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助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1-12-22 14:24张启宣彭海艳张良成
关键词:企事业南昌江西

黄 姝, 张启宣, 彭海艳, 张良成

( 1. 南昌航空大学 软件学院,南昌 330063;2. 南昌航空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南昌 330063;3. 南昌航空大学 文法学院,南昌 330063;4. 南昌航空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63)

航空产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辆油轮式拖拉机、第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都是在江西诞生[1],这其中既有工业制造企业的贡献,也有高校毕业生为航空产业发展提供的关键支撑。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江西省陆续出台《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人才政策,2019年,中共江西省委人才办、江西省人社厅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全省航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今年,南昌市也出台了人才新政“人才10条”,目的就是为了留住人才在赣就业、在昌就业,进一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一、高校毕业生资源为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江西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从我省高校2020届毕业生留赣就业统计数据来看,2020届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人数共计141 051人,占已就业总人数的55.33%,与2019届相比留赣就业占比提升了4.01%,留赣就业绝对人数增加了7313人[2],超额完成了2019年易炼红省长在省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努力达到高校毕业生“留赣就业比例超过50%”的工作目标[3]。基于创新人才聚集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分析,其中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之间有相互关系,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更多留赣就业,形成各类人才聚集,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

(二)江西高校为航空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共有航空企事业单位90余家(不含3所航空类高校),共有员工约3万人,其中由我省各类院校培养的占30%以上 ( 如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员工9116人,由江西省各类院校培养的人员3232人,占35.6%。不包括在江西院校就读,再到外省高校深造后回江西航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近5年来,江西高校共培养航空类主专业毕业学生871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67人、本科生2364人、专科生6082人,选择在江西航空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为3173人,占36%(选择在江西航空企事业单位就业的航空类主专业学生人数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递增),南昌航空大学是这其中的主力军,仅2019年就向江西航空企事业单位输送了417名毕业生。

( 三)江西高校毕业生为航空产业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江西高校毕业生是江西航空产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构成力量,同时也为江西航空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都机场集团江西机场集团公司、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江西航空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都是江西高校培养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江西省境内的航空企事业单位中高层以上管理和技术骨干有近1/3都是江西省高校毕业生。

二、江西航空产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短板

(一)航空主专业毕业生有效供给不足

根据我省航空产业发展目标,预计2025年航空企业对航空产业各类人才需求增加4500人,2025年航空事业单位对航空产业人才需求增加2900人,如按照远景规划,这一数值还将大幅增加。专业涵盖航空研发、航空制造、飞行员、机务维修、机务培训、民航管理等航空全产业链领域[4](7)。从我省现有的航空类相关高校人才培养情况看,航空类主专业毕业生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江西省航空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制约航空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航空技术研发高层次领军人才、航空制造中高层次人才、以及无人机等新兴通航产业人才供给不足。以2018年为例,南昌航空科创城所在地南昌高新区发布的《南昌高新区2018—2019年度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显示,在需求岗位数量上,航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需求岗位数分列前三,其中航空产业分占比68.23%[5]。

(二)航空类学科和专业结构布局失衡

当前,航空产业等新兴战略产业由于创新要求高,对于创新型人才、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愈发强烈,由于受高等教育布局的影响,我省没有一流的航空学科和专业。在现有3所航空类院校中,航空类主专业在所有专业中占比不足10%,结构失衡问题比较严重,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校航空类高校中目前还没有博士培养单位,仅有一家具有硕士培养资格,且航空类主专业招生规模也有限,因此,我省航空类高校向航空企事业单位输送的毕业生主要以本、专科为主;二是我省航空院校专业设置主体不突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发展的理念,先后开办了经、管、文、法等其他非航空主专业,冲淡了涉及航空器设计研发、制造总装、运营与管理、保障与服务等航空主专业色彩;三是现有航空主专业主要集中在航空产业链的中端,缺乏前端与后端的专业设置,没有形成特色专业。

