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以人传”

2021-12-24 02:35邓心路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书家人品书法艺术

◎邓心路

历史上,有关“书品”与“人品”关系的讨论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书以人传”发展史的梳理,客观看待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原则。

一、“书以人传”的诠释

(一)何为“书”

沃兴华先生在《中国书法史》中提到:“汉以前,书法就叫做‘书’,它的意义既表示书写动作,又表示所书的作品。”对于沃兴华先生的看法,我有如下理解:一方面,如扬雄所言“书为心画”,在扬雄的思想中,他认为“言”和“书”都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外在抒发,可以通过二者来区分君子或是小人,后人对此加以理解,认为此处所言的“书”有书法的意思,即是对“书”静态的理解;另一方面,刘熙载将书法上升至“心学”的高度,将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与书家的内心情感联系在一起,通过表面的作品看透书家的内在,即是对“书”动态的理解。

综上可知,“书”应是可以理解为“书品”。张函博士在《古代“书品”理论结构研究》中归纳了“书品”理论的三种类型:“品第法”“品性法”“品格法”,其中“品性法”着重评论书家品行、思想等本质,可用于解释“书以人传” 的道理。所以“书品”不仅仅指书法作品的“神、妙、能、逸”,更是能通过书法作品来推测与评论书家自身的学养、品行等本质。

(二)何为“人”

“人”指代书法作品的创作者是无可置疑的,“书”因为书家所以“传”,那么不同的书家,或是文人士大夫,或是平民百姓,他们的阅历、性情、才学、生活环境等内在或是外在因素的不同,使得部分书家的“书”能流传更加广泛,但是部分书家的“书”却名不见经传。由此可知对于“人”这一概念的理解,可以衍生至书家本身“人品”问题的讨论。

“人品”源于南朝沈约的《奏弹王源》:“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其中“人品”译为“人的品格”,“品格”在《宋书·颜竣传》中有指艺术作品质量的意思,正如评论艺术作品时分为以“神、妙、能、逸”。依此可推断出“人品”同样可以划分等级,以道德品质的高低进行划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在《论语·季氏》中对人物品第进行等级划分,且有关“人品”问题的探讨渗透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书家对此各抒己见。“人品”的“德”与“善”,来自于古代正统的伦理道德与道统;宋代的“尚意”书风,将“人品”的重要性蕴含在“意”内;铁保对“人品”的看法概括为艺术作品中的“气”,理解为艺术作品中精神、灵魂所在。至此,书家的“人品”即成为了“书”之所以流传的纽带。

二、“书以人传”的历史演变

(一)“书以人传”的起源

儒家思想的“伦理性”把“人”置于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位置,讲求“中和”、以人为本等。在《论语·述而》中提到的“游于艺”,“艺”指的“六艺”,其内容当中的“书”有“书写活动”的意思,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书法艺术就已经被人们重视。

“书以人传”的论述最早有所涉及的是在《汉书·游侠传》中,其描述陈遵:“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其中的“书”有两种解释,一是书作,二是文辞,由此追寻到了“书以人传”的发端,同时是最早被记录进正史的收藏文人书信的事例。

时至西汉末期,收藏书家书迹之风逐渐盛行,因此产生了对于“书以人传”较为明确且具体的论述。如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的有关于“书”与“心”的论述:“书为心画”,即可以通过“书”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二)“书以人传”的发展

历史上,书家常常将“书”与“礼”联系在一起,“礼”是指君子之心、忠义之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书”在“礼”的影响下,表现出书家必须有为人称赞的思想品德,产生了“以人论书”且“首论其人”的思想言论,使得书法与儒家文化修养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书法艺术与政治伦理、哲学等不同,其源于学养、品行等,并且受个人的性格、阅历、学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使书法艺术这个意识形态不能以独立的形式存在。

自汉代开始,儒家思想的影响遍及各个领域。东汉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儒家思想再度受文人士大夫的重视,赵壹《非草书》的提出,标志儒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的初步渗透、融合,陶染文人书法精神批评观,引领道学人格思想批评观的发展,并且有助于后世的书法实践与理论批评论的发展。直至唐代初期,“书”与“心”的言论逐渐增多,有唐太宗的“心正气合,则契于妙。心神不正,气则欹斜”,欧阳询的“心正则笔正”等等。

唐代张怀瓘在《书议》中论述道:“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这是最早提及的“书卷气”一词的思想。何为“书卷气”,即书家的品行修养、思想道德在书法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在随后的宋代,书卷气的实践者苏轼开拓了“书卷气”的内涵。

(三)“书以人传”的成熟

到了宋代,“书以人传”这一思想的论证更为明确和成熟。因北宋时期实行“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北宋文人逐渐成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主体,自然也成为书法活动的主体。当时的书家欧阳修、黄庭坚、苏轼等人的论述明显体现出文人主体色彩,突破前人对书法实践、审美等理论的阐发,将“人品”作为评价书作的标准之一。在宋代“重文”的社会环境下,书论提出了“尚意”“以人论书”批评观等符合文人书法审美趣味且强调书家“人品”的批评观念。

