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开课

2021-12-27 08:52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城镇初级中学张永先
内蒙古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公开课文本课文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城镇初级中学 张永先

2005年,我通过教师招考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承担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后来,因工作需要,又被调到其他几所中学任教。到现在,已整整走过十六个春秋,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讲了不下四五十节。大多公开课的情形都忘记了,只留下几节很特别的公开课,至今难以忘怀。

最难忘的公开课,当然是第一次公开课了。那是2005年的一个秋天,怀着教书育人的梦想,和刚参加工作的兴奋,来到被分配的学校。按照学校的惯例,新来的老师必须讲几节公开课,通过了考核才能给分课。记得第一次公开课,讲的是余秋雨的《信客》,我准备了一个下午,教参和自己手头的资料,凡是上课能用得着的差不多都写在课本上,密密麻麻一大片,写得字数比课文的还多。第二天正式上课,我记不清当时设计的问题了,也不知是怎样跟学生进行互动的,只记得整堂课我说的话最多,几乎成了自己的脱口秀场,以至于忘了下课的时间,足足讲了50分钟,要不是副校长的提醒,我可能还要继续讲下去。现在想来,当时可能是因为实在太紧张了吧,也可能是想在听课的领导面前好好表现表现吧,总之是超时了。自此以后,上课总要看看时间,从来也没有拖过堂,即使是公开课,或者是课没讲完,也都如此。

最糟糕的公开课,是工作两三年之后的一次公开课。那次,我讲的是《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显人物形象,从而来揭示主题,体现讽刺小说的特点。然而,备课时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上课又留给学生自读的时间太少,就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根本答不上来,也不可能答上来,课后才知道,学生根本没有预习,答不上来是再正常不过了。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我,感觉好似在熔炉里,浑身热得要命,头上的汗也冒出来了,课也成了我的自说自演,一节课下来汗流浃背,草草下课。后来,才渐渐明白:学情永远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脱离了学生的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过程是完美的,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最动情的公开课,是2009年的一次公开课。那年我刚三十岁,还未成家立业,恰逢我的母亲突发急病去世不久。课刚好上到了胡适的 《我的母亲》,备课时就想避开这一课。可是,学生已经预习过了,我怎么能随便调换呢?只好硬着头皮上!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读得很肤浅,只是泛泛而谈,给“母亲”贴上一些“标签”,根本就没有读懂。于是,我决定领着学生一起读课文。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我们都沉浸在文本里,平淡而质朴的语言,勾起了共同的情感记忆。读着,读着,我的泪就不自觉得流了下来,学生的声音也似乎有些变了,我们都被感动着,读得越发低沉而舒缓,连平时最调皮的几个学生也在用情地读着,来听课的老师也被这种氛围感染了。其实,有些东西是不需要老师教给学生的,有些是即便老师想尽办法也是教不会的,比如,人的情感就不能教,欲感悟文情,只能领着学生多读几遍文章,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就可以了。

最失败的公开课,是一次校内比赛课。我和另一位老师同讲勃兰兑斯的《人生》,这是一篇哲理散文,它不如叙事散文好讲,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角度和视野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讲,只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教学建议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最后也不过是处理了一下课后习题。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和我同讲此课的老师也讲砸了,我俩被校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我们根本没有好好读文章,自己都不懂怎么能教会学生。现在想来,校长的批评一语中的,连老师自己都“昏昏”,怎能使学生“昭昭”呢?其实,这篇散文就抓住比喻来教即可,因为人生是复杂的、曲折的,怎样才能形象生动地描摹人生呢?比喻是最恰当不过了。如果让我再讲一次,我会设计一个片段仿写,让学生用比喻的修辞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

七年之后,教学工作毫无起色,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我已厌倦了教师职业,一度产生了转行的念头。穷则思变,不痛则不通。于是,我便开始寻找出路,出路在哪儿呢?当然就在脚下、在实践、在读书、在积累。一方面大量读书,从孔子、孟子、荀子、朱熹到叶圣陶、温儒敏、余映潮、王荣生,再到卢梭、杜威、怀特海、苏霍姆林斯基,古今中外凡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多多少少读了一些,收获真是不少;另一方面勤于实践,从文本、教材、教法到课内、课外、课程,再到学习、学情、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渐渐才明白:育人第一,教书第二;要做人师,不做经师。我也慢慢地开始喜欢上了自己的工作。当然,对公开课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有教学创意的公开课,是2013年参加的青年基本功大赛。我讲的是魏巍的《我的老师》,并且获得了一等奖。这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写文章往往是意在笔先,先有情感的冲动,才会有表达的需要。依据这个思路和散文文体,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拓展延伸。整体感知,默读思考: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写了几件事;品味赏析,朗读交流: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拓展延伸,推荐书目:阅读鲁迅《藤野先生》,贾平凹《我的老师》,并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练笔。导入和结语各用了一首小诗,整节课笼罩在感念师恩的氛围中。这节课尽管还有不成熟之处,但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

有文体意识的公开课。2016年统编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摸索着前进。记得教学 《皇帝的新装》 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凡是能在网上找到的资料,我都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可有用的和能用的却极少。于是,我便静下心来读课文,来来回回读了十几遍,还做了大量的旁批,逐渐有了教学思路:一是关注文体,童话应该读什么?二是关注文本,这个童话是怎么写的?上课时,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有几个骗子?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根据文本细节摆事实、讲道理、谈猜想,大家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除了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其他人都是骗子或骗子的帮凶。这时,课堂里静悄悄的,学生陷入了沉思,我进而追问道:人们为什么甘于受骗而不说真话呢?又是一阵七嘴八舌的争论,大家都觉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极大的关系,学生能想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他们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其实,这和人的本性有极大的关系,童话虽然是给儿童讲的故事,却时时处处映照着现实生活,这大概就是读童话的意义吧。

有语文味儿的公开课。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不好讲。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公开课时,我采用以读促教、读写结合的方式授课,让学生全身心地“浸泡”在文本里,反反复复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不容易读懂的。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也是三个课时)、五项活动。一是整体感知,两项活动:巧换题目和写解说词;二是精读赏析,两项活动:“我”的乐园和只要读书;三是拓展延伸,一项活动:推荐阅读《朝花夕拾》。用设置情境来组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文本解读或泛泛而谈。在此期间,我用到默读、朗读、演读三种阅读方法 ,以默读为主,朗读、演读为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跟着作者一起去体验生活,真真切切地用心去学语文,特别是带有语文味儿的语文。

有过程指导的公开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线上教学让老师们做起了“主播”。可是,很多难题也摆在面前,急需一线的老师们解决。比如,作文教学线上如何开展,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等等。我就在线上尝试着作文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主题是“抓住细节,进行描写”,描写是学生写作文的短板。这节课围绕细节描写,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观察——看图写话,根据图片内容进行描写,用5分钟的时间来写作,并上传到钉钉群里,然后总结出描写三原则,即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二是联想——修改作文,用描写三原则来检验作文,看看描写还缺了什么,哪些地方还能更好些,接着举了两个课本上的例子,再次点出描写三原则;三是练笔——拓展训练,再出示图片进行描写,用10分钟的时间写作,上传到钉钉群里,并作课堂总结。最后是布置作业:请用上述描写方法,选定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并试着写一周观察日记。通过与学生在线上的互动交流,顺利地完成了这次线上写作指导课。

回望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从这些大大小小、点点滴滴的课中,深深地体会到:教书真难也真好。

猜你喜欢
公开课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背课文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