(三)航空类高校学子留赣就业意愿不强

据课题组日前在省内一航空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该校在校生中有47.68%考虑过留赣就业,而其中愿意选择到省内航空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只有42.6%。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留赣教育,调查发现在校生留赣意愿不是很强,对省内航空企事业单位了解也较少,这其中在校生的比例更高,这说明平时的留赣教育和引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江西省虽然是国内主要航空企事业单位的聚集地之一,但非航空强省,北京、上海、苏州等一线城市的航空企事业单位由于地域优势吸引力远超江西,传统航空强省如四川、陕西、湖南、贵州由于都有实力较强的主机厂,也更受毕业生青睐;三是由于航空类专业也适用于其他国防军工企业和先进制造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选择较多,再综合家庭和区域选择因素,多数情况下江西航空企事业单位并非首选。

(四)航空类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不全

人才政策和薪资待遇是毕业生就业在进行区域选择时会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33.73%的同学在区域选择时会考虑当地人才引进政策,39.09%的毕业生会关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说明了这一情况。同时,也有64.09%的同学表示不了解江西的人才引进政策,另有39.9%的同学表示限制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相关人才的流失,这也间接表明江西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有待完善。相比较而言,江西周边省会比如长沙市和合肥市的人才政策力度远远大于南昌(江西除南昌外其他地市人才政策有限)。目前,我省航空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失问题也比较严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外省一流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以南昌市某大型航空企业为例,2018年该单位当年新招毕业生流失率近10%。

三、人才支持航空产业发展的外省经验借鉴

通过赴四川、陕西、上海、湖南等地实地调研,结合查询收集整理其他有关省份的资料,使我们对兄弟省市教育助推航空产业发展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综合分析,归纳梳理了两大类情况,为我省高校服务航空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传统航空大省把握先机,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陕西、四川是我国传统航空产业大省,两省紧贴航空产业发展需要,在高校布局、学科规划、专业设置、实习实训、联合培养等方面大胆改革,重点培养航空产业人才。在高校布局方面,四川省在大力支持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成都航空旅游职业学校发展的同时,2017年在北川县划出3000亩土地建设通航小镇,重点打造一所以通用航空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四川飞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飞行、研发、制造等通用航空人才[4](8)。在学科规划方面,西安航空学院与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共同成立了“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在专业设置方面,西南航空职业学院紧抓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机遇,积极从航空公司和机场引进通航相关专业人才,组建专家团队,培养专业化、国际化通航产业人才。西安航空学院通过校企合作,进行“飞行器制造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试点,实现校企共育、有效对接。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西南航空职业学院依托泛美教育集团旗下院校的飞行专业学历教育和飞行执照培训相结合的双重优势,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训练设施设备,为通航人才培养提供训练、考试、就业等全链条服务。西安航空学院利用陕西“一基四园”的条件,与宝鸡凤翔机场、蒲城内府机场合作,为航空运输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条件。在招生就业方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围绕航空设计制造、维修、运输、服务产业链进行招生,与多家通航企业、无人机企业以及航空服务企业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快速解决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4](9)。

(二)后起之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服务航空产业发展

近年来,天津、河南、浙江、上海等省市抢抓航空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奋力赶超,取得可喜成效。天津市有4所高校17个专业6376人直接服务于航空产业,10所高校3622人直接服务于空港物流产业[6]。建立与用人企业互动和协作的培训教育机制,形成技术培训(含飞行员和机务)和管理培训的多元培训体系;河南鼓励具有工科重点学科的高校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类专业,打破边界,打造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航空交叉学科[7]。支持高校加快与航空港、航空经济相关的中高端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建立与国外航空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设立航空专项基金,选拔访问学者出访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航空院校,设立中外合作航空班,培养高端人才;浙江、上海选择有实力的高等院校,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相继增设航空学院,新办航空专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建设重点实验室。这些高校还分别与国内外著名航空院校合作共建,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航空专业人才。江省政府与民航总局、民航院校开展通用航空人才发展战略合作,以省属高校为依托开设相关通用航空专业,打造浙江省通用航空人才培养基地[8]。上海市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飞集团等条块合作,创新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等方面做到了深度融合。对通用航空产业中重大项目引进紧缺人才,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产业人才公寓,对于紧缺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问题予以优先安排。每年选派其中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出国培训,培养专业素养和拓宽国际视野[9]。

