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现实教育联合延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效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1-12-17 10:50王兰华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肢体功能

王兰华

摘  要:目的  探究卒中現实教育联合延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效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胜利油田中心医院2018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卒中现实教育联合延续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能及肢体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活动功能维度、自我管理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卒中现实教育联合延续康复指导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能增强康复效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延续康复指导;脑卒中后偏瘫;康复效能;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6-0088-03

目前,国内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40~64岁中年人群占比约为50%,且55%~75%的脑卒中幸存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2]。梁莉莉等[3]研究结果显示,首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低,且患者康复期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患者康复效能整体水平偏低,康复进程缓慢。延续性护理是指纵向延伸护理服务时间,横向拓展照护层次,以保障患者出院后健康需求能得到满足的护理方法[4]。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卒中现实教育联合延续康复指导对患者康复效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2018年6月~2020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3.54±4.13)岁;平均病程(23.64±4.25)d;偏瘫部位:左侧肢体35例,右侧肢体2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3.10±4.22)岁;平均病程(23.90±4.19)d;偏瘫部位:左侧肢体32例,右侧肢体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偏瘫部位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详情,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愿参与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临床诊疗标准[5],且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确诊,首发脑卒中;②经临床治疗后病情稳定,伴有单侧肢体偏瘫;③无外力支撑情况下,平衡端坐时间超过15 min;④出院前留有联系方式,且能配合开展延续性护理。

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可能引起偏瘫的疾病;②伴有认知沟通障碍;③伴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或其他重大疾病;④复发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开展常规护理,护理周期为4周:(1)常规院外健康教育。出院前发放康复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康复训练、康复饮食、注意事项等,患者及家属通过阅读健康手册了解健康信息,护理人员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对健康信息的掌握情况,并解答疑问。(2)定期健康信息采集。出院后,护理人员通过电话随访(1次/周)、门诊随访(1次/2周)、上门随访(1次/月)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并提出康复指导意见。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卒中现实教育联合延续康复指导,干预时长4周:(1)卒中现实教育。护理人员借助门诊随访、上门随访机会开展卒中现实教育。①“描述”卒中现实。护理人员通过搜集有关脑卒中、脑卒中后偏瘫、偏瘫康复相关数据,包括“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患者规模”“脑卒中后肢体偏瘫发生率、偏瘫程度”及“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等,对数据进行整理,据此绘制相应图表,如“2016~2020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患者规模变化(折线图)”“不同护理模式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柱状图)”,据此“描述”卒中现实。②卒中现实教育。护理人员通过微信群或线下发送电子版或纸质版“卒中现实描述图表”,结合图表面向卒中后偏瘫患者及其家属开展教育,分析图表整体趋势,明确我国脑卒中发病情况,如“我国约有脑卒中患者7 000万例,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例,患病例数呈增长趋势”“85%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初期即伴有肢体功能障碍,且发病6个月后仍有30%~36%的患者伴有上肢功能障碍”“发病3~7 d即开展康复治疗,院内药物治疗+院内康复护理+常规延续护理模式下患者实现基本生活自理的时间为2~4个月,院内药物治疗+院内康复护理+延续康复指导模式下患者实现基本生活自理的时间为1~3个月”,教育工作分2次进行,20~40  min/次。(2)延续康复指导。出院前,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统一培训,向其演示延续康复自护项目的具体操作,包括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方法、下肢熏洗方法及下肢感觉输入方法,说明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家属现场练习,直至其完全掌握,并向家属推送训练视频。出院后,根据患者及家属反馈问题,对延续康复训练进行指导。①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家属协助患者取坐位,保持双肩关节前伸90°,肘关节呈伸展状态,患者握Flexi-bar训练棒中央,并使用弹力绷带对患侧手进行固定,以确保其能紧握Flexi-bar训练棒,并借助悬吊带对患侧肘关节进行悬吊,对Flexi-bar训练棒进行前后振动,振动时长15 s,而后间歇2 min后开展下组训练,6~8组/次,2次/d;家属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根据患者对训练的掌握程度、患肢恢复程度,调整Flexi-bar训练棒振动幅度。②下肢熏洗。熏洗组方:伸筋草、桑寄生、桑枝、威灵仙各30 g,独活、红花、当归、桂枝各20 g,照方取药制成熏洗药包,患者家属出院前领取,并向其说明煎煮方法、熏洗要领;患者家属自取熏洗药包浸泡2 h后,煎煮40~60 min取药液,而后将药液倒入专用熏洗桶内,待温度降至60 ℃左右,指导患者将患侧下肢置于熏洗桶上覆盖毛巾,借助药液热汽对下肢进行熏蒸,待温度降至40 ℃,将肢体置于药液中浸泡,并使用浸泡药液毛巾对患肢进行擦洗, 2次/d,连续干预4周。③踝足感觉输入。熏洗完成后擦干,患者家属借助直径为3~5 mm的钝圆木棍一端对患侧肢体足底负重区加压画圈,所涉部位有足跟、足外侧等,每部位顺逆时针各10圈,20 min/次,5 d/周,连续干预4周。

