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探析

2021-12-26 23:24杨瑞琴
理论建设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建设

杨瑞琴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35完成新的文化使命能够发挥出文化的基础性、持久性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准确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需要厘清几个理论问题,即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什么,党为什么要担当文化使命,党为什么能担当文化使命。

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比一般的“使命”及“文化使命”更为具象化的概念。使命是指需要由特定的主体来担当的重大任务和责任,践行使命的过程是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自觉认识到应当肩负的责任,并通过系列举措完成承担使命与发展自身的双重任务的过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论及的文化及文化使命采用狭义概念,特指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使命将使命指向的客体聚焦于文化领域,即一定的主体所承担的国家或者社会的重大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任务,在充分考虑并依照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及特性的基础上,确定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主题、方向、目标、阶段等等。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即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总体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任务。党的文化使命有其独特的根基,源自党的性质、奋斗宗旨、阶级立场、政治斗争目标、指导思想以及初心和使命等。党的性质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即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奋斗宗旨和阶级立场决定了文化发展的主题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党的政治斗争目标决定了文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断迈向共产主义文化。党采用的科学理论为开展各项文化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即以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文化现状,解决中国的文化问题。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党勇担文化使命、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文化复兴的根本动力。

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需要依据党的性质以及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综合考量。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时代主题和实践需要,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合理借鉴西方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整体的文化软实力,谋求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肩负文化使命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国内、国际两种环境而肩负文化使命,这既是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促进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有效应对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必然举措。

(一)中国共产党肩负文化使命是实现初心和使命的内在要求

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承担文化使命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包含着为中国人民谋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民族文化复兴。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党承担文化使命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促使着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依照不同时期的实践主题确定文化建设纲领。因此,党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成文化使命,并且逐步确立了党承担文化使命的主体地位。

各个历史时期文化使命的完成为最终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奠定重要基础。党践行文化使命的每一步都是朝着完成整个使命的目标而前进,党领导下的文化工作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在满足实践需要的基础上不断迈向强国富民的目标。在挽救民族文化危机的层面,党的文化使命包括实现民族生存方式的转变,推进民族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建立符合民族生存发展需要的、与时俱进的新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层面,党的文化使命包含了实现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同时通过文化建设维护社会的整体秩序,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和谐环境。在促进个人解放的层面,党的文化使命要引导个人重塑一套适应现代世界生存环境的知情意系统,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发挥个人的文化生产力从而共同打造宜人的精神家园。可见,文化使命是党的总体使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担当文化使命对于坚守党的性质、宗旨,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肩负文化使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中涌现出了诸多的政党、群体和组织,为推翻压迫、振兴中华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其中,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天然地处于领导地位,党有其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有历经人民群众选择的过程。党正是在深化对于历史使命的认识并自觉践行历史使命的过程中,确立了其领导地位。在总体的历史使命中,文化使命因其具有促进思想认识统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殊功能而具有重要地位,党承担文化使命是提高其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思想认识上的层层深化不仅为开展文化实践提供了更科学的指导,也强化了党自身对于完成文化使命的责任感,提升了党的文化领导力。党历经了对文化使命的自发认识——自觉认识——自觉践行的过程。首先,党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党员的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全党的知识理论水平。其次,党面向群众开展了文化普及和提高的工作,在领导文化事业中始终坚持人民大众立场,解决“不懂群众语言”“不熟悉群众生活”的问题,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生产的创造力。再次,党通过开展文化工作,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政策主张,打造了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统一战线,配合了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的完成。可见,党在文化领域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既提升了党的领导能力和理论水平,又取得了文化领域的诸多成就,从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人民群众的认同表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肯定,这更增强了党践行文化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中国共产党肩负文化使命是进行国际文化交往的必然举措

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国家民族之间频繁交往,文化建设逐渐超出一国的界限而具有了世界性意义,各国在文化交往之中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党承担文化使命既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20 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强调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等无形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也逐渐确定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以及文化对于发展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文化建设的成果具有国际意义,为应对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要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发展本国文化的同时推动世界文化之潮奔涌向前。可见,应对国际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往是党肩负文化使命的外部原因。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肩负文化使命既是为了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为了使中国的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球,进而担负起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首先,党承担文化使命是应对国际上的思想文化挑战,维护我国独立的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抉择。当前,全球范围内仍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存,二者必然存在冲突与对抗。基于此,党始终保持危机意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信念,以马克思主义引导着我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其次,党承担文化使命是为了在竞争中把握机遇,汲取世界上先进的文明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各个国家的文化均有所长、有所短,党在领导人民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科学借鉴西方文化,吸纳其中的精华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资源。最后,党承担文化使命是为了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中国的文化发展成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3]258党致力于推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破除文化霸权主义,树立新型文化发展理念。在保证本国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承担文化使命的独特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优秀特质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有宏大理想追求、有过硬领导本领、有牢固群众基础、有深厚文化底色,这些优秀特质是党承担文化使命的有力支撑。

