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场所景观设计重塑安置小区社区认同感

2021-12-25 15:52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083
绿色建筑 2021年4期
关键词:认同感归属感场所

林 晶(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带来乡村到城市的物质空间变革,而且带来了农村到城市(以下简称“农—城”)的人口转化。拆迁安置小区,正是在平稳实现“农—城”人口转化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居住形式。现有的安置小区,大多强调功能的“适用性”,同时属于“低成本建造”[1],且由于小区投入使用后的物业费低廉,植物和设施通常处于“低维护”的状态。本文将以江苏省苏州市某小区二期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安置小区中的场所景观设计,重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居民实现“农—城”生活方式的转变。阐述了如何利用路径体验优先、复合叠加的设计手法,将居民与活动集中起来,以期获得活动机会与人际交往的最大化。

1 场所的产生与发展

场所产生于活动对物理空间赋予意义的过程,倾向于描述物理环境与人之间的关联性。“场所个性”或“场所精神”可以通过象征性来反映使用者共同的经历和特征,并且可以反过来主动塑造使用者的行为。

场所营建是人们将自己所处的空间改造为生活的场所。通过这种构建,人们开始建立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通过场所重构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场所营建通过创造特征鲜明、有吸引力的环境鼓励人们的社会交往,并通过各种社会性的活动来丰富场所内涵,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完成人在环境中的“定居”[2]。成功的场所营建通过聚集效应、锚固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整体的作用,此过程融合了宜人的景观环境的打造、活动与交往设施的设置和当地文脉意象的塑造。因此,景观设计与场所营建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场所景观”设计布局中,让活动和人集中起来,可以形成有吸引力的空间,让人有机会体验和参与别的活动,从而产生更多的人际交往。同时,通过设施的设置、本土材料和意向的应用可以强化场所的个性。

2 安置小区的人群特点与环境特征

现代城市尤其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大量流入人口,安置小区的人群构成尤为复杂。安置房的交付对象来自城市老城区或是“农—城”转换地区。拆迁户一般都会取得多套安置房,这致使安置小区成为租金低廉的出租房集中区。小区居民除了本地拆迁户,还包括大量外地流入的务工人员[3],而此类居民相当一部分并未实现“市民化”[4]。一方面,其面临着身份转换后,在陌生的、高速变化的城市环境中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依赖公共交通、社区服务等公共资源,却对陌生的社区环境缺乏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不论是回迁农户还是外来农民工,“房前屋后菜园粮地,茶余饭后左邻右舍”的村庄生活都根植在其对家园的认知中。迁入城市后,“左邻右舍”这一熟悉的交往方式就成为此群体融入城市生活,形成社区认同感的关键因素。因此,邻里日常交流空间就成为这一群体关注的焦点[5]。

以往,由于分离式的功能分区和低成本的建造维护,安置小区难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户外交流空间。由此可见,不同于一般商品房小区和新农村改造项目,安置小区更迫切地呼唤能重塑社区认同感的“场所景观”。下文将结合江苏省苏州市某小区二期景观设计实践案例对如何打造此种“场所景观”进行分析与探讨。

3 场所景观设计实践

3.1 设计背景

某小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淞江大道与兴郭路交界处,镬底湖西侧。小区二期拟建设 15 栋住宅,总计户数1 300 户。小区配套设施基本完备,但由于镬底湖目前仍是原生态湖泊,目前该区域仍缺乏社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

由此,提出营造归属感的公园人居设计理念。“出则繁华,入则自然”,表达了新城市居民“归园田居”的居住梦想。集生态自然、健康安宁、趣味闲适、邻里参与为一体的“社区公园”将成为新社区的一个地标,激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

3.2 强调“回家之路”归属感体验的交通组织

“回家之路”是人们从完全开放的城市空间进入小区,最终到达自家起居室的路径。在小区户外空间体系中,交通是最具有综合性的。因此,小区的整体交通组织直接关系到居民在户外空间逗留的时间,影响户外活动与人际交往发生的概率。安置小区居民大多依赖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多数居民是以步行方式进入小区的。因此,营造一个步行优先的交通环境是打造场所景观的先决条件。

小区主入口是居民回家的必经之路。主入口广场直接联通地下车库出入口、小区商业街和集中的非机动车停车场,既是整个小区的形象门户,又是交通组织的关键枢纽。广场整体采用黑色弹石铺装。自然面石材能自然地降低车速,营造步行优先的场地氛围。当车辆以慢速通过小区入口时,此处就产生了逗留、交谈,以及更多交往发生的可能。

因居住密度和车位配比规范的原因,小区无法做到完全的人车分流,需要在地面设置 297 个机动车停车位和 1 171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对此,建筑规划布局中将大部分地面机动车停车位集中在小区西侧的输油管道缓冲区。环绕小区外围的沥青车道与东侧的主入口相联系。这条车道同时兼做消防车道,宽度达到 7 m。为了降低车辆在小区内部的行驶速度,有必要对日常的车道宽度进行缩减。为此,将部分车道铺设沥青漆红,打造成环形慢跑道,从材质上对过宽的车道进行划分和限定。这条红色慢跑道不仅作为运动场地,也将小区各个组团用慢行通道串联在一起。

