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研究

2021-12-20 05:58李秋梅梁权熙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审计师效应决策

李秋梅 梁权熙

一、引言

审计师选择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能够缓解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企业特质信息(Gul等,2010[1])。除此之外,外部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监督手段,能发现与鉴别公司财务报告的缺陷(Jensen和Meckling,2007[2]),向政府监管机构与社会公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审计师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审计师监督治理作用的发挥(Becker等,1998[3]),高质量的审计师更专业和谨慎,更容易发现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更能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透明度,为外部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信息。

尽管审计师选择关乎企业自身未来发展,是政府监管机构、外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重要窗口,但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决策过程对于外界来说一直是一个“暗箱”。现有关于企业审计师选择影响因素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透明度与信息披露(Guedhami等;2009[4];洪金明等,2011[5])、政治关联(Guedhami等,2014[6];杜兴强和周泽将,2010[7])、产权性质(Wang等,2008[8])、股权结构(Kim等,2019[9])、公司治理水平(Lin和Liu,2009[10])等方面。这些文献通常隐含地假设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独立于其他企业,即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审计师主要取决于企业本身特征和外部经济制度环境,鲜有文献考虑不同企业间审计师选择行为的相互影响或相互联系。审计师选择是企业外部治理的重要机制,不但取决于企业自身可负担、愿承担的审计成本与计划向外部释放的信息量,还可能取决于其他企业的审计师选择决策,尤其是相邻地区或相似程度较高的其他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

本文考察企业在进行审计师选择时是否会学习和模仿同地区其他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即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以往有关企业财务行为的文献通常假设企业财务决策仅为企业单个个体特征的函数,忽略了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或相互依赖关系。但在现实决策中,由于受到某种特定关系的影响(如面临相同的法律约束,处于相同经济环境与竞争市场或同处于一个生产链条等),企业在决策的过程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或回应其他企业的决策行为,由此企业间决策行为相互影响,呈相同发展趋势,即企业间决策存在“同群效应”。近来学者们也发现,企业在资本结构(Leary和Roberts,2014[11];钟田丽和张天宇,2017[12])、股利分配(Adhikari和Agrawal,2018[13];Grennan,2019[14])、高管薪酬发放(赵颖,2016[15])以及企业避税(Bird等,2018[16])等重要的决策行为上均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

本文以2004—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同群效应的新颖视角来考察企业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不同于以往文献隐含地将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假设为“独立事件”,本文从同群效应的独特视角考察不同企业之间的审计师选择行为如何相互影响,从而补充和拓展了企业审计师选择决定因素的文献。第二,丰富了有关企业同群效应的研究,本文发现审计师选择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财务决策,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同群效应,并且这种效应主要是由企业“维持竞争均势”的动机驱动的。第三,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企业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地区关联性,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如何通过审计师选择决策维持竞争优势提供一定的启示。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的回顾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模型设定及相关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报告和分析主要的实证结果及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探讨审计师选择行为同群效应的影响机制;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一)相关文献梳理

企业同群效应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证实了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公司治理行为均存在显著同群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同群效应的产生机制进行了研究。学者们首先对企业同群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发现企业并购行为(万良勇等,2016[17])、高管薪酬发放行为(赵颖,2016[15])、股票回购和股利发放行为(Grennan,2019[14];Adhikari和Agrawal,2018[13])等公司治理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并且企业同群效应主要包括地区和行业同群效应。关于行业同群效应,Dougal等(2015)[18]指出,无论是否属于同一行业,企业融资决策对总部设在其附近的其他企业的融资决策敏感度更高;而陆蓉等(2017)[19]也证实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会受到同行业企业的影响。关于地区同群效应方面,李志生等(2018)[20]的研究表明,企业过度负债程度与企业所在省区其他企业负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陆蓉和常维(2018)[21]经研究发现,焦点企业的违规行为随着同地区其他企业违规概率的提高而增加。其次,学者们还对企业同群效应的产生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同群效应产生的主要机制为企业间的模仿与学习行为(Lahno和Serra-Garcia,2015[22])。如Leary和Roberts(2014)[11]指出,规模较小或更年轻的企业更倾向于效仿其他企业的资本结构;陆蓉和常维(2018)[21]发现企业违规行为的地区同群效应主要源自模仿与学习行为,并且相同产权性质企业间的学习行为更明显;陆蓉等(2017)[19]指出同群效应的影响机制是“管理者信息学习”,不确定性强和行业增长速度快的企业资本结构的同群效应更强。