其一,中国共产党有宏大理想追求,即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谋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肩负这一远大理想必然要承担起繁荣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使命。党的远大理想赋予了党担当文化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党推进我国的文化发展进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精神动力。其二,中国共产党有过硬领导本领,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积极投入革命实践之中,“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4],不断在实践中履行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不仅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找到了迈向文化理想的现实道路,即在领导社会革命的总体进程中实现文化使命,破除了近代以来种种旧文化主张的空想色彩。其三,中国共产党有牢固群众基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党始终扎根于群众之中,依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制定文化方针、践行文化使命。纵观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党带领人民变革了以往的主体文化和文化主体,逐步建立了反映群众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文化,保障了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中的价值主体地位、创造主体地位、享受主体地位。其四,中国共产党有深厚文化底色,“既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又是整个人类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代表”[5],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处理好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本土和西方”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国文化在综合平衡中实现创新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分析中国文化现状、挽救民族文化危机。首先,党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将是否满足人民的需求看作判定文化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6]860-861。其次,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树立以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引领、建设先进文化的使命意识。党依靠新生的文化生力军在文化领域中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建设先进文化的责任。最后,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于文化的性质、地位、功能等均能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的关系问题,文化、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文化的阶级属性和前进方向的问题,党都依据时代主题及中国国情作出了综合判断,坚定了承担文化使命的理论自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党开展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党能够承担文化使命的重要优势。毛泽东思想指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法论;强调“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方向论。邓小平理论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既有的文化发展范式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文化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将文化使命提升到党的本质层面,定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和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强调了建设和谐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延续了党历来关于文化工作的立场和方针,注重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并创造性地将其上升到制度层面;同时倡导在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增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三)中国共产党依照实践主题的转化践行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文明。”[7]实现文化使命不能脱离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不能跨越受制于时空场域的历史阶段。党的文化使命是历史的、现实的,党能够依据历史时期的变化以及实践主题的转化,循序渐进地完成文化使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化使命聚焦于清除殖民地文化和封建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彻底颠覆旧的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了主体文化和文化主体的双重变革,重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8]新文化接受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倾向;新文化是为广大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又以民众的实践生活为文化源泉。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文化使命转变为批判、改造资本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阶段的文化建设正如新生的社会主义事业一样,既蓬勃发展,又历经曲折。社会主义文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文化使命聚焦于在与国内外的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上,突破了前一个历史时期主要强调文化的配合作用和政治功能,逐渐重视文化本身的战略地位。党在这一时期承担文化使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既要破除僵化思维,又要警惕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确保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因此,此时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是从一元转型到一元主导下的多样文化形态并存,在马克思主义一元性和思想文化多样性之间取得平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文化使命是在“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32。其一,要站稳中华民族文化立场,从我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发掘文化资源、传承精神财富。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重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进而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素养。其二,要将我国的文化建设置于世界文明交流的大局之中,使我国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既要突出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也要将本国文化推广到世界市场之中,并积极汲取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推动我国文化实现现代化、世界化的发展。其三,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力量和集体智慧,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所指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9]此外,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还要聚焦于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具体任务,并且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从总体上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四、中国共产党践行文化使命的经验启示

党践行文化使命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突破。在这一历程中,党积累了许多具有规律性的实践经验,为在新时期更好地承担文化使命提供了一定启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在承担文化使命、领导文化建设的百年历程中,始终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受制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并随之而发展。在本质上,文化没有自身独立发展的历史,它总是依附于同一阶段的物质生产资料,并反映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当然,文化也有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为文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以及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反作用。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其具有历史连续性和横向交流性两大特点,前者使文化得以在历时态下承继,后者使文化能够在共时态中交流。

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确定文化事业的地位、整合文化建设资源、促进文化交流找到了理论依据。其一,党依据文化与实践相互作用的原理,在长期的探索中确定了文化事业的位置。从一开始通过文化批判来反封建、反传统,到强调文化对于政治、经济的辅助作用,再到注重文化建设的独立性,以至于将促进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纳入党的战略任务之中。其二,党吸纳了文化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点,从而确立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始终是党承担文化使命的重点问题,从起初较为激进地、笼统地反对传统文化,到逐步树立“批判地继承”的理念,再到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党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从而为当前的文化建设提供有益资源。其三,党接受了文化具有横向交流性的观点,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性内容,大胆借鉴、为我所用,不断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文明成果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

文化的服务对象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向以及成效。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6]86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文艺政策进行了调整,提出了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下简称“二为”)。这两个口号虽然直接指向文艺问题,但实则回答了文化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即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党正是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文化创作中以群众生活为源头活水,充分考虑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作用,才能在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文化建设成果。历史业已证明,党只有将“二为”确立为文化建设的方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才能不断完成其文化使命。

(三)注重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文化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在承担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坚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文化发展规律来确定文化建设目标。在战争与革命时代,一切工作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夺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配合这一主题,党先后确立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在文化战线上与帝国主义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展开了斗争,逐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地位。在和平与发展时代,党聚焦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来开展各项工作,致力于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与此相对应,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一方面能够为国内的各项事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便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156。概言之,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决定于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文化必须扎根于实践之中,才有“源头活水”;文化必须服务于实践,方能彰显价值。党正是将文化使命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相结合,在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中逐步推进文化建设,才取得了文化领域的诸多成就。

(四)始终保持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

党在带领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致力于维护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所谓使命意识便是党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问题,并且致力于解决文化问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高度责任感推动我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所谓危机意识是党始终对文化领域的非(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保持着警惕,并且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结合我国文化领域内客观存在的多元化思想,以及西方势力对我国输出的“和平演变”战略,在文化问题上保持适度的危机感和警惕性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必备条件。正是由于党历来忠诚于使命、奉献于使命,才会始终保持危机意识,积极抵御各种敌对势力在文化上的“入侵”;而这种危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为党践行文化使命提供了保障,有利于营造安全、健康、有序的文化生态。

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承担文化使命具有历史必然性,党始终将文化使命置于整体的初心和使命之中,将文化事业寓于总体的社会革命事业之中,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发展,既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又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国际文化交流。党在践行文化使命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一些经验性的理论成果,对于在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对我国文化领域造成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能迎难而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肩负文化使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繁荣兴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建设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