四、建议对策

(一)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强化关键支撑的前瞻引领

以助推江西航空产业发展腾飞为己任,以抢占通航产业发展先机为导向,围绕补齐航空产业全产业链人才短板,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主体,培养航空全产业链各方面人才。紧跟航空产业发展新动态,加强顶层设计,由教育部门和工信部门会同发改委、军民融合办及相关航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编制适应我省航空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规划,着力在培养实用性、紧缺性、技能型人才上下功夫,以学科链与专业链积极对接航空产业链,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理论+工程实践+创新与市场能力”的各类人才[10]。

(二)完善航空院校学科布局,增强航空人才有效供给能力

1)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建强南昌航空大学等一批航空类高校,重点支持南昌航空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成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优化调整航空类专业布局,加强航空类主专业建设,尤其是学校强势专业和学科如:航空材料、航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维修、无损检测、航空电子等;支持南昌航空大学做大做强航空发动机学院、通航学院、军民融合研究院、国际创新研究院等。

2)支持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的特色与优势,培养一批与航空类相关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批航空交叉学科专业,如航空物流、航空金融、航空排放污染治理、航空垃圾无害化处理、智慧机场、航空大数据处理、航空体育、航空俱乐部运营、航空法等,增强服务航空、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鼓励支持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重点职业院校,大力培养航空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11]。

3)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对接,进一步加强与省内2+6+N产业链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12],以南昌航空大学与中国航发331厂合作培养的“航空发动机工程试验班”为模板打造更多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就业链的无缝衔接。

(三)完善人才引育政策,提供留赣就业创业政策保障

1)积极推广南昌人才新政“十条”以及南昌市高新区吸引人才的经验做法,推动各地市因地制宜出台本地人才政策,尤其是景德镇等航空企事业单位较为集中的地区尽早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当地就业;发布航空产业专项人才强力政策,设立航空产业人才专项基金,为江西省航空产业的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借鉴兄弟省份的经验做法,将一些航空科研项目根据省情区情进行评审、论证,择其优势项目列入江西省重大专项计划,给予资金支持。

2)重点打造一批与航空产业相关的人才承载平台。一是可以考虑在南昌市高新区、景德镇市高新区依托洪都、昌飞、602所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院士工作站,为航空产业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二是依托北航江西研究院、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结合江西航空产业优势,聚焦航空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三大领域,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用新型创新平台[13]。

3)重点支持省内航空院校和科研院所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如南昌航空大学与昌飞、602所和洪都共同成立的“江西省航空产业产教融合联盟”。着力引进航空领域高端人才,聘请航空领域专家、航空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授。提高航空“高精尖”人才的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和平台建设费用等,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针对性培养“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含青年长江)、国务院政府特贴等国家级人才。开展针对赣籍人才、优秀校友、航空院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择业军队人才、俄乌白等国航空航天领域高端人才的专场招聘会。依托南昌航空大学国际合作创新研究院等航空类学科科研平台,吸引省内外航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来平台工作,引导和鼓励从事航空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加入,壮大航空人才队伍。

(四)加强留赣就业引导,促进航空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1)立德树人和留赣就业宣传融合。通过入学教育和思想教育课程改革,把江西的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特色等融入学生思想教育,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江西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当地的融入感和认同感。

2)把留赣就业政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加入地方经济发展的介绍,增加学生对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教育引导学生在地方经济大力发展的产业方向上进行创新创业,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地方经济发展更好融合到一起,促进毕业生留赣意愿。

3)制定留赣就业鼓励政策。相关高校制定毕业生留赣就业鼓励政策,对留赣毕业生给予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经济鼓励,积极宣传留赣就业工作典型,树立起留赣就业的积极导向。

猜你喜欢
企事业南昌江西
江西银行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责任要素及功能分析
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改进探析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吉林省偏远地区企事业单位人才开发困境问题研究
我爱江西奶奶
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公布新配置轿车禁超1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