由于地面停车场的设置,业主或到访小区的人可以在停车之后,步行通过邻里空间入户。此时,每栋住宅的入户庭院和便捷的小径就可成为邻里交往的空间。必须硬化处理的消防登高面被充分利用起来,打造出尺度宜人、地域特色鲜明的入户小院,吸引人们停留小坐。

3.3 突出核心场所的景观布局

功能空间布局上,尝试应用集中综合式的设计手法,形成“一核一轴,一环多院”的景观空间结构。

(1)“一核”即“核心社区公园”,利用建筑预留的大块集中空间打造的社区标志性中心景观。其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以下沉的多功能草坪广场为核心。将景观会客厅、音乐广场、特色花园和综合活动场地等功能空间围绕核心排布,并以步道串联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景观会客厅是整个小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构筑物,为小区提供了一处背阴遮阳、供人休憩小坐的交流空间。如此,符合安置小区居民原有生活大部分时间处于室外,重视邻里日常交流的生活习惯。而综合活动场地将儿童活动区与老年健身设施区域紧密结合,同时与草坪广场隔而不挡,形成视线上的互相感知。这样既让锻炼的人和照看儿童的人能相互交流,又与草坪广场上的活动相互激发,增强了中心景观的吸引力。集中复合的功能布局能有效地将人和活动聚集起来,社区居民的整体参与水平将大幅提升。在聚集与锚固效应作用下,这里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起居室”与“会客厅”,让居民逐渐在城市中找到“家”的感觉。

(2)“一轴”是小区东侧主入口广场到核心社区公园这一入口景观轴线。40 m 的林荫道直接连接主入口广场与社区公园,是吸引人们进入社区核心场所的关键通道。居民可以通过视线通廊看到社区公园里正在发生的活动,进而自然进入。两侧银杏夹道,设置座椅,引人逗留小憩,“让人引来更多的人”。这条轴线不仅作为“通道”而存在,而且提供一种连续的体验,是社区核心场所的对外扩展。

(3)“一环”指健康活力环,即健身慢跑道。将“多院”—各入户庭院串联在一起。入户庭院作为核心社区场所的延续,却又与核心公园不同,没有功能性的固定设施去限制活动的类型,只提供必要的休息座椅和开敞空间。其是对村庄院落空间的一种回溯,从“场所精神”上使居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

本次设计的空间布局与“回家之路”的空间体验序列密不可分,尽量将场所空间布置在主要的回家路径上,进而激发更多邻里交往的可能性。空间塑造上突出了“社区公园”这一核心场所的重要性和辐射作用。通过功能空间的综合和服务设施的集约化布置,在节省了设施建设成本的同时将人的活动集中起来,塑造地标性的社区场所,发挥以点带面、聚集扩散的效应。

3.4 回归乡土的植物配置

植物种植以现代、简洁的风格为基调,结合乡土树种,呈现具有归属感的社区景观新视觉形象。通过控制下木的草灌比、优化灌木层次和种植厚度的方式来达到效果和成本的最佳平衡。

在核心场所景观植物配置上突出区域乡土特色,如入口林荫道选用姿态优美、高大挺拔的直生银杏对称布置,塑造苏州传统秋景意象。又如,下沉草坪形成雨水调蓄景观的同时,也为业主提供一个相比与大型广场成本更加低廉的弹性社交空间。在活动场地的周边,还通过植物配置,增加春季赏花、秋赏红叶等自发性、季节性聚集活动发生的机会。

次级场所景观则与传统姑苏巷院意象结合,通过特色植物做出个性区分,强调相似的建筑组团空间之间的可识别性。下木中草坪占比达到 30%~40%,既有效降低建造成本,又解决“低维护”情况下容易产生的种植郁闭度过高的问题。

3.5 地域性材料的筛选

在方案设计中尽量控制硬质铺装的比例,尽量减少组团中的硬质场地。在材料的选择上,则尽可能使用当地“原生”材质。由于业主更倾向采用传统材料,设计团队放弃了近年流行的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PC) 仿石砖,而采用当地市场容易采购的石材、预制混凝土和砖等“地域性材料”。

除主入口广场与核心社区公园采用石材铺装之外,大部分硬质场地采用灰色系舒布洛克砖。舒布洛克砖造价低廉,经久耐用,维护成本低;同时具备高承载力,能满足消防登高面的荷载要求。

4 结 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安置小区中重塑社区认同感的场所景观对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人口“市民化”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设计这类景观重点在于对安置小区居民这一特定群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场所功能进行适当的复合叠加。注重居民从城市进入社区到回家这一路径上一系列的场所体验,采用乡土材料并以植物造景代替硬质文化小品的堆砌,以此达到降低建设维护成本的同时回归田园生活,增加邻里交往和社区活动的发生率。本设计落地后,将由使用者的活动赋予其生命力和感染力,整个过程同时也是场所景观通过空间的手段重塑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过程。

猜你喜欢
认同感归属感场所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