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历史根基、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

2021-12-22 14:24冯开甫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特色

冯开甫, 王 乐, 张 玉

(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伴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已经得到了显著增强。现阶段,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自信发展,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以及推动中华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历史必然。新时代深化我国文化自信发展,就是要深入地了解文化自信发展的文化根基,认真地探寻文化自信的发展过程,并进一步研究文化自信的发展走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的历史文化根基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漫长的繁衍历程中逐渐积淀,并且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凝结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文化成果,并以时代发展的眼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才得以形成的。因此,新时代我国文化自信的持续发展只有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作为根基,才能源远流长。

(一)文化自信发展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从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开始,经过百家争鸣、各言其道,中华文化中逐渐产生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相互包容的胸襟,产生了笃志弘毅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秦汉大一统之后,中华文化开始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得益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文化开始兴盛起来。儒家所讲究的“克己复礼”“仁爱”“中庸”等价值追求得到了推广。在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下,儒家文化与政治逐渐结合,被不断地“模式化”和“制度化”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更逐渐演变成为维护古代阶级社会稳定的最主要思想力量。实际上,除儒家以外的佛家、道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虽然在地位上有所下降,但并没有被真正地禁止流通。它们以“在野”的方式,在民间文化圈层不断地流传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下层民众,不但接受着儒家文化的洗礼,更受到了“百家学说”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底层社会的特殊文化信仰。这些不同圈层的文化,通过政治制度的维护宣传、文人士族的学术交流、民间娱乐发展的有效传播以及生活习俗等多种方式相互交流。在交流互鉴中,不仅维护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序发展,更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是我国文化自信得以持续发展的深厚历史文化根基。

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一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着与其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经历了初期与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其他国家的“边境物品交换”和“使者往来”的交流模式后,逐渐扩大了交往范围,通过“丝绸之路”从而和其他一些较远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文化交流与互鉴。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发展始终秉持着放眼天下的“大文化观”,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西天取经”的志趣,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其二,是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自洁”的能力,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我批判的习惯来发展自己。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开始,无论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五代十国的佛学,还是宋明理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通过自我反思而实现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表现。自明代中后期开始,思想的解放逐渐出现了端倪,中华文化的批判色彩显得越发浓郁。明代中后期,思想家李贽、颜山农、何心隐等人,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反思,发现了儒家文化对社会和时代发展已经产生了阻碍作用,于是就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儒家文化。这一举动,直接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出现了“思想启蒙”的幼苗。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的繁衍历程中以包容的姿态不断融合各种优秀的文化来丰富自身,以自我批判的精神来完善自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华大地上深深地扎根了下来,不断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最终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的文化根基。

(二)文化自信发展赓续于近代革命文化之内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华大地开始不断受到外族入侵,中华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与西方工业文明的较量中逐渐崩溃,而中华文化自信也在时代中风雨飘摇,逐渐走向自卑。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中华大地上的革命力量在不断积累;从“器物”学习到 “中体西用”,文化革命的力量也在逐渐增强。从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文化与文化革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近代的革命文化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相斗争的主导性文化,革命文化也逐渐演变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在发展中,不断打破着封建等级观念的禁锢,使科学、民主成为了时代主流价值。此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以其强大的民族性,抵御着帝国主义不断入侵的殖民化思想和奴化意识,增强了中华文化中爱国主义和独立自强的基因;以其拼搏的精神,不断克服着各种落后思想的束缚,让中华文化逐渐产生了开放的胸怀和现代化的气息,从而成就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

革命文化是近代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文化在革命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代革命文化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克服了其中不良因素的束缚,成为了新时代我国文化自信发展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三)文化自信发展形成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之上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不断奋勇拼搏,新中国得以建立。由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开始走上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征程。经历了70多年的耕耘和探索,中华文化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华文化逐渐完善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始终以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象征着正义和未来,从而吸引了世界人的眼光。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走入了新境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文化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征程。虽然,此时的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把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之上,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进一步得以弘扬,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借鉴也呈现出了活跃的景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革命文化的精神为基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凝练而成的崭新文化成果,我们不能将这三种文化看成是单独的个体,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重要成果,他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今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文化自信的树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未来,我们依旧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新发展提供思想助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的逻辑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更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只有我国的文化价值受到了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高度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实现发展。文化自信的发展就是指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在内心中逐渐充满肯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国先进文化认知的过程。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在其本真上就是要求中华民族的成员在了解、学习、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与信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就是要推动广大群众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价值坚守的变化历程。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作为文化自信发展的起点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在是两个相伴而生的文化概念。文化自在是指文化处于原始状态,文化的主体对某种文化还没有开始感知和思考,此时的文化属于较为低级的存在形态。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在相比,则更加讲究文化主体对于某种文化的主动了解,积极感知思考,进而对文化有一种整体的把握。所以,二者正好是相反的文化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要求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这个准确的掌握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起源,发展过程、未来发展趋向以及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等多方面的了解和感悟。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层面:第一,要深刻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说是文化软实力,在无形间融入我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器’、政治发展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 ‘黏合剂’。”[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就要求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深刻认识到,在当今时代的大国较量之中,文化已经是与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并列的重要较量因素,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二,要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知之明”。所谓的自知之明,就是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发展前景进行整体了解和把握。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知之明,是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就是要求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认知。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作为文化自信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解决文化的“认知”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则更加侧重于解决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态度与情感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自信深化与发展,就必须要以文化认同为重要的发展阶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每一个个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情感。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就是中华民族的每个个体成员对文化形成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在意识深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形成了认可,进而产生了一种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爱之情,并表达出对文化的一种心灵归属,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直观展现。从认知逻辑的角度来讲,不认同就绝对不可能形成自信,认同是自信产生的必要条件。文化认同是更高级别的文化认知,它是在文化认知基础上,对文化注入了更多的情感。