审计师选择方面,学者们的文献多集中于探讨其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一方面,关于影响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Guedhami等(2009)[4]认为重视企业信息透明的企业更倾向于聘请高质量的审计机构,而国有企业为了隐蔽通过政治关联转移企业资产而降低聘请四大审计师的可能性;Lin和Liu(2009)[10]指出,企业审计师的选择决策过程,也是企业选择高质量审计师以向投资者传达自身财务报告可靠性、公司高治理水平或选择低质量审计师以谋取私利的权衡过程;Wang等(2008)[8]分析了产权性质对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发现政府干预程度越高,地方政府控股企业聘请当地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越高。另一方面,关于企业审计师选择的经济后果的文献主要有:Guedhami等(2014)[6]研究发现,企业选择大审计师所可以有效的缓解具有政治关联企业的代理冲突,在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的同时能够降低权益融资成本;Eshleman和Guo(2014)[23]表明,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后,企业报表发生财务重述行为的概率更低;Lennox和Pittman(2010)[24]也指出,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的企业更少发生会计欺诈行为。

纵观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关于企业同群效应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企业资本结构与投融资决策方面,但鲜有文献考虑企业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同群效应;而关于企业审计师选择的相关文献较为丰富,但大多数文献在研究的过程中将企业视为单独决策与行动的个体,鲜有文献将企业放入社会网络中进行探讨。鉴于此,本文基于同群效应的新颖视角,考察不同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如何相互影响。

(二)研究假设

1.企业审计师选择地区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假设。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有激励模仿其他人的行为。企业在进行重要的决策时,为了降低决策的成本和决策的风险,通常需要学习和模仿其他企业的决策经验(Chiu等,2013[25])。因此,作为参照的同群企业的行为会对焦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焦点企业的决策函数中将包含被参照企业的相关信息。同群企业与焦点企业之间的决策行为存在信息交互现象,从而产生同群效应。Lieberman和Asaba(2006)[26]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建立了企业模仿行为的基础理论框架,他们将企业的模仿行为动机划分为两大类:“竞争假说”(Rivalry-based Theory)和“信息学习假说”(Information-based Theory)。“竞争假说”认为,企业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是为了保护市场份额或对冲竞争对手的激进市场行为,从而维持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均势(competitive parity),降低竞争风险。基于“竞争”动机的模仿行为通常发生在具有相似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地位的企业之间,这些企业通常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他们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侵蚀(Peteraf,1993[27])。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追求差异化战略通常很困难,存在很高的风险,因而更倾向于采取同质化的策略(即模仿)来缓解竞争压力或降低竞争风险。“信息学习”假说则认为当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高度不确定时,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借助外部的信息进行决策,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来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

近期的不少研究发现,企业在一系列重要财务行为上,如财务杠杆(Leary和Roberts,2014[11];李志生等,2018[20])、股利政策(Grennan,2019[14];Adhikari和Agrawal,2018[13])等均倾向于学习和模仿其他企业的决策。审计师的选择是企业的一项核心的财务决策。大量的研究表明,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效力、降低代理成本(洪金明等,2011[5];Guedhami等,2014[6]),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Guedhami等,2014[6])。特别地,Pittman和Fortin(2004)[28]发现聘请国际六大审计师的企业因提高了财务报表的质量而降低了融资成本;罗珊梅和李明辉(2015)[29]则发现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够降低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由此可见,企业聘请审计师的决策在市场竞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企业可能为了维持与同群企业的竞争均势而模仿其他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

