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意义、原则与思路

2021-12-26 23:24薛小平
理论建设 2021年1期
关键词:话语建构中国共产党

薛小平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207)

话语是一种关于某种事物或事态的言语表达方式、言说形态、理论叙事,它是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它与主体的自觉性活动紧密关联,话语的存在标识着主体的在场。中国共产党是政治建设的主体,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不仅表现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而且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主动作为。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在党的政治建设中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新时代条件之下,党的政治建设更加凸显鲜明的战略地位。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不仅关系到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系统谋划与全面实施,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与未来走向。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党的政治建设及话语建构进入一种前所未有、错综复杂的实践境遇,这需要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创新性与自觉性,从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重大意义

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这一命题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显然有不同的形成依据和成立理由,即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在不同历史境遇中具有相应的意义与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成为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宏大历史语境,不仅涵括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历史来源,也反映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现实关照,还蕴含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未来趋势(1)。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重大意义。

(一)是加强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之需

政治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党内外现实发展状况的自觉回应与理性审视。党高度重视政治建设不仅仅体现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开展了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取得了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也体现在党对政治建设理论的适时变革与果敢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在不同时期的党建布局中呈现明显的转换进路和历史演进线索,有其转换的内在机理[1]。这说明党的政治建设话语转化具有内生动力,原因在于,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基于实践发展需要和党自身建设需要而不断加强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话语建构是这项工程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有具体的话语建构。

党的政治建设地位的鲜明凸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开启紧密相关,加强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下也需要开启新的战略性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等重要论断[2]48,这是在党代会报告中以新的话语表述,鲜明体现党的政治建设的突出地位。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第六次集体学习[3],反映党对政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化了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增强了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4],这更加指向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性。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不仅充分说明了党在新时代对政治建设的科学认识与实践展开的不断深化,也充分说明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是加强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应然需要,即需要话语去表达不断发展的党的政治建设实践,需要话语去总结党对政治建设的科学认识与创新理论。加强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造就了新的政治建设话语出场空间,以新的话语建构充分发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在场价值与历史效用。

(二)是加快构建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

话语体系生成于实践活动,是对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阐释、表达与传播。“话语体系不单纯等同于语言,它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语言系统。”[5]19它是一个价值立场明确、结构层次分明、内部联系紧密的有机统一体。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生成于党的建设具体实践,对于系统阐释、充分表达、有效传播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加快构建党的建设话语体系是基于客观形势发展审视和自身发展状况考量的战略抉择,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也是加快构建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题中之义。

具体来说,加快构建党的建设话语体系是党的建设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和实现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实践性的伟大工程,其过程严整、内容丰富、成就显著、经验宝贵,这就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去加以总结和提炼,迫切需要完整的话语去加以阐释和传播。因此,党的建设不仅迫切需要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学科支撑、学理资源,更需要加快构建党的建设话语体系去反映、表达和传播党的建设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不断推动党的建设深入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系统性工作,它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坚定政治信仰、严格政治标准、夯实政治根基、严守政治纪律、涵养政治生态、永葆政治本色,进而统领党的其他方面建设,起着统领作用。在党的建设总体视野下,党的政治建设也需要与自身适应的学科支撑、学术依据和话语表达,这三者不仅促进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发展,也促推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构建。

(三)是开拓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的当然之要

理论成果的彰显和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前景需要话语建构来提供基本的表达形态和未来的方向指引。一方面,根源于实践的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需要以理服人,理论彻底当然能够说服人,但需要不同类型的表达形态和话语载体才能够实现理论说服人的最终效果。另一方面,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本源意义上来说固然需要实践活动发展的推动,但也需要相应的话语来表征其基本内容和实质意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才会由此开启。因此,话语建构是理论进入新境界新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关键程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高度重视包括政治建设在内的政党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位置凸显,党建新格局新局面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价值指向、原则遵循、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在政党建设过程得到了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6]。这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喷薄欲出的历史意蕴,但需要话语建构的完成和实现来加以促推和开拓,特别是政治建设话语这一关键要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对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的开拓具有核心要领的意义。原因在于,政治属性是政党的首要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当然之举,讲政治和把握政治方向是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不仅要落脚在实际行动和具体操作中,也要体现在政治建设话语建构中,而政治方向是关乎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第一位的问题,政治方向的坚守关系到党自身的前途命运和事业的发展状况,倘若政治方向不准不稳,政党建设也会成为海市蜃楼和空中楼阁,政治建设话语建构要鲜明地体现党的政治方向,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表达的精准性和完整性。由此,政治建设话语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最具有底色的言语表达形态,建构政治建设话语是开拓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的关键要领所在。

(四)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有效之音

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经验。正是通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实现了人民充分当家作主,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进而表现强大的政治凝聚力,而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正积极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指导下,正以新的姿态步入世界舞台中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鲜明体现,党的政治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发挥,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充分发挥。

