学建议:

(一)图文结合,获得初步体验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直观的、色彩艳丽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其注意力。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特征,教师可以使用色彩艳丽的图片,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选择图片时,教师可以不必四处搜寻,因为“部编本”教材中有许多极具传统文化气息的插图。更因为教材的插图传统气息浓厚,这也更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恰当的文化印象。正因為如此,在《端午粽》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教材的插图,结合自己的讲解,大体上获得关于粽子的相关印象,这样有助于之后介绍端午节的习俗,不会使教师讲传统文化知识时落于枯燥的言语传授之境地。故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大胆放心地图文结合,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

(二)抓住关键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以往一旦谈到传统文化教育,师生便极易联想到“人文意图”“说教”等词,温儒敏教授谈到“部编本”教材的总体特色时曾经指出:我们使用这套教材,也应当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新教材在编写方面做出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更应该相应改变。而从“说教式”到“体验式”的文化教育,教师更应注意课文中的关键点。教师应该扎实抓住关键点,设计关键环节,引入相关文化知识。例如:《端午粽》中并不是所有环节都可以集中解释端午节的相关文化知识,在制作端午粽这一部分,主要的教学重点应该指向如何引导学生读好长句,积累颜色词语,而不是传授文化知识。但是当教师教授到“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句时,学生必定会询问谁是屈原、为什么要纪念他等问题,这时候这句话便成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引爆点”。教师顺理成章可以介绍屈原和端午节。因此,在“部编本”教材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建议教师不求全面渗透,抓住关键点进行渗透便可以了。

总之,随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广泛使用,新教材的一些新意必定会被挖掘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这一趋势必将变得更为明显。温儒敏教授曾这样语重心长地写道:“新教材的使用肯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也会有些困难。但这会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笔者深感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责任重大。虽然责任重大,但是笔者相信在新教材和新变化面前,只要我们扎扎实实研究,根据教材特点,用语文的方法渗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必将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2]许金发.指向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的识字课程[J].福建教育,2016(45).

作者简介:张瑞韬,1990年生,福建厦门人,厦门市集美区骨干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统编教材各板块的专题研究,语用学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