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律诗吟诵中培养学生构建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021-12-21 00:36吴世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律诗吟诵

吴世斌

摘 要 吟诵属于有节奏地对诗文进行诵读。在律诗诵读环节,吟诵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带有节奏感地对诗文进行朗读,在此期间,感受语言文化之魅力,并且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新课标对于古代诗词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为,学生应掌握古诗词的吟诵方法,通过声音感知律诗魅力,以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其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 律诗;吟诵;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运用格律组织学生朗读

初中阶段,律诗的吟诵教学可以将格律知识和朗读教学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利用格律知识对于诗歌语言进行全面分析,感受歌词的意蕴。语文教材的预习板块对于律诗的教学要求为“让学生对于律诗进行反复诵读,将律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出,体会其中的格律之美,领略不同诗作传达的各类风格。”因为律诗存在声律与格式,因此更具韵律感,诵读环节抒情效果相对优越。所以,教师教学律诗时,可以通过较为简单格律知识,将平仄和朗读、押韵等相互融合,这样学生对于律诗特有的韵律美及节奏美能有更独到的体会。

同时,教学阶段,教师还需要为学生预留朗读时间,给予其诵读指导,根据学生诵读音调,结合律诗平仄规律,将整首诗平仄标记出来,学生朗读阶段,教师可以配合手势指导,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阅读的平声字时,画出“一横”,阅读到仄声时,画出“一竖”,这样学生就可对各字声调的不同有所体会,诵读平声时运用低长的声音,诵读仄声时,运用短促有力的声音。通过反复指导,学生即可掌握律诗的正确诵读方法,还能读出其抑扬顿挫之感。

比如:教学《送友人》这首律诗时,教师需要先指导学生将律诗的平仄标记出来,之后利用手势辅助学生进行诵读。当学生阅读到“城”、“征”、“情”和“鸣”等字时,应该根据横向手势,诵读出绵长悠扬之感,诵读至“意”和“去”等仄声时,应该及时停顿,阅读出短促有力之感。利用律诗平仄规律,辅助学生掌握诵读技巧,在反复练习过程帮助学生建构语言,并且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小组合作参与吟唱诵读

小组合作也是律诗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组织丰富的小组诵读活动,调动其诵读兴趣。因为律诗的学习需要依托诵读而展开,通过教师设计诵读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身喜爱的律诗,经过教师指导,把握律诗意境,之后对于其语言进行揣摩,更好地把握节奏特点。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展开练习,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为律诗添加背景音乐。练习结束以后,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朗诵,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作为评委,对于学生朗诵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可以通过朗诵者表情运用、读音准确性、语调运用情况等方面综合而展开,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对应奖励。利用诵读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还能扩充其词汇量,因为各年龄段学生都拥有极强的好胜之心,为了获得成功,会积极准备,在此过程认真参与律诗诵读。

三、依托情境培养语言思维

1.用情境感受律诗

律诗分为五律、七律,字数略有差异,因而使得其表现内容也各不相同。其中,五字律诗的字数相对较少,因此,需要诗人在40个字之内将自身情感与主要观点表达出来,因此五律诗在内容方面较为凝练,但是由于字数有所限制,可能难以对于大场景进行描绘。七律在内容方面发挥空间够大,但是,对于诗人遣词造句的安排方面要求更高。五律注重意象浑融,规模工整,七律则字句繁靡,八句为一篇,字调皆美,因此也可以说五言律诗质朴,而七言律诗华美。在诵读过程,只有真正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才能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方面有更深刻地把握。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大部分的五言律诗是写景抒情类,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情怀,典型的有《使至塞上》《商山早行》和《次北固山下》,七言律诗在意境方面要比五颜六色更为丰富,《过零丁洋》《无题》(李商隐)都是典型的代表。因为五律、七律从情感抒发角度来看各有差异,因此,需要教师把握二者特点来创设情境,并且对诗歌内容展开具体化分析。大多写景诗属于五律,因此在教学情境创设应该尽量体现出欢快效果,让学生快速投入诵读的氛围当中;对比而言,七律诗的层次感和情感更为复杂,因此,可以选取较为宽宏的背景,可指导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把握诗歌背景信息,并且落实各项诵读准备工作,确保学生在诵读阶段,教师能够“因诗而异”,选择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律诗的意境,为其语言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奠基。

2.深挖律诗的背景

语文具有人文性特点,与地理和历史等人文类学科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律诗的诵读需要学生掌握其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倾注情感。因为古诗创作时间和现在距离较远,唐宋时期的律诗较为盛行,距今已有千余年,时过境迁,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如果学生未能了解诗歌创作背景,那么,对于其中出现的典故、事件可能也不能透彻地了解,那么,也无法把握作者情感,完成律诗吟诵。所以,在律诗诵读环节,需要教师深挖作品的创作背景,辅助学生完成诵读。

比如:在《春望》这首五言律诗的诵读之前,教师可以从“安史之乱”这一事件对于其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明确作者受到安史之乱影响,对于其遭遇能够感同身受,这样才能体会其创作过程庆祝的爱国情怀。所以,课堂教学,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背景呈现出来,之后重点讲解杜甫受到安史之乱的牵连,将国破家亡这一场面呈现出来。通过国都沦陷但是山河依然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城池的破败不堪,草木的荒芜,甚至连花、鸟的出现都那么令人伤感,跟随作者的引领走入古诗意境。学生已经对杜甫作品有初步认识,在上述文学基础之上,对于该首五言律诗展开诵读,脑海当中自然会浮现作者思念家人、忧伤国家的情感。

3.根據内容创设情境

律诗当中意象丰富,是指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其中“意”代表诗人理想、情感和兴趣,而“象”则指自然景物或者人文事物。对于古诗意象深度分析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内容,因此,在情境创设方面从意象角度出发也不失为一个高效的策略之一。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选择和古诗相关的史料信息,通过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完成情境创设,激活学生想象思维,带给其身临其境之感,使其深刻感受诗人情感活动。

比如:《钱塘湖春行》内容的讲解,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早春美景呈现出来,还可添加轻松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处于情境当中联想春天的事物,在脑海当中对于诗歌情感形成初步感知。之后学生诵读这首七律诗的时候,就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完成朗读,将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由于该古诗描绘的是白居易在初春时节漫步于西湖边所见的明媚春光,古诗当中融入了大量春天的景物,属于歌颂自然的写景抒情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莺歌燕舞,欣赏春草茂盛,感受万物生机,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学生对于作者创作过程的喜悦之情有深刻体会,有助于其律诗鉴赏能力的提升。

总之,教学律诗过程,以诵读的形式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十分必要。具体来讲过,可以结合将格律知识引入诵读环节,组织小组诵读活动,还可依托律诗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五律、七律诗的差异,渗透背景知识,依托律诗内容完成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吟诵环节建构语言,在情境当中提高思维品质。

[作者通联: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南安中学]

落实育人理念,聚焦核心问题。学校以研究型高中建设为载体,切实转变育人观念,确立“培养具有生命活力、研究潜力、创新能力和报国实力的未来栋梁”育人目标,基于新课标,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重塑课堂教学新生态,提出并贯彻落实“学术引领、问题驱动、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型课程体系,提炼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型,建设智慧校园支撑平台,深度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评管等方面统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解决学生校外学科培训负担重、校内作业负担重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孙景峰《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11日02版)

猜你喜欢
律诗吟诵
应该叫胸联
写诗拾趣
以杜甫诗看杜甫的“才有所总萃”形象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八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对学生情操的培养策略探析
小学高段语文语感教学之我见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