书卷气的实践者苏轼,他的书学观念最为鲜明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指书写不仅仅能体现书写的法则,更是能体现精神自由。他对书法艺术提出“新意”一说,后世称之为“尚意”。“尚意”出自梁巘的《评书帖》,但直至道光年间周星莲的《临池管见》中才对“尚意”有“宋书如豪杰”如此较为形象的比喻。随后历史发展,书学家逐渐对“尚意”达成共识,即认为宋代书法是注重书家的意趣与情怀的表现,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书家“尚意”的基础,注重主观的能动性与个性化的创造。以宋为分界线,那么宋代以前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以笔法为主。而苏轼的“尚意”,意思则是以笔法为基础,往上强调重视书家“人品”,让书法成为体现人格精神的载体。因此当时具有争议的“宋四家”的“蔡”也因蔡京人品不端,便以蔡襄代之。

北宋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中提到古代人都能够写字,但是“唯贤者能存耳,其余泯泯。”主张“人品为上”“人格主义”的评价方法,他在《集古录》中对颜真卿的品行气节大有赞赏,称其书迹为“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富有强烈的人格主义倾向,推动宋人“以人论书”批评观的形成。朱长文在《续书断》的序中也明确点明了“以人论书”这一书学想:“夫书者,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者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无论人的品格孰优孰劣,皆可学书,但是往往品格低劣者善书者少。此思想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郭若虚评文人画:“人品即高,虽游戏间而心画形矣”等思想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以“意”为中心的书学思想,皆阐明书法的品鉴经常与书家的人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重视二者的辩证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更是将“书品”与“人品”相提并论。

元代的“书以人传”思想主要继承了宋代的思想理念,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而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郝文忠公陵川文集》中,对王羲之、颜真卿、李斯等书家从书品与人品两方面进行评论,如评论王羲之因“正直有识鉴”所以其书作能“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但李斯却因“刻薄寡恩”故而其书作“瘦劲无情”。对比二者,可以认识到笔墨是“神”与“意”的载体,书家锻炼“工夫”时还需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宏博的襟度。

在清代明项穆《书法雅言》中论证的书法是无形的“心”和有形的“相”的辩证统一思想,即“心相论”也是同样的道理。刘熙载在《艺概》中也阐述道“人品”也是一个人学、才、志、情的综合反映,将“书品”与“人品”凝练的概括为“书如其人”思想,“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外,刘熙载结合儒家的人格理想提出了新的标准,认为书家须遵从“廉”“立”“宽”“敦” 四种品格。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书法家铁保对“书以人传”这一论述进行了深入的艺术实践。他汇编刻帖《人帖》,遵循“以人品为重”的宗旨,编录历史上二十八位品格高尚之人的书法遗迹。铁保在题跋中提到“书以人传,人不以书传也”的书学思想,这正是对书史中“人品即书品”“人正则书正”主流思想的支持及弘扬。

三、“书以人传”的反思

图1 颜真卿《勤礼碑》

图2 李斯《峄山碑》

图3 铁保《人帖》

在书法理论实践的过程中,“书以人传”或多或少受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不同的哲学思想、主观意识的影响,产生了极端的主观倾向,如“因人废书”“书以人传”等有失偏颇的思想。部分文人书家意识到“书以人传”“以人论书”等看法的不全面性,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清代张之屏认为:“技艺之事,与人品固毫不相涉也。然据吾所见,字之美者,未足代表正人;字之恶者,适足代表邪人。”更甚者,“以人论书”的代表人物苏轼也对此进行过反思:“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

所以,“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探讨永无止境。杨景亮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书品”与“人品”关系解读》中表明,“书品”和“人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只有决定与被决定两种关系,即“书以人传”只是关系系统中的一支半节。但是“书以人传”这一部分的文化内涵仍是丰富多元化的,需要辩证且全面地看待“书品”与“人品”的问题。

四、结语

本文的着力于梳理“书以人传”的发展历史,可以获得如下结论: 在“书以人传”“以人论书”等偏颇言论出现的同时,也有许多书家从客观角度出发,对“书品”和“人品”的问题进行理性全面的讨论。如清代康有为在“心学”的基础上提出“形学”的概念,《广艺舟双楫》中提到:“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得势便,则已操胜算。”由此可知,“心”与“学”相结合才能成就中国的书法艺术。

“书品”与“人品”关系的问题的发展,对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书法艺术不单单是静态的笔墨艺术或是动态的书写活动,他还赋予了书法艺术深刻的文化内涵,提醒世人兼顾“书品”与“人品”。

猜你喜欢
书家人品书法艺术
王必成红色书法艺术欣赏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诗品出于人品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吃饭见人品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分手最见人品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