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性起伪”思想指导大学生助人精神的培养

2021-12-16 11:22贠倩茹尚苗苗郭晓蓓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荀子大学生

贠倩茹 尚苗苗 郭晓蓓

摘要: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阶段之中,社会大力提倡助人精神,并且将助人精神列入社会的一部分,引导大众无私助人。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主体,其助人精神是深受社会大众的关注。“化性起伪”思想主要的内涵在于通过后天行为的不断努力,就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的部分,使人不断地向善发展。在关于助人精神的培育方面,“化性起伪”思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化性起伪;大学生;助人精神

培养大学生助人精神的重要不言而喻,而对于培养助人精神过程中产生的困境和问题,可以借鉴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予以指导。

一、“化性起伪”思想的背景及内涵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使社会动荡不安,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道德感也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在此社会背景下,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思想,并以此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化性起伪”。

“化性起伪”思想有“人之性恶、善者伪也、性伪之分与性伪之合”三层意思,将“人之性恶”作为基础,来阐述后天“伪善”的行动必要性。首先,“人之性恶”是指在荀子看来,“性”是一种本源的东西,人“生而有好利焉”的欲望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本能,这些都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从人追求欲望的天性出发,验证了“人性本恶”的事实存在,为“伪”做出了事实根据。

其次,“善者伪也”是指人性本“恶”,如果想要人向善发展,就需要通过“伪”的方法来改变。“伪”即“人为”,是指人需要学习善的行为,并日复一日地去实践,通过日复一日的自觉性实践,使人的道德修养得到锻炼,逐渐减少人性中的“恶”,向善的方向发展。“伪”的途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在的,一种是外在的。

最后,“性”“伪”之分与“性”“伪”之合,主要从“性”与“伪”之间的关系出发。首先,“性”与“伪”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两者又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其次“性”强调的是人的本性,是人出生之后上天所赋予的天性;“伪”则是强调人出生之后通过学习与实践,改变人天性之中的缺陷。

二、培养大学生助人精神过程种常见的伦理困境

助人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风雨同舟和患难与共,是个人发展与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之一。基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即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可见在培育大学生助人精神时常存在以下困境:

从利益方面来看,助人者在助人时的目的不纯粹。伦理学中的利益要求助人者在帮助受助者的时候可以从内心上,不为外界的利益方面去助人。基于这种利益层面上来看,助人者在助人时不应该为了追求外界有利影响的方面从而去助人。在部分助人者认识中,助人就是为了在帮助受助者后可以获得社会上的嘉奖,并不是自己基于出自内心的去助人的心理。这些助人者仅仅是为了追求满足自身的虚荣感去帮助受助者,增加自己的知名度。这种认识在伦理的方面是偏向于外界的影响下助人,是恰恰不符合大众心理的无私。

从道德方面来看,助人者的道德价值观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冲突。助人者在助人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在帮助别人的时候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助人。这种思想是不符合伦理学中的道德要求,道德要求助人者要从内心中发自肺腑的助人,从他们的价值观与道德取向上做到助人。“道德不外就是多顾他人少顾自己、先顾他人后顾自己、只顾他人不顾自己,最高境界就是忘我、无我,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助人行为之中,过度的助人行为可能会助长受助者的惰性与依赖心理,这种结果在真正的意义上并不是做到完美的助人。并且在部分助人者的意识中,自己的利益是不能受到损失的,但是这种思想与助人行为的舍己为人意念是不契合的。

三、“化性起伪”思想对大学生培养助人精神的启示

从利益层面,在培养大学生的助人行为时,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群体正确的利益取向,大学生群体出于不为外界的利益影响发自内心的助人。基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来看,真正的助人行为是不企图获得任何的利益,是真心为他人,没有丝毫的利己的心理。荀子的“化性起偽”思想是希望人在后天的行为中,通过实践去其改变本身的不足,而这可以理解为成人的过程是一个仁智双彰,理性行为和德性修养相结合的过程。大学生群体中助人者为了追求外界的夸奖,这种希望获得荣誉感的行为在荀子的眼中是人的不足,运用荀子的运用“化性起伪”思想内涵,通过理性行为的后期锻炼,将这种追求获得荣誉感和美誉而助人动机的道德修养相结合到一起,锻炼助人行为的自觉性。

从道德层面,在培养大学生的助人行为时,需要注重帮助助人者树立与助人精神相契合的道德取向。在助人行为中,助人者势必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受助者,这种牺牲并不被助人者的价值观的认同。荀子思想中的“化性起伪”是通过“伪”对人性的锻炼以及改造,使得人摆脱“恶”的本性,成为一个善人,进而达到精神与灵魂的提升。参照这种的思想,可以理解为助人者之所以不愿去助人,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助人的时候触犯了利己的本性,而在此处的利己的本性就是属于“恶”。助人者在助人的时候树立“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的道德价值观取向,以此为标准,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与助人精神相契合的道德取向。

小结:

大学生想要更好的发展助人精神就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助人的时候换位思考,做到利他主义,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把握好一个界限,以避免发生好心助人而办坏事的结局。在此,可运用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去指导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将助人者与受助者紧紧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宋佳燕.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2):26-30.

[2]张春林.由人性到成人——荀子人性论思想再解析[J].道德与文明,2015(05):47-51.

[3]方勇,李泽波.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1.贠倩茹(2001.03-),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2.尚苗苗(2000.04-),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

3.郭晓蓓(1984.01-),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荀子大学生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