Lieberman和Asaba(2006)[26]特别强调,环境的不确定(uncertainty)或模糊(ambiguity)对企业的模仿行为动机具有重要的影响。较高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对称性(asymmetry)或异质性(heterogeneity)增加,即在更大程度上偏离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关系,从而限制或减弱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并增加部分企业掌握优势信息的可能性。并且外部信息不透明或不确定性降低了管理者对决策行为与结果之间关系的预测能力,此时管理者对信息的需求更强,更容易接受来自外部的信息(比如其他企业的行动所传递的信息),因而更倾向于模仿其他企业的决策行动。另外,处于同一地区(省份)的企业,面临相同的外部制度和经济环境,它们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产品市场上,还表现在对银行贷款、土地、政府补贴等企业发展所需的地方经济资源的竞争上。如前所述,聘请审计师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竞争策略,聘请知名的审计机构能够向外界发送有关企业质量的正面信号,有助于提升企业获取地方经济资源的能力,但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也通常需要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因此,焦点企业为了维持与所在地区同群企业在获取地方经济资源方面的竞争均势,有激励模仿地区同群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企业审计师选择行为具有地区同群效应,即同省份其他企业选择大所或本地小所会显著提高焦点企业选择大所或本地小所的概率。

2.审计师选择地区同群效应的潜在发生机制。

根据Lieberman和Asaba(2006)[26]提出的分析框架,焦点企业模仿同群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到底是出于“维持竞争均势”动机还是“信息学习”动机?根据Lieberman和Asaba(2006)[26]给出的检验企业模仿行为动机的路线图,如果企业出于“维持竞争均衡”的动机而模仿,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模仿企业与被模仿企业处于相同的产品市场环境或市场覆盖区域高度重叠(条件A);二是模仿企业与被模仿企业拥有相似的资源或规模(条件B);三是外部环境(或信息)不确定性比较低(条件C)。当上述三个条件均满足时,模仿企业与被模仿企业更有可能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他们之间的模仿行为更有可能是出于“维持竞争均势”动机,否则企业的模仿行为更有可能是出于“信息学习”的动机。

(1)产品市场竞争与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由于同一省份上市企业几乎均集中在省会城市或小部分其他发达城市中,并且由于资源的导向性,同一地区的产品线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本文对地区同群企业的划分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条件A中同群企业间产品线和市场覆盖区域的高度重叠性的条件特征。根据“竞争假说”,企业模仿同群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是为了维持竞争均势甚至压制竞争对手,保持市场份额或吸引潜在的投资者,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落后于竞争对手。条件A及其延伸含义表明,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同质性越强,企业之间的模仿行为更有可能是出于“维持竞争均势”的动机。在一个竞争相对较弱的市场环境中,产品的差异化往往更为容易,因此企业并不需要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来向各利益相关方发送有关竞争优势的信号;但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的差异化就更为困难,此时通过模仿行为向市场各方发送有关产品质量或竞争力的信号就显得更为重要(Adhikari和Agrawal,2018[13])。因此,“竞争假说”预期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同群效应在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的环境中表现越强。而根据“信息学习假说”,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之间的同质性就越强,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因而企业为信息而模仿的动力越弱,企业决策的同群效应也越弱。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立研究假设:

H2a: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越强。

H2b: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越弱。

(2)企业间的模仿与学习行为。本文从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和年龄三个维度来区分企业是否具有相似的“资源”或“规模”。从条件B来看,根据“竞争假说”,盈利能力相似、规模相似或年龄相似的企业之间更有可能是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因此它们更倾向于模仿彼此的决策行为来维持相对的竞争均势。而“信息学习假说”则认为,模仿行为更有可能发生在非竞争对手之间(即“资源”或“规模”差异比较大的企业之间),特别地,处于信息劣势的企业更倾向于模仿具有信息优势的企业。因此,“信息学习假说”预期盈利能力、规模或年龄差距较大的企业之间的同群效应更强。Adhikari和Agrawal(2018)[13]考察了企业股利政策的同群效应,发现相比于规模、年龄差异较大的企业之间,规模相似、年龄相仿的企业之间的同群效应更强,因此他们认为企业股利政策的同群效应是由“维持竞争均势”的动机驱动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立研究假设:

H3a:盈利能力相似、企业规模相似或年龄相仿的企业之间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同群效应更强。