政治优势不仅需要以实践的形态去全面发掘和充分发挥,更需要以话语的形态去系统阐述和主动彰显。前者意在自觉地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通过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侧重于实践“做事”;后者旨在通过党的政治建设的话语建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实际效果形态充分反映出来,侧重于表达“说话”。需要强调的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充分发挥的完整形态,尤其是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这不仅是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言语形态阐释和反映,而且也是向世界敢于发声、勇于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方案与作为、经验与成就的积极体现。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就是要通过话语阐释、表达与传播,向全世界贡献政治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牢牢把握话语建构的主动权,避免陷入“做了事不说话”抑或“做了事他人来说话”的窘境。要完整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就必须把“做事”与“说话”紧密地统筹起来,以有效之声音表达和传播实际之成效。

二、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原则遵循

政治建设话语绝对不是可以随意性地建构,它必须讲求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总体来说,建构政治建设话语不仅是一种建构话语事件的象征,更是政治建设的话语建构。前者说明建构政治建设话语不过是建构话语的外延拓展而已,它需要遵循建构话语的一般性原则。后者说明建构政治建设话语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政治建设这一特殊语境而展开,它需要遵循政治建设的特殊性原则。总之,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原则遵循就是要把建构话语的一般性原则与政治建设的特殊性原则有效地结合起来。

(一)主体性与在场性相统一的身份原则

究竟是谁在说话,这涉及话语建构的主体及身份。主体关乎话语建构的有效性,身份关乎话语的说服力,反过来,话语的成立一定意味着话语主体的在场和话语身份的确认。在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与话语权直接关联的问题,话语权的掌握意味着身份的确认和主体的在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必须确认话语建构的身份,充分显现政治建设话语建构的主体身份,牢牢把握政治建设话语权,主动发挥政治建设话语建构的在场效用。

应该说,这一原则是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第一位原则遵循,之所以要突出强调这一原则,就在于要竭力消除或高度警惕以下两种身份缺失的现象:第一,以“无我”替代“有我”。一般而言,话语对身份及主体的确认情况似乎应然是“我”在说话,即“有我”的状态,但由于地位身份的不对等、秩序规则的不公平、话语自觉的不成熟等因素限制,“无我”的状态往往存在,“无我”要么就是无法理直气壮、不够自信地说话,要么就是说不了话,进而造成了失语、失声的现象。第二,以“虚我”覆盖“实我”。话语的身份不仅有“自我”,也有“他我”,不同的“我”之间就会有比较,故话语也就存在比较优势,即强弱话语的对比。在建构话语的过程中,弱势一方势必会受到强势一方的影响和冲击,前者受到后者不同方式的解构作用和消解作用是显然的。特别是在建构话语的交流过程中极易出现“迷失自我”的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可厚非,但把“他山”神圣化、固定化而忘记“我山”,就会丧失“实我”,尽管在“他山”的作用下话语成为一种貌似有声有色、沸沸扬扬的繁荣景象,但本质上是一种“虚我”,话语主体及身份依然缺失。因此,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一定要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以高度的话语自信、话语自觉确立起“有我”和“实我”,这是身份的完整确认,即话语建构身份原则的体现。

(二)现实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生成原则

表面上来看,话语是直接说出来的,但它一定有内在的生成逻辑。对任何话语追根溯源都可以找到话语背后的实践根基,话语确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性实践的纠缠。作为话语的关键要素,“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7]161语言的产生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由此可见,话语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现实土壤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话语的成立至少要反映它的现实性品格和实践性特征。话语不仅要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也要具备理论性和思想性。理论也产生于实践并以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地揭示实践的基本内涵、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话语是理论外在的表达形态,能够通过外在的形式反映理论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品质,进而促进理论的不断更新和继续发展。与此同时,理论对话语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理论是构成话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件,话语需要理论的支撑才得以成立。话语不能呈现杂乱无序、毫无章法的表达方式和言语形态,因为这样的话语既不能有效地阐释现实活动的基本内容,也不能科学地反映具有内在逻辑、严密结构的理论知识。没有理论也就谈不上话语建构。话语建构需要理论支撑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理论都可以进行话语建构,这其实涉及理论究竟能不能转化为话语的问题(2),但起码说明了话语建构一定要注重反映理论性特质。

因此,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要切实遵循现实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生成原则,准确把握话语生成的内在规律。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不仅要充分关照现实,紧紧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这一伟大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规律,将政治建设话语建构牢牢地扎深于现实土壤,而且也要寻找理论支撑,契合理论表达的需要,紧紧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科学完整地表达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品质和思想特征。

