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语文学科性质的体现研究

2021-12-23 14:49张可心
成才之路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教学质量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学习,实际上这些文章只是学习的媒介,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研究,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科性质;工具性;人文性;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3-0108-03

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至少要明确两方面问题。一是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是应有之义。学科性质如此,决定教学任务自当如此。二是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教育,诚如课标所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方式虽然很多,但通过阅读教学来进行,则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學科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研究,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课程的发展及其性质

语文课程有着悠久的发展史。然而,在历史上语文课程并未成为独立的课程体系,从古人对汉字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开始,语文课程才开始萌芽。在不同时期,语文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其发展过程是先通过蒙学读物对汉字进行具体的学习,然后学习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再后来就逐渐自成体系,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有了初步的体现。比如,通过学习汉字,人们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而学子们通过对文章的研读,参加科举,从而入仕,这些都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学子们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习与思考,个体思想发生变化,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语文课程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课程体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都是精挑细选出的古今中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审美情趣的优秀文章,而对文章的阅读与分析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性质,能让学生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收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二、语文课程发展现状与举例分析

1.发展现状

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结合体。语言是口头层面的,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文字是书写层面的,不但可以让生活中的每一事物都有具体符号,而且还具有“记录”功能,小到将对话书写成文字,大到记录历史长河中的星星点点,这是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人们学习语言文字,可以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语言文字具有这一功能,与其所具有的人文性的内涵是分不开的。汉字在创造之时,就有个体思想蕴含其中。在生活中,人们表达喜怒哀乐都要通过交流与文字书写。因此,正确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学习语文的关键,也是学生获得身心发展的关键。“任何语言都不单是一个符号体系,有其工具性,也有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既要教文,又要育人。教文是指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育人是指借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精神情怀,这二者是不可分裂的。”教师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而阅读则是其中关键的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文章的理解离不开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学生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需要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中,学生需要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顺文本,了解写作背景并进行翻译。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从标注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的工具性学习上升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的人文性学习。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其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不但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学科中所拥有的广泛而深刻的知识内容能够拓展个体知识与技能。语文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其他课程也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即使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理科,其内容也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与解释说明。

2.举例说明

语文教材,存在具有理性思维建构的课文。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有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法布尔的《蝉》、毛宁的《梦回繁华》。这四篇文章的体裁都是说明文,文章结构清晰,内容通俗易懂,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需要简单地读一读就可以了,而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在本单元教学中,从语文学科工具性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掌握其中的科学道理、生活常识;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其不加渲染的说明性文字体会所描写事物的美好,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大自然的奥秘,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

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可从学生的上课表现以及课后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于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不高,认为内容简单。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认知存在偏差。其实,说明文所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其写作方法,还可以学习很多知识。说明文意蕴丰富,语言朴实,既不像抒情散文那样可以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像古诗文那样可以将读者带入情境,体会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文风貌。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丰富内涵。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行文顺序,结合园林图片,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画一幅游览苏州园林的示意图,并借助文章的文字描述,画出园林中的细节,可以是假山池沼,也可以是墙廊和门窗。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种文体,虽然篇目不多,但能反映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比如,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就是这种文体。这是一篇新闻稿,要求及时、客观、准确地记叙事件的过程。将新闻稿作为教材选文,容易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为此,在教学这种文体时,教师应从语文学科性质出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具体而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新闻的时效性、准确性、精练性和客观性,让学生在了解新闻的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情况下,体会这篇新闻稿语言的简练,以及清晰的表达,感受这庄严的时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出发,学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了解新闻这一题材的特点,并喜欢阅读这种文体的文章。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很少有家庭订阅报纸,更多的人会选择在互联网上去了解一件事情的始末。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说,正确认识新闻稿的形式,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网络环境中正确分辨信息是有所帮助的。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说,《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稿,在遵守新闻真实性与简洁性的前提下,对语言词句的运用进行细细打磨,将人物神态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性与文化感,是一篇富有文采的新闻稿,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在新闻稿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三、教学建议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有着不同的需求与喜好。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基础目标。教师在阅读选材上需要慎重,既要让学生读好书,又要在阅读体裁上有所均衡,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无论人物传记,还是自然风光,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以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从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写作风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有所思考和感悟,语文核心素养会得到有效发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深挖文章的思想内涵,将阅读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体会,让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就必须处理好学习基础知识与总结文章、升华主旨之间的关系,即将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内涵教学相统一。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与总结文章内涵是递进且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对文章中的字、词、句的含义,从句理解到段,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与大意,最终总结文章主旨,并进行升华,才是由从掌握和运用知识层面发展到思维发展层面的学习,才能完成由工具性阅读到人文性阅读的提升。对一个缺乏基本語文能力、不具备驾驭语文工具的人来说,作品无论具有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对他都是不起作用的,都是外在于他的精神世界的。这犹如一个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无法感受伟大的音乐作品一样,再美的音乐对他都是不起作用的。

要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的专业素养尤为重要。教师能从语文教材中解读到什么,便会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什么,才能谈得上研究怎样教的问题。由此可见,要想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课程性质,离不开学生的学习与探索,更不能缺少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与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走在学生的前面,先将课标、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研究透彻,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学习基础为起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总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像天平的两端,应该达到平衡的状态才能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要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统一,教师就要率先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不能只专注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学生个体发展这一人文性目标。阅读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阅读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促进教学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思维模式的转变。这样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丽娟,方星移.浅析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4).

[2]李倩.让语文点亮生命——也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J].青海教育,2020(01).

[3]孙晓东,洪劬颉.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知情并茂”效果的达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4]李玉姣.阅读:就是人文精神的滋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8).

[5]沈明欣.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6]张怡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7(10).

[7]王有芝.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教育内容开发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

[8]顾之川.关于语文工具论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04).

[9]王惠惠.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基础教育语文阅读教学观研究[D].江苏大学,2017.

Research on the Embodiment of the Nature of

Chinese Subject in Reading Teaching

Zhang Kexi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03, China)

Abstract: On the surfac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s for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he articles with both quality and beauty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 fact, these articles are only the medium of learning,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hinese quality,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Chinese discipline - tool and humanity. Reading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reflect the nature of Chinese discipline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d students'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discipline nature; instrumental; humanity; teaching quality; core competence

作者简介:张可心(1998-),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教学质量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