H3b:盈利能力相似、规模差异大或年龄差距大的企业之间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同群效应更强。

(3)外部信息环境与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我们借鉴Adhikari和Agrawal(2018)[13]的做法,从外部信息不确定性来检验条件C是否成立。“竞争假说”认为,企业模仿行为在信息不确定性程度较低的环境中更为盛行,也就是说,企业更倾向于在信息透明度高的环境中模仿同群企业的决策行为(Lieberman和Asaba,2006[26];Adhikari和Agrawal,2018[13])。而“信息学习假说”认为,企业的模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决策行为与结果之间联系的不确定性,外部信息环境的不确定性越高,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越弱,此时企业的管理者更容易接受来自外部的信息而忽视自身掌握的私有信息,更倾向于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来降低决策的风险。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立研究假设:

H4a:信息透明度越高,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越强。

H4b:信息透明度越高,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越弱。

三、研究设计与样本数据

(一)变量定义

1.审计师选择。

本文主要使用两种方法定义企业审计师选择:一是使用企业是否选择国际或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虚拟变量代表企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二是使用企业是否选择当地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对审计服务质量要求较低的代理变量。相比较而言,规模大、知名度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出于诉讼动机与声誉动机更倾向于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Skinner和Srinivasan,2012[30]),因此前N大审计师被认为是高质量审计师选择的代理变量。当企业聘请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聘请国内年度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时,BigN取值为1,否则为0,以此作为选择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代理变量,检验高质量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另外,为了增加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参考Wang等(2008)[8]的做法,将聘请当地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低审计质量选择的代理变量,当企业聘请的审计师来自与上市公司注册地相同的非十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时,Slocal为1,否则为0。

2.地区同群效应代理变量。

本文参考Bramoulle等(2009)[31]和李志生等(2018)[20]的研究,使用与焦点企业相同省区不同行业的其他所有选择十大所或本地小所的企业的比率作为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代理指标。具体而言,Peer_BigN为与焦点企业同一省份不同行业的其他所有选择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数目与同省份其他企业总数之比,以此作为选择大所的同群效应代理变量;Peer_Slocal为与焦点企业同一省份不同行业其他所有选择本地小所的企业占同省份其他企业总数之比,以此作为企业选择本地小所的同群效应代理变量。

(二)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企业审计师选择是否存在地区同群效应,本文借鉴Leary和Roberts(2014)[11]、钟田丽和张天宇(2017)[12]以及Grennan(2019)[14]的研究,采用二元Logit回归构建以下模型:

+vj+τt+εikt

(1)

(三)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我国全部A股上市公司2004—201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本文“十大”所的排名来自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官方网站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年度综合排名;主要财务数据与公司治理数据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本文使用证监会2012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一级行业作为行业分类标准。本文主要按照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ST、*ST、暂停上市和退市的公司样本;(2)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3)剔除多地上市的公司样本(如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企业);(4)剔除数据缺失严重的样本公司。本文对所有的连续型变量进行首尾各1%的缩尾处理,最终企业-年度观测值为26 143个。

表2为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企业中选择大所的平均概率为38.6%,而选择本地小所的平均概率仅为20.2%;与焦点企业同一省份的其他企业选择大所和本地小所的平均概率分别为38.1%和20.1%。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检验审计师选择地区同群效应的存在性

(一)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

表3为模型(1)的回归结果,即检验上市公司审计师选择是否存在地区同群效应。列(1)和列(3)中引入了企业层面的控制变量检验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同群效应。列(5)和列(7)进一步引入了地区同群企业的平均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检验变量Peer_BigN与Peer_Slocal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同地区企业间的审计师选择决策具有显著的关联性,即当地其他企业选择大所或选择本地小所的倾向提高时,焦点企业也更偏向于做出与当地大部分企业一致的决策,表明企业的审计师选择存在显著的地区同群效应。为了考察同群效应的经济显著性,列(2)、列(4)、列(6)和列(8)分别报告了对应前1列回归结果的边际效应。以加入同群企业地区层面控制变量的列(6)和列(8)结果为例,同地区企业选择大所(本地小所)的平均概率每提高1%,焦点企业选择大所(本地小所)的概率相应提高0.66%(0.79%),表明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上述的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H1。

