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

2021-12-18 23:45王辰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论实践论本体论

摘  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思想与论断,形成了科学的传统文化观。文章从本体论层面如何界定传统文化、价值论层面如何评价传统文化以及实践论层面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进行理论探讨,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152-03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JZD034)。

作者简介:王辰(1996—),女,硕士在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孕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历史底色,能否科学地认识、评价和对待之,既事关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又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文章立足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视角,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的丰厚内涵,对正确认识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赓续绵延,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体论:对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科学回答

广义的本体论是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1],一般用于描述事物存在的一般属性。立足本体论,习近平总书记从多种视角对“什么是传统文化”作出了科学回答,明确了传统文化“所以然”的根本所在。

(一)对传统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进行了纵向归理

从发生论的视阈看,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追溯传统文化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2]。在长达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农耕经济一直是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农耕文化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起点。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以农耕文明为历史根脉发生发展的。

从发展论的视阈看,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未来两个向度回答了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一是从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看,中华传统文化“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3]。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传统文化的缘起与嬗变,展现出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而奋斗的担当与情怀。二是从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前途命运充满信心。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4]。

(二)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征作出了精要概括

習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是其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基础。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互摄互融,形成一个逻辑严密、架构合理的有机系统,给予传统文化以新的诠释。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概括:第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其开放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待其他的文化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二是能够始终伴随时代的变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第二,传统文化具有实践性。中华传统文化自古以兴邦治国、教民化俗为基本价值旨归,以经世致用为入世原则,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第三,传统文化具有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5]。传统文化这种精华与糟粕并存,进步与落后杂糅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有鉴别的对待,有区别的继承”[5]。

(三)对传统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作出了科学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结构进行了深刻的省思。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结构进行专门系统的阐述,但依旧可以从他的一些论述中体现他对这一问题的洞见。一般来说,学者们将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进一步细化分解为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对我们准确理解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功能进行了科学的定位。一是指导功能。从国家层面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官民一体等德政思想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富的文化养分;从个人层面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等情怀和意识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深厚支撑。二是教化功能。传统文化之存在并不是一种供后人观瞻的摆设,而是首先以教化为目的,服务于社会的教化与国家的治理。从历史到现实,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始终未曾改变,如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国家与社会服务,是需要一直探究的重要课题。

二、价值论:如何评价传统文化

价值论亦称“价值哲学”,主要用于“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1]。从价值论层面观之,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两个层面对传统文化作出了评价。

(一)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予以明晰

所谓历史价值,是指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推进与维护上。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开放性”,同时还具有坚韧的“内聚性”。这种“内聚性”以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精神为依托,有力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存在,对形成团结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历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还体现在滋养了中国人独特丰富的人文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其所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基本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发向上,不断前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还在于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延续发展的意义。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在其他三支文明相继中断的境遇下,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仍然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以贯之、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予以凸显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很多人并不否认。但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当前仍然存在一种“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的论调。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对这一论调进行了批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第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并没有过时。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这样的思想和理念具有普遍且恒久的意义,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而湮灭。第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没有过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某些具体的思想与观念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后,但作为其核心的基本精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现实如何发展,总是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在当代具有怎样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和中国两大向度回答了这一问题。综观整个世界,要解决目前一系列的世界性难题,仅凭借今天的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借鉴历史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和谐相处等思想理念,无疑就蕴藏着解决这些难题的钥匙。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2],它对“天人”关系、“道法”关系等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宝贵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启示”[2],傳统文化中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等优秀思想成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智慧与思想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它所蕴含的优秀伦理道德传统为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支援性资料。

三、实践论: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实践论是关于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的理论,包含了实践的条件、过程、规律等。由实践论的视角审视,习近平总书记从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原因与内容以及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回答了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一)对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原因与内容作了深刻阐释

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理解其思想精髓与基本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明确强调,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问题视野看,当前我们在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2]等。从价值视野看,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历史思维。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如果缺乏历史思维,国家就难以跳出历史周期律,难以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具体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是广义层面的传统文化,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6]。二是狭义层面的传统文化,要重点学习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优秀知识、艺术、道德、思想、风俗习惯等。三是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基本精神,自觉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中俭约自守、自强不息等思想观念。这些思想精华所蕴藏的民族智慧成果和优秀精神内核,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魅力。

(二)对如何运用和发展传统文化作了透彻分析

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态度非常明确:既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又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并将其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时代和实践变化中继续发展传统文化。不日新者必日退。世界与中国无时无刻不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有效应对这些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5],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审视、考量、汲取、转化和创新。

那么,怎样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谈了三个方面: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我们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要求。历史和现实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3]。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筑牢中华传统文化缵衍的群众根基,最广泛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成果普惠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和多方协同,使人民群众共飨最新的文化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第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绝不能简单地全盘复古,也不能盲目排外,而应秉持着学习借鉴的态度,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契. 哲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38.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0.

[3] 习近平.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0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24.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1.

(荐稿人:吴波,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价值论实践论本体论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超越认识论与价值论之争的技术实践真理研究
毛泽东:《矛盾论》不如《实践论》好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知行合一”与《实践论》中的认识方法问题探析
价值论视阈下的环境价值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泛目的资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