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2021-12-16 04:56王静静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段课前预习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时代,电子化的信息资源以指数形式涌现在人们的眼前,可用于丰富认知、拓展视野、创新思维。当电子化的产品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和学生也就走向了“互联网+教育”时代。如何凭借“互联网+教育”的东风、充分应用现代“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资源,还需要教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对此,本文就从“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入手,以此为起点展开了预习策略的探索,并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和检验总结了几点可行有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高段;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1-110-03

【本文著录格式】王静静.“互联网+”时代下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J].课外语文,2021,20(31):110-112.

引言

“互联网+”教育时代,让学生的信息获取变得十分便捷,庞大而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既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也可能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干擾、侵占学生的时间。可以说,“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信息资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使之更好地为现代教育服务。从“互联网+教育”平台兴起以来,各学校也试探着通过该形式对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但是其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通过调研得知,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然很多。具体来说,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现状

(一)预习缺乏目的性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互联网形式向学生发放预习任务,所设计的任务包括阅读、生字词注音、解答课后问题等。在如上任务设计和引导中,学生的预习效果却并不理想,预习缺乏精准的目的性。对于预习,学生表示并不清楚预习的目标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即便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将预习的内容做完之后,课堂中教师依然会讲,且自己预习的效果、自己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并没有十分直观有效的检测工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缺乏精确的目标引领,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即便是教师呈现的导学案等方式进行引导,教师无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也没有意识收集自己预习过程中收获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疑惑。这种阅读形式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二)预习过程缺乏问题意识

作业是对学生以往所学习知识情况的检测、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水平的检测。预习则是让学生在现有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之下开展的自主阅读和学习的检测,也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暴露自己现有的能力和水平中还存在哪些欠缺的重要方式,这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时,学生并不会主动地针对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心的收集,学生仅仅将预习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针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解决了哪些问题、自己在预习之后还想获取的知识等,学生没有主动的意识对其进行收集和整合。学生的自主预习和教学是相互割裂的,预习的过程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未能精准定位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缺乏问题意识的预习方式,未能凸显检测和排查问题的功效,对新授课中问题解决的精准性提升也未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预习过程缺乏积极性

预习活动是在已完成了以往的学习内容,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的自主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视角来看,预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先行组织,是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初步构建。但是,如今的预习却被学生视为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口头布置的预习任务被学生视为没有任务,即便是教师发放导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学生也只能机械地按照导学案中的任务进行机械迎合,按照教师的要求展开阅读、标注读音,为了迎合教师、完成任务而完成的阅读任务,陷学生于被动预习状态中。预习活动被学生视为课后作业,仅将目光锁定在教师所发放的习题中,但却不是将之作为自己学习的引导。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预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只能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

二、学生低效课前预习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缺乏多元化的预习引导和检测

虽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为教师提供了诸多教师预习引导性资源,但是教师真正使用的平台功能、资源等却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口头发放预习任务或者以简单的拼音标注、生字词识记任务作为导学任务,学生从导学案中的问题出发开展自主预习,将预习当作作业来完成,心切且功利地完成预习的任务,必然会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忽视预习中所获得的收获,预习也就无法被学生视为自主学习的过程。另外,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缺乏对其评价和检测,学生预习过程是否用心、预习的过程是否真正经历了思维和记忆对知识的深度加工,教师无从得知。久而久之,学生对待预习也就变得敷衍、应付。

(二)缺乏问题收集反馈环节

学生的自预习应当是有丰富成果和收获的,预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启发、取得的宝贵的收获应当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学生存在的疑惑更需要教师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预习过程中难能可贵的,应当被教师称赞的。然而,学生在预习之后的课堂中,教师并未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未能针对学生的优质学习成果进行奖励,未能对学生预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和有针对性的排查。这也就是导致学生预习过程中问题意识缺失、预习收获不够丰富的重要原因。

(三)预习引导方式单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预习活动,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所应用的预习引导方式也应当是有差异的,学生预习的引导方法更应当是结合知识特点、教学内容而开展有针对性选择的。而现如今学生的预习方式过于单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所设置的预习任务是以阅读任务为主的,以朗读文章、标注拼音、识记生字词为主的预习方式,精读课文和语文学习园地,都是以相同的模式、相同的预习引导方式展开。如此一来,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感到十分无趣,因而让学生陷预习于被动、低效的状态中。