表3 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的存在性检验

(二)稳健性检验

1.工具变量法。

有关同群效应的研究通常会面临因反射问题(reflection problem)(Manski,1993[32])导致的内生性偏差。具体而言,表3虽验证了焦点企业与同群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之间具有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很可能是由地区层面上相同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驱动的,而不是反映企业之间的学习和模仿行为。我们首先采用工具变量法来缓解上述的内生性问题。

关于工具变量的选择,本文参考Leary和Roberts(2014)[11]、Adhikari和Agrawal(2018)[13]、Grennan(2019)[14]的研究,将经过优化后的股票特质收益率(idiosyncratic returns)和特质波动率(idiosyncratic volatility)作为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工具变量。具体通过以下市场指数模型计算股票的特质收益率和特质波动率:

(2)

(3)

(4)

表4报告了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从列(1)、列(2)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来看,工具变量IR、IS的系数均至少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满足相关性要求。列(3)、列(4)为第二阶段回归结果,企业审计时选择同群效应Peer_BigN与Peer_Slocal的系数仍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在排除市场、行业和地区层面共同因子影响后,企业的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仍然存在。

表4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

2.其他稳健性检验。

(1)安慰剂检验。为了排除实证结果由其他不可观测共同因素驱动的可能性,本文进行了安慰剂检验,即检验在随机分配同群企业时,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是否仍然存在。主要的检验逻辑在于:如果导致企业审计师选择同向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某些不可观测因素,那么同群效应的存在将不再依赖于如何定义同群企业。检验步骤如下:首先计算上文估计中每个企业的同群企业数量;其次根据焦点企业的同群企业数量在同一年度企业中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伪同群企业”;接着计算“伪同群企业”选择大所或本地小所的平均概率作为“伪同群效应”的代理变量;最后进行回归。结果(1)由于篇幅有限,除工具变量法外,本文不再展示稳健性检验结果的表格,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要。显示,“伪同群效应”代理变量的系数均不显著,验证了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并不来源于其他不可观测的共同因素。

(2)企业固定效应模型。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的存在也有可能由于企业个体异质性或不随时间变化的其他因素所驱动。为了排除不随时间变化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企业固定效应模型再次估计模型(1)。估计结果显示,主要检验变量的系数仍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3)控制地区层面宏观因素的影响。首先,某一年度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地区宏观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引起企业决策呈现同方向变化。例如国家或地区层面相关审计政策法规的变化可能导致审计政策变化,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区域内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本文借鉴参考Bird等(2018)[16]的做法,加入行业与年度虚拟变量的交乘项控制地区层面的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检验变量的系数作用方向和统计显著性并未发生改变。其次,本文进一步加入各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控制变量,包括各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开放度和税收收入占比。回归结果表明本文的主要结论仍然稳健。

(4)排除行业同群效应的影响。为了排除行业同群效应对本文主要结果的干扰,确保同群效应由地区同群所致,本文将同群企业分别定义为与焦点企业同行业同地区的企业、与焦点企业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的为同行业同地区时是显著的,但是代理变量为同行业不同地区时是不显著的,可以说明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来自同地区其他企业的影响,而同行业企业审计师选择对焦点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检验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的形成机制

(一)产品市场竞争与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

根据前文的分析,如果企业审计师选择的模仿是基于“维持竞争均势”,那么这种模仿行为在竞争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表现更强;反之如果产品市场竞争减弱了审计师选择的同群效应,则表明模仿行为更有可能是出于“信息学习”的动机。本文同时以各企业所在行业内公司数目(Compet)以及企业所在省份的行业内公司数目(Compet_prov)衡量企业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同行业的公司数量越多,表示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回归结果如表5中所示,Peer_BigN或Peer_Slocal与Compet或Compet_prov交乘项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当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地区同群效应越强,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设H2a,表明企业模仿同群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主要是出于“维持竞争均势”的动机。