(三)导向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功能原则

话语具有一定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其功能的发挥过程,任何话语都具有功能,不同之处就在于话语功能存在差异,其重要原因就是话语的导向性和价值性对话语的功能发挥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任何话语都表现不同的导向性和价值性,因而它们的功能作用也不尽相同,但至少反映建构话语要注重导向性和价值性的结合问题。话语的导向性,就是指受众在获取和理解一定的话语之后,巩固、优化和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而影响自身的行为。话语之所以能够对受众的认知结构产生导向作用,就在于受众主体具有能动的选择性,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话语进行研判,进而作出相应的行为。话语能否对受众产生积极意义,这涉及话语的价值性问题。所谓话语的价值性,是指相对于受众主体而言,话语客体是否能够满足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受众主体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那些具有特定价值的话语,即能够满足受众主体某种需要的话语才能够实现功能效用的发挥。主体选择性意味着话语必须要有一定的立场选择和价值取向,话语的功能发挥并不是意味着话语就是一种工具,必须把价值立场摄入其中。由此可见,建构话语把导向性与价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话语的功能。

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就是要坚持导向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功能原则,通过积极发挥政治建设话语的功能效用,进而为加强和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举旗呐喊、鸣锣开道。加强政治建设就是要聚焦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等方面,不断推进政治建设各方面的部署落实,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的统一。政治导向清晰明确,价值立场鲜明突出。因此,政治建设话语建构既要坚持和突出正确的政治导向,也要坚定和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准确把握和清楚阐释政治方向、价值取向,注重政治建设话语的功能有效发挥。

(四)对话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开放原则

确认话语建构的主体及身份并不是意味着自言自语、妄自尊大,这样的话语建构必然会自我封闭、走向坍塌。话语的存在及发展必定是遵循开放原则,因为开放为话语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和发展的动力,开放为话语提供了包括开阔视野和历史纵深在内的广袤场域。只有开放,话语的位置坐标才能标识出来;只有开放,话语的生成意义才能显现出来;只有开放,话语的功能效用才能发挥出来。一方面,对话性是开放原则的基本特征。其实,话语建构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展开平等对话和积极交流,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进行话语的交流与对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话语不断碰撞性的对话和互动性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8]258交流、互鉴就是对话性的鲜明体现,多样、平等和包容的对话让交流、互鉴更加合理有效,人类的话语形态也才多种多样,人类文明也就展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在坚持对话性基本特征的同时也要坚持批判性。对话是两方甚至多方参与的话语交流格局,这里面存在多元主体参与,如果不坚持批判性,就无法确认自身主体身份所在,也无法体现自身价值立场,在对话交流中可能会丧失话语的主体性,对他者话语认识不清、判断不明,会出现无法汲取他者话语合理成分之失效性对话局面,甚至出现“鹦鹉学舌”“邯郸学步”的尴尬局面。因此,需要在话语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展开批判,在批判中建构自身的话语。

由此,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在开放中要注重对话性,讲政治是世界一切政党的共同属性,区别在于讲什么样的政治、怎样讲政治。这可以通过对话知晓其他政党政治建设的成效、经验与问题,进而将自身的政治建设话语建构丰富和完善起来;同时也要注重批判性,对话并不是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而是在自身发展实际和尊重政治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批判地汲取其他合理成分和优秀成果来建构政治建设话语,确保自身的主体身份所在和有效功能发挥。

三、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总体思路

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绝对不是无中生有,在准确理解意义和科学把握原则的同时也需要厘清建构什么样的政治建设话语、怎样建构政治建设话语的问题。因此,这需要在建构政治建设话语的过程中准确灵活地采取一定的总体思路。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需要解决说话的主体是谁、说话的根据何在、说话的取向是谁、说话的场域何在等问题,把握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建构的思路框架,厘清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建构的基本策略,进而反映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鲜明特色,促进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是“我”在说话,突出政治建设话语的主体身份

弄清说话的主体是谁是话语建构的首要问题,因为说话的主体有时候比说话的内容更为重要。要让大家知道“你是谁”,下一步才会了解和关心“你在说什么”。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主体是“我”,即中国共产党在说政治建设话语。具体而言,一方面,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应然体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想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环境中凝心聚力和团结向前,就必须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唯有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斗的能力,因为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建设不断锻造自身的品质和能力,成为中国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政治建设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正以莫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政治建设,在这一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既是谋划者,又是实施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自然,政治建设话语建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另一方面,这是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话语权的当然体现。“话语即权力”[9]1—31,福柯提出的这个哲学命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蕴,他将“话语”与“权力”的内在关系揭露出来,话语背后其实映射出的是权力,权力也可以制造和掌握话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形成的,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具有鲜明的历史生成意蕴。话语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掌握和运用话语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当然之举。于此,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主体确定性地落脚在中国共产党。人人都可以说话,但人人未必都具有话语权。在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缺失,必须突出是中国共产党在说话,这是话语权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切实加强政治建设的体现。质言之,是“我”在说话,而不是“他(们)”在说话。

