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1-12-17 14:23陈婕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陈婕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本文針对当前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坚持概念统领,覆盖全阶段全学科;三方合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五育并举,实现个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 一体化建设 实践路径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2018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直接影响并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素质。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关注劳动教育,完善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包含劳动教育,因此需要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关系着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还影响着个体层面劳动者自身的发展。然而,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仍存在一定问题,在理论解读层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目标有待明晰,在实践操作层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衔接有待完善,要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在实践路径上深耕挖掘。

一、概念统领:覆盖全阶段全学科

(一)明确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教育关注个体,旨在培养、发展人,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劳动学习应当通过多途径多渠道贯穿个体教育的全过程。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还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劳动是物质财富和价值财富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包含经济学维度与人类学维度两层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进行了创造性继承与发展,重视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意见》对劳动教育进行分类,从生产劳动教育和非生产劳动教育两个角度把握,明确教育目标,旨在通过不同的劳动教育类型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探究劳动教育大概念。

劳动教育的推进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选择合适的切入口和知识点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遴选并界定出劳动教育大概念。通过大概念的学习,将零散具体的知识聚焦在系统的框架之下,实现纵向的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劳动意义。结合政策文本、课程文件及内容标准中的相关论述,提取出以下5个劳动大概念:劳动技能,即人们在劳动的具体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及使用经验完成劳动必备的能力;劳动习惯,即人们在经常性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巩固的自动进行劳动的倾向;劳动态度,即人们对劳动的稳定持久的心理反应及对劳动产生的情感和行为上的倾向;劳动精神,即人们在完成劳动工作的过程中呈现的心理状态,是所有劳动者的精神合体;劳动素养,即人们具备的一种综合性素养,能够正确地认识劳动的本质、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做到知情意行统一。

(三)序列承接,统筹多阶段育人。

劳动教育是体系化的工程,人才培养要有连续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活动难度呈现阶梯上升的趋势,学生在多学段的学习过程中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会经历一个从感性情感到理性升华的转变。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做到序列承接,实现多阶段统筹。小学阶段侧重开展劳动的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侧重进行劳动的体验性学习,大学阶段侧重进行劳动的价值性学习。力求做到大中小的教学内容在能够凸显本学段学习重点的同时做到相互融合、有机承接、有序推进。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要做到理念一致、行动体悟、课程化人,劳动教育大概念是劳动教育目标贯穿并融入大中小学劳动课程的重要载体,理念通过大概念的贯穿达成一致,行动通过大概念的实践进行体悟,课程凭借大概念的设计实现化人。因此,应当明确劳动教育大概念,通过不同学段课程知识的学习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要求,推动学生对劳动大概念的认识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有效实现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

二、三方合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息息相关,能否发挥三方的应有作用是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三方合力、协同育人。

(一)方向一致性。

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需要多方合力,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存在一定问题,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家庭教育中存在失当的劳动价值观念,一些家长鄙视体力劳动,甚至部分家庭灌输“学习有用劳动无用”的观念,不让孩子做家务活,导致孩子轻视体力劳动,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造成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社会教育中存在重劳动轻教育的现象,一些社会企业和机构只强调必备劳动技能的强化,忽视正确劳动观念的培养,使劳动者不能从劳动中感悟劳动价值,造成劳动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错位”。

在家庭劳动教育中,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家庭劳动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启蒙,做到不“缺位”;在学校劳动教育中,通过各类课程的开展实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做到不“错位”;在社会劳动教育中,通过社会风尚等形式实现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塑造。因此,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价值,在家庭劳动中培养劳动习惯,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劳动素养,在社会舆论中端正劳动观念,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始终关注个体的成长环境,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调,保证三者的劳动教育在时空上始终共存,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在方向上保持一致。

(二)操作互补性。

劳动教育的体系庞杂,在要素组成上包括知识性、技能性、素养性的内容;在表现形态上包括常识性、理论性、价值性的內容,由于劳动教育的知识类型与教育手段多样,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教育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家庭教育应当侧重对于受教育者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给学生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学校教育应当侧重对于受教育者劳动素养的培育,设计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扩展学校劳动课程空间,以劳动教育大概念为载体和连接点,在各学科教学中将劳动教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将劳动观融入学科价值的传递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此外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生产一线,体验不同职业,在具体行动中端正劳动探态度、掌握劳动本领、增减劳动情感。社会教育应当侧重对受教育者劳动态度的引导与劳动技能的锻炼,针对社会需求灵活及时地调整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应当充分配合,实现操作互补,通过学校的系统学习,教育内容形成一定的体系,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强化,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在家庭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固化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果,增强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综上,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发挥合力作用。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有时一个特定的教育内容不能光靠一方力量完成,学校教育缺乏的实践在社会中就能解决,家庭中缺乏的理论在学校中能有所侧重。因此,三方应当在实践操作上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实现“三全三化三作用”,即全员全程全方位,力求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基础作用、学校主导作用和社会支持作用。

三、五育并举:实现个体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五育并举”从本质上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因此,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坚持“五育并举”的方针。《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劳动教育的形态是多样的,劳动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课程,可以与“四育”进行学科间横向融合。

(一)在德育中融入劳动价值。

劳动教育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贯彻落实,教师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的教育。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同样是一种价值性的教育,因此内涵和要求使劳动教育与德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和契合点。在内容上具有共通点,因此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德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德育开展过程中,应当关注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融人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在明确德育的正确方向的同时,为劳动教育提供新的教育载体。

(二)在智育中培育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的有效贯彻离不开智育提供的智力支撑,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智育课程的衔接,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将学科大概念与劳动教育大概念相结合,在学科课程中积极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开发劳动教育功能。在智育过程中系统地有导向地灌输劳动教育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劳动的本质及内涵,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要求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素养,因此智育应当在内容上关注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理论与知识,紧扣时代要求,关注社会需求与个体诉求的统一,在知识教学中提高个体的能力水平,为社会发展培育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区别劳动教育与智育,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各学段都应当积极设计并实施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既保障劳动与技术等劳动主修课程的实施,又关注劳动教育在选修及其他课程中的拓展,做到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形成严密的课程体系。

(三)在体育中端正劳动态度。

受教育者具备健硕的体魄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平衡好体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实现“以劳健体、以体助劳”,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大中小学都开设了相应的体育课程,在体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体育锻炼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通过体育知识学习树立劳动观念,认识体力劳动的重要意义。各学段在关注体育时,应当把握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小学参与社会实践的农忙活动,感悟劳动者的辛苦付出;中学进行体能训练,明确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大学开展有关体育的运动竞赛与劳作调研等,认识劳动的重要价值,明白劳动不分高低贵贱,自觉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态度,正确看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四)在美育中铸造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科学地揭示了美的根源在于对劳动真理性的认识,并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旨趣,充实审美体验,体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劳动的美好价值与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是美育和劳动教育共同的教育资源,在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同时,铸造学生的劳动精神。因此,应当促进劳动教育与美育相互融合,在设计美育课程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既体现劳动教育精神又符合民族审美特质的教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特点,弘扬劳动精神。通过美育课程灌输劳动教育内容,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进行多样的美育教学,通过观看劳动者的文艺纪录片,了解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欣赏劳动者的劳动作品,在美育中潜移默化地端正劳动态度,认识到美的获得必须以劳动实践为基础和前提,认识到劳动者之美,认识到辛勤劳动之美,铸就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成.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 :60-64.

[2]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视域下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科学,2020,36(05):19-26.

[3]王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22-27.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实践路径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