三、“互联网+”时代下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

(一)锁定重点难点,精准设计预习引导性资源

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出发,着手选择略超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但难度不至于过高的问题,将之作为精准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和载体,以此方式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精准性更高。

例如,在《匆匆》这一篇散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时间流逝的飞速;教学难点是结合本篇文章的语用情况,体验文章中表达方式的美感,领悟文章中生动的表达方法。结合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搭载“互联网+教育”的东风,通过互联网形式设计并发放预习任务和阅读资源,以此方式增强预习引导的有效性,增强学生预习的目的性。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引导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文章题目“匆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哪些词句表现时间匆匆这一特点的?在描写时间匆匆时,作者都描写了哪些事?从如上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完成对本篇文章的阅读。为了体现文章的美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应用动画或音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聆听这一篇散文,感受如沐春风般的語言风格、体验散文的美感。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文章中哪些语段中你能感受到时间让作者写活了、时间变得有形了?以此音频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教师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有目的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学生的初步加工和知识建构中得以突破。

(二)整合反馈信息,让预习和新授有效对接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为预习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阵地。事实上,在有预习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积累收获,课堂中则让学生群体反馈问题、群体解决问题。搭载“互联网+教育”时代的东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辅助学生检测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在课堂中进行反馈、总结、梳理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游园不值》这一首古诗教学中,教师便可以选择七天学堂等在线作业平台组织学生完成对本首古诗中基础字词的读音、字形的辨析,让学生在线完成对本首古诗的基础读音和字形的学习任务。以此方式,教师利用平台中的数据整合功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暴露问题,教师则将学生预习出错率最高的基础字词进行针对性讲解强化,而针对学生能主动学习并落实效果较好的预习内容,则可以在课堂中一笔带过。此外,教师在平台中设计问题:诗人这次没有遇到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认为,诗人这一趟游园是真的不值吗?你在这首古诗学习中,是否还存在不理解或疑惑?请你记录下来,分享给同伴。在如上问题引导中,切中重点和难点的预习引导方式,让学生在故事学习中率先对其进行整合、梳理和加工,最后的开放性问题整合让学生有意识地梳理自己的困惑。在新授课中,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反馈的问题和所获得的收获进行整合,将之呈现在课堂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让预习和新授有效对接。

(三)丰富引导方式,释放学生预习主动性

对学生开展预习引导方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引导方式。针对精读课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字词的深度辨析,引领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而针对学习园地,教师则可以结合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查阅资料等方式积累事物的表象,以便于在课堂中集中反馈、丰富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学习园地》中,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描写人物群体。而在人物描写时,学生很难做到对人物细节、人物动作、人物表情等细节进行精准刻画。在面临写作活动时,更多的学生只能通过寥寥数语便完成了对人物的笼统概括,但是对于人物的形象刻画却很难实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本次写作活动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预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前率先积累对人物形象的表象记忆,引领学生在表象感知中、在人物或人物群体的表象记忆中,做好对人物描写的准备工作。所以,教师可以设计预习任务:人物群体,可以是一个班级,可以是一个家庭,可以是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团队。请你结合自己所想要写的群体,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记录。为增强学生对人物表象观察的精准性、细致性和精确性,教师可以给出范例:在支援武汉的医生群体中,他们都是穿着雪白的大褂,眉宇间透露出冷静和执着……在此方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的观察,以此类直观的人物形象观察并记录的方式,搜寻其中能打动学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瞬间,协助学生积累事物的表象,为自己的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四、总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习惯,将此习惯保持并巩固后,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在预习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锁定重点难点、整合反馈信息、丰富引导方式,让“互联网+”背景下的预习能摒除以往学生在预习中所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从而提升预习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丹妮.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D].锦州:渤海大学,2018.

[2]林芊芊.小学语文中高段学生利用互联网预习有效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26).

[3]揭婷婷. 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小学高段语文预习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7.

附  注

本文系2021年度菏泽市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下小学语文高段课前预习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2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静静,女,1979年生,山东郓城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高段课前预习互联网+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关于小学高段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相关思考
提升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依凤画凰”巧迁移——谈小学语文中高段课文精彩开头仿写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