(二)用“事实”说话,体现政治建设话语的立足根基

既然说话的主体是“我”,关键问题还在于我如何说话、说什么话,如果这点没有厘清楚的话,那么说话的方式可能会表现出杂乱无序、毫无逻辑的特性,说话的内容可能会是一些虚无缥缈、毫无根据的措辞而已。因此,政治建设话语建构必须立足于现实根基之上才具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就需要用“事实”说话。事实即为现实性的展开,是客观世界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和情况,包含着事物发展的起始、过程和结果。我们强调用“事实”说话不仅仅是用“结果”来说话,同时也要用“问题”来说话,这样的事实才体现整体性和全面性特点。

政治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事实,因此,我们可以从问题与成就这两个向度去考察和剖析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问题,以此找到政治建设话语的现实根据。一方面,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必须贯穿问题线索。“问题”是话语建构的逻辑起点,无问题不话语,“问题”是贯穿话语存在的生命线。只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7]156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鲜明的问题缘起,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必须紧紧抓住政治建设的问题所在,按照政治建设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表达政治建设。在宏观层面,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明显,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微观层面,某些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未能有效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个别党员党性观念淡薄,政治定力有待加强;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上还存在不坚决、不扎实、不到位的问题等。这一系列问题充分证明了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反映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必须以问题为依据来进行建构。另一方面,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必须围绕结果展开。有问题就要去解决,问题的解决总会有结果,这是事物发展的逻辑序列延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以问题的破解推动党的自身建设,终究有一定的结果。不过,这“一定的结果”体现在两个方面:问题的暂时解决即成就和问题的继续发展,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新问题的产生,而且这是客观规律。因此,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既要充分阐释和总结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功绩,用既有的事实成果来为话语供给事实支撑和立足根据;同时也要适时反映党的政治建设问题升级与发展,牢牢扭住问题主线,进而揭示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增强政治建设话语的说服力与现实感。

(三)为“人民”说话,彰显政治建设话语的价值取向

任何话语都具有一定的立场取向和价值导向,弄清楚立场问题也是话语建构的题中之义。新时代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就是要为人民说话,彰显人民政治立场和人民价值取向,为人民说话就是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政治建设话语一旦离开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变为独白空话、虚无言辞而出丑。因此,党的政治建设话语的任何言说本质上都是要坚守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的政治本色,要把政治建设话语为人民立言说、为人民说心声贯穿于政治建设为人民做实事、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始终。

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之后,事业为人民和话语为人民的历史才真正开始,“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411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开创的无产阶级事业、所进行的无产阶级运动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立场由此鲜明地凸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忠诚信仰者和践行者,把群众史观作为党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真挚的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上。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旨趣就在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这说明了人民性是党的政治建设鲜明的价值导向,新时代建构政治建设话语必须围绕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建设主题、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这一发展主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发声,这不仅是政治建设话语的立场选择和价值取向的鲜明体现,也是政治建设话语的核心要义和根本旨归的充分展现。

(四)与“外界”对话,推动政治建设话语的对外传播

建构话语并不是自言自语,它需要对话的空间和场域。建构政治建设话语既要以我为主,立足现实根据为人民代言,理直气壮地用言语形态和叙事方式系统阐释党的政治建设的状况与成效,又要积极主动展开对话,通过拓宽话语对外传播的空间场域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并在与外界对话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进而不断优化政治建设话语的建构。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注重政治建设话语的传播目标指向。话语传播就是要让党的政治建设发出铿锵有力之声音,不仅要在国内引起共鸣、深入人心,以实现思想统一、凝聚共识、步调一致,充分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同时也需要在国际上得到呼应,打造政治建设话语的国际化对话平台,让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基本情况,让世界聆听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声音。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就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政治对话平台,它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主动与外界对话的开阔胸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的政党和政治组织的沟通交流,通过对话的方式传播了中国共产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声音。“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10]7另一方面,要注重政治建设话语的传播方式选择。话语传播方式的选择不仅局限于传统主流媒介,还要注重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运用和推广。以新媒体和自媒体为代表的媒体2.0 时代和媒体3.0 时代迅猛发展,为政治建设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将新型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运用得好,政治建设话语传播才有可能出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的选择方面,可以形成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三维传播媒介结构交相呼应、综合运用,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积极构建起政治建设话语的传播网络,进而扩宽话语对外传播的舆论阵地和施展空间。

注 释:

(1)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作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当代中国的一切事业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这个重大的历史背景而展开,因此建构党的政治建设话语只有置于新时代的历史语境才具有现实价值。关于新时代的具体阐释,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20页。

(2)关于理论转化为话语的问题探讨,可参见陈曙光发表的《理论与话语》一文,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话语建构中国共产党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