因此,如果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仅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没有产生深厚的情感,甚至对我国现阶段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毫不关心,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化与发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与之相对的,当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了理性而又深沉的爱,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也就会呈现必然增强的趋势。

(三)以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价值的坚守作为文化自信发展的主要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最主要的表现体现在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进行意志层面的坚守,在自己内心中要有信仰与坚持。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知和把握,才能对其产生深厚的情感,最终才能形成相应的文化认同。然而,如果不去努力践行其价值标准以及人文规范,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文化自信。因此,只有在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选择对文化价值进行坚守,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即使我们熟知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是却无法在文化交往乃至社会发展中坚守自身文化,也就丧失了文化的自信”[5]。只有在文化自信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主动了解,由衷喜爱,并在文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种腐朽文化不断侵蚀的大环境下展现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意志坚守,才能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中国文化自信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于我国的社主义文化从文化自觉提升到文化认同,再进一步提升到文化自信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充分感知、饱含深情、主动学习、积极弘扬四者的有机结合。其中,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作为我国文化自信发展的最初阶段,把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作为文化自信发展的最重要的过程,最终使中华民族全体成员能够直观展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坚守,则就成为中国文化自信发展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就不可能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的深厚的喜爱之情,也就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价值难以产生发自内心的坚守。由此观之,只有不断引导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的认识,树立起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坚守。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自信发展才能深远持久。

三、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自信发展的未来走向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现新的发展,是我国走向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更是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深层次精神支撑。因此,新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积极为文化自信的发展“计深远”,从而为我国文化自信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发展为了人民”的归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就是要坚持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发展为了人民”的归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6]中国文化自信发展要实现新的飞跃,就是要坚持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

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为奋斗目标,才能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只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享有权,才能使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以不断满足。“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快速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的“小目标”。为此,首先,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社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完善的进程里,“要广泛的收集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意见和个人文化的需求,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我国公共文化生产的目标和导向”[7],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化与发展。其次,因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传播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自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我国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重要的抓手,着力提高文化服务和文化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以文化产品的消费为驱动力,来提升文化生产与供给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强化我国文化自信的发展。

(二)促进文化体制创新,摆脱制约文化自信发展的束缚

促进我国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不断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活力,摆脱文化自信发展束缚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文化体制创新来不断突破中国文化自信发展的屏障,才能不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进一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与结果来看,现阶段我国文化体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例如文化管理现阶段多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致文化发展活力不足。市场经济主导下,文化市场秩序混乱,文化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然而,要持续激发我国文化自信发展活力,摆脱制约文化自信发展的束缚,就只能通过不断深化我国文化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才能够实现。必须以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为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以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牢牢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文化体制改革效率,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才能够助推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自信的新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文化管理与运行的体制机制。文化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梳理清楚各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文化管理由行政管理向引导约束转变。进一步推动文化发展市场化倾向,打破原有体制束缚,增加我国文化发展的生机与活力。通过不断增强文化市场监察力度,以规范市场行为的方式来理顺文化市场运行秩序。从而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较为良性的循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质量和效率提供基础。其次,要不断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良性有序市场运行新局面。通过鼓励文化创新来不断发展文化产品市场。要积极地探索文化产品流通和组织新形式,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和文化市场执法体制改革力度,不断整合现有的文化管理资源。

(三)“面向世界,深化开放”,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魅力

只有在面向世界,不断深化开放的进程中,才能深刻地展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魅力,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发展。未来,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自信能否深化发展,就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面向世界发展之时能否保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昂扬的姿态展现中华文化的风采。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要面向世界,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大格局。“纵观世界文明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个文明体在自己发展与扩张的时期都是处于文化开放的状态,只有在后期文化落寞之后,才会进入以自我为中心的保守与封闭之中。”[8]纵观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包含着“包容和开放”的文化胸襟与特质。中华文化“开放”的特质曾经使中华文化走向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中写下了厚重的一页。然而,开放并没有一直保持下来。中华文化也曾因“封闭保守,坐井观天”而逐渐衰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主义文化始终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发展理念,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多元文化的交流,在“仔细甄别”之后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迎来了自身高速发展的时期。未来,我国社主义文化发展就是要继续秉持开放的思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以“扬、弃”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成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深化开放也并不意味着单纯地学习外国文化,而是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通过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来建构中国优秀文化的话语体系,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就是要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之中,积极地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文化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为世界提供中国文化视角。要坚持“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发展方针,为人类探索现代化的国家合作与发展道路积极贡献中国智慧;要在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为人类更加文明的国际发展秩序的建立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展就是要以“面向世界,深化开放”的态度,在取长补短的过程当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特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