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维度

2021-12-26 23:24余建军
理论建设 2021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立场利益

余建军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时代主题之一。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1]337,这说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当务之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展只是盲目地追求GDP,唯GDP 论成败。发展还存在着价值问题,对于发展的阐释,不应该忽视或轻视其价值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这一思想给我们指明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同时还蕴涵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即人民至上,从而解决了发展的价值问题,正确指引我国社会的发展。

一、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和由谁享有[2]127-128。从价值观维度来说,这就是关于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既然已经确立“以人民为中心”为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这就意味着“以人民为中心”便是其价值取向。这进一步表明,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一)共产党人的思想立场决定其价值取向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01。不管什么人,他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存在生活于社会关系之外的抽象的人。一定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思想立场,而有思想立场,就会有价值取向,前者决定后者。人们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立场以及价值取向。同任何人一样,任何政党也有其思想立场。一个政党的思想立场取决于它的性质以及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共产党人从不讳言自己的思想立场,从来都是公开亮明我们的思想立场,公开宣传和倡导我们的价值取向。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便公开提出共产党人坚持为无产阶级、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列宁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要求党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代表他们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我们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是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因而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4]180

(二)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决定其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党不再坚持基本立场,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共产党要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共产党没有倾向性。他否认了有些人认为共产党是“全民的党”的看法。他强调,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和战斗部队。我们共产党站在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大众这一边[5]307。毛泽东这段话的根本观点在当下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不是“全民的党”,它是有“倾向性”的,而这个“倾向性”就是思想立场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立场是站在“人民大众这一边”,价值取向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6]4因此,“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7]2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了我们党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我们党历经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却没有被“淹没”,几度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正因为坚持了根本宗旨、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搞两极分化。他强调,如果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那么我们的改革开放就失败了;如果改革开放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那么我们党和国家就真是走上了邪路[1]110-111。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更是给社会主义的本质下了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邓小平还从价值取向上进行了解说,他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以实现人民利益为价值目标,而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所在。归根到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发展要比资本主义更快一些和更高一些,而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1]63。在邓小平看来,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肯定和认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国家逐步摆脱贫穷与落后,逐步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他强调,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是这种富应该是人民的共同富裕[1]264-265。邓小平的这些论断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坚持共同富裕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就是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就是坚持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基本立场和基本价值取向。

时任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这个根本政治立场,把这个立场一以贯之地落实和体现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我们党就无往而不胜”[4]8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7]1可见,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始终“不忘初心”,永葆本色。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党势必要“以人民为中心”,并将其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作为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我们党不仅要求党员及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确立这种价值取向,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这样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一种文明风尚。

二、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标准

任何价值观都有一个价值标准的问题,也就是以什么作为评价标准的问题。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具有一致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取向,将符合人民利益作为价值标准。事实上,从思想逻辑来看,既然“以人民为中心”是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那么它自然就应当是价值标准。

(一)人民利益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标准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应该使每一个同志都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8]1096。从价值观维度来看,这一标准就是我们党一切言行的价值标准,而且是最高价值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如何评价和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毛泽东也是秉持人民利益这一价值标准。在他看来,当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社会还有利,适应了人民的需要,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因而社会还需要它[9]61。如何看待和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人士、知识分子,他同样秉持这一价值标准。在《不要四面出击》一文中,他认为,团结他们有利于劳动人民[9]75。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我们党继续奉行这一最高价值标准。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切为了人民利益”[5]70。可见,人民利益是衡量和裁定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

通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理论飞跃,结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硕果,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价值标准上,邓小平理论以及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然坚持人民利益价值标准。在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并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190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各项工作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与幸福作为衡量做得对或者不对的标准[1]23。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之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他指出,“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收入,必须建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10]258“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25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1]123由此可见,人民利益标准是最高价值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国家利益标准皆服从于人民利益标准。在谈到改革时,邓小平说:“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1]143他如此自信,秉持的价值标准正是人民利益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的评价主体,为人民利益而工作,得到人民的认可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价值标准。

(二)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最高标准依然是人民利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同样秉持人民利益价值标准。他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6]28我们党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应该由谁来评价和评判呢?由我们党自己吗?当然不是。这一评价主体应该人民,也只能是人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6]28

我们国家的发展应该是更有利于人民,而不是有害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价值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7]61他的这段话谈的是政党和政权的兴亡,而事实上,它包含着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奉行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人民利益标准,应该渗透到我们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一个党员都应该信奉并践行。我们党的工作做得好不好,评判的标准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拥护。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认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和评价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质言之,“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汜论训》)。我们党不仅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也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标准,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三、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除了将“以人民为中心”视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外,还蕴涵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就是人民至上。

(一)中国共产党信奉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总观点和总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样也认为价值观念来源于实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价值观念处于较为抽象的层面,属于深层次的思想意识。因此,它往往需要人们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能形成。我们党形成人民至上这一价值观念,就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并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予以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皆证明,我们党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是正确的,它是价值真理。

我们党信奉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秉持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和政治理念直接相关。正因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认为自身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我们党只不过是代表人民执政而已,从而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根本宗旨。在价值观上,我们党信奉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是合乎马克思主义思想逻辑的。如前所述,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利益。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认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他指出,全体共产党员特别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6]4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7]45“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7]50可见,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信奉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

(二)人民是值得信仰的对象

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人民”都是现代政治的核心概念,而现代政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人民主权的思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政治思想及其政治实践中的“人民”是抽象的,它是指政治共同体即民族国家内部所有人的总和,是按照社会契约论假定的。这样的“人民”没有阶级性,或者说具有超阶级性,似乎只要是国民就是“人民”。但事实上,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任何人都是有阶级性的,因为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而言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就决定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阶级或阶层身份。因此,人是有阶级性的,从而人民也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认为,“人民”是一个政治范畴,它的内涵会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它始终具有阶级性,不会具有超阶级性,也就是说,不存在超越一切阶级的人民。

我们党所说的“人民”是具体的,它是排除反动分子的一切国民。譬如,在抗日战争时期,除了汉奸,其他中国人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它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就被排除在人民之外。只有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的人民,才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值得信奉乃至信仰的对象。在《愚公移山》中,毛泽东将人民视为值得信仰的“上帝”。他认为,只要我们党坚持下去,不断地努力工作,我们党就一定会感动“上帝”。在他看来,这个“上帝”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而不是什么神灵[8]1102。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泽东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了人民利益而死,那么就会比泰山还重[8]1004。他此话所充溢的价值观念就是人民至上,因为唯有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人,才会如此认为,也才会如此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同样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价值观念上信奉的同样是人民至上。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是天和地,如果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12]。可见,我们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将之视为信仰的对象。从价值观维度看,我们党信奉的价值观念就是人民至上。

四、结 语

不仅要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要积极践行这一思想。我们不能使这一思想只停留在口号上,更不能使它只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让它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并用以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既然“以人民为中心”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那么在价值观上就应被视为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而且它还逻辑地蕴含着人民至上这一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我们党深切地知晓,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党必定会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必定会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必定会始终信奉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立场利益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利益与西瓜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