1.4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的康复效能及肢体功能。(1)康复效能。干预4周后,借助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SEQ)评价患者康复效能水平,量表共有2个维度,分别为活动功能维度(8个条目)、自我管理维度(5个条目),共有13个条目,条目评价均采取11级评分法,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69,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感越高(评分范围为1~4分,总分为每个项目分值相加再除以项目数)[6]。(2)肢体功能。干预4周后,借助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量表包括上肢、下肢2部分,对应条目数分别为33、17个,条目评价均采取3级评价,对应分值0~2分,量表总分为100分,评分高低与肢体运动功能好坏一致[7]。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效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活动功能维度、自我管理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对后期康复护理的需求率达到了73.58%,且完善的延续性护理服务能显著促进患肢康复进程,促使患者尽早实现生活基本自理。研究结果显示,康复效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后期康复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8],而强化患者康复效能,能有效促进康复进程。

本研究面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及家属开展卒中现实教育联合延续康复指导。(1)开展卒中现实教育。主要为结合统计数据描述卒中现实,包括脑卒中发病率、偏瘫发生率等,使其對脑卒中及卒中后偏瘫高发有所认知,降低其病耻感水平;并通过图表分析、比较说明不同护理模式对偏瘫康复效果的影响,明确完善的延续护理在功能康复中的促进作用,以增强其康复信心,提升康复效能水平。(2)指导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开展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Flexi-bar训练产生振动后,经上肢传导至躯干,能引起全身性振动,而机体皮肤感觉器对各种频率振动能形成相关反应,强化患侧肢体的感觉输入,激活患侧肌肉,促进运动功能恢复。(3)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患侧下肢进行中药熏洗。采用伸筋草、桑寄生、独活、桑枝等药物配伍,有祛风湿、通经络和活血止痛的效果,经熏蒸操作借助温热效应能使足部肌群放松,扩张毛细血管,从而有助于药物进入足部毛细血管,强化干预效果。(4)指导踝足感觉输入。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因感觉神经通路、感觉相关皮层结构受损,造成感觉输入下降,加之患侧肢体功能障碍,患侧足底压力输入不足,对机体平衡功能影响较大;通过足底触压觉刺激,能激活感觉神经通路,降低姿势控制中的视觉、前庭感觉代偿,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平衡控制策略,促进功能恢复[9-11]。

本研究中可见,观察组患者应用卒中现实教育联合延续康复指导后,患者活动功能维度、自我管理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卒中现实教育联合延续康复指导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能增强康复效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汪杰,苏建康,王丛笑,等.三维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3):342-344.

[2]张瑜,李淑英,刘建花,等.KAP模式健康教育对脑卒中自我效能、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9,34(8):407-410.

[3]梁莉莉,许梦雅,林蓓蕾,等.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8,39(10):1535-1538.

[4]寇琳,汪淼芹,段柯旭,等.脑卒中患者对延续护理的认知及需求研究[J].四川医学,2019,40(1):90-94.

[5]钟迪,张舒婷,吴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19(11):897-901.

[6]李阳,张丽群,王艳梅,等.结构和心理授权联合模式在脑卒中老年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8):852-855.

[7]李敏,黄丹妮,郭京伟,等.脑卒中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20,34(4):217-219.

[8]贺郁琳,徐月花,汤阿毛,等.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刊,2020,55(10):1141-1144.

[9]周满相,黄任秀,张靖,等.本体感觉康复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4):363-368.

[10]刘兆平,曾满萍,谢辉,等.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5):617-619.

[11]张绍华,张天奉,王玉龙,等.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足底静态平衡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1):58-62.

猜你喜欢
肢体功能
协同护理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和肢体康复中应用探究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卒中单元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改善中的作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综合康复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