表5 产品市场竞争与审计师选择的同群效应

(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学习模仿效应

为了检验条件B,本部分从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三个维度来区分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企业。“竞争假说”预期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同群效应在具有相似盈利能力、相似的规模或年龄的企业之间表现更强;而“信息学习假说”则认为企业审计师选择的模仿行为更有可能发生在具有不同盈利能力、规模或年龄差异比较大的企业之间。借鉴陆蓉等(2017)[19]、Adhikari和Agrawal(2018)[13]的做法,对于每一个地区,我们分别根据企业资产回报率、企业规模和上市年龄将样本企业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将排名前10%的企业归类为领导者(年龄较大)的企业组,排名后10%的企业为追随者(年龄较小)的企业组。对于每一家企业,重新计算与焦点企业同地区的不同组别企业的审计师选择平均概率。

表6中Panel A、Panel B和Panel C分别报告根据盈利能力、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分组的回归结果。

表6 不同类型企业间相互模仿机制检验

结果显示,当以BigN为因变量时,上述三种分组回归中,相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模仿学习效应更强(回归系数更大,并且大部分系数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例如,在Panel B领导企业为样本的回归(1)中,Peer_BigN_Large和Peer_BigN_Small的系数分别为1.348和-0.089,且Peer_BigN_Large在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差异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以追随企业为样本的回归(2)中,Peer_BigN_Large和Peer_BigN_Small的系数分别为0.644和2.770,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系数差异也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些结果表明相比于盈利能力差异较大的同群企业,相似盈利能力的同群企业审计师选择对焦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更大。当以Slocal为因变量时,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回归系数也比非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回归系数大,系数和系数差异性检验也具备统计显著性。上述结果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研究假设H3a,从而验证了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的“竞争假说”。

(三)外部信息环境与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

为了验证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是为了“维持竞争均衡”抑或“信息学习”而模仿,本文进一步检验外部信息环境对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的影响。本文使用同群企业的平均分析师关注度(Analyst)衡量企业面临的外部信息环境,其中分析关注度用公司的分析师跟踪团队的数量表示。作为市场中重要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更多的分析师关注能够提高信息透明度,提升企业的信息环境质量(Kelly和Ljungqvist,2012[33])。回归结果如表7中列(1)、列(2)所示,同群企业的平均分析师关注程度越高,企业的审计师选择的同群效应越强,即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在质量更高的外部信息环境中更为显著,从而再次验证了“竞争假说”。该结论支持了假设H4a。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同群效应的新颖视角考察我国企业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决定因素。具体而言,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19年的样本数据,考察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是否以及如何受到同一地区其他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审计师选择存在显著的地区同群效应,即同一省份其他企业选择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或本地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平均概率提高时,焦点企业选择大所或本地小所的概率也随之提高。对作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不同盈利能力、规模或年龄的企业之间,具有相似盈利能力、规模或年龄的企业之间更倾向于学习模仿彼此的审计师选择行为;并且,外部的信息透明度越高、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同群效应越强。这些结果表明企业审计师选择的同群效应主要是由企业“维持竞争均势”的动机,而不是“信息学习”的模仿动机所主导的。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补充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同群效应行为的研究,解释了我国企业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地区差异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还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首先,企业审计师选择行为具有地区同群效应,因此监管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时应将此考虑在内,注重考虑企业对审计质量需求的地区性差异,更准确评估相关监管政策所能达到的效果。其次,由于较容易受到相似盈利能力、相似规模或相仿年龄企业间审计师选择行为的影响,政府监督和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的过程中应按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规模或企业年龄进行分组管理,并在不同的组别中重点关注与监督影响力较大的企业财务报表,实现有针对性的监督和指引。再次,政策层应考虑在外部信息环境较好或竞争激烈程度高的情况下,企业审计师选择同群效应更强的特点,实施分时段不同治理方针的政策,使治理更具备针对性与时效性。最后,企业在做出审计师选择决策时,可参考同地区企业的审计师选择行为,从而有助于维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低位,降低竞争风险。

猜你喜欢
审计师效应决策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审计师轮换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死海效应
决策大数据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诸葛亮隆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