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现状及对策

2021-12-27 00:45李舜祖
甘肃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李舜祖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只有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要实现家校“强强联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一定意义上给孩子提供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完备的知识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只有家校紧密配合,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节奏”,实现教育最佳效果。尤其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多,德育上存在短板且容易出现“误区”,家校共育不容乐观,需要及时调整策略,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融合;教育合力;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1—0036—02

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为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劳动力,创造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增长,加速个人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稳步前进。大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是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前提,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灵魂和统帅,为其他各方面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出台各类扶持性政策,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乡镇学校都在不断与城区学校缩小着差距,但即便是这样,人们的思想意识却未能与之同步前行。很多农村家长习惯性地将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孩子身上,他们只看中孩子的各科学习成绩,却忽视孩子的德育发展,不会过多地关注孩子独有的个性,这给学校与家庭两方合力共促孩子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家校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始终不够默契,从而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现状

1.家长观念陈旧,忽略家庭教育。一个人的素质高下,首先要看他的思想境界,看他的观念新旧与否。我们不排除有些人虽然没有受过很多的文化教育,可是个人素质依旧“与众不同”。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情况是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自身素质高低呈正比,也就是文化程度高的人,大多素质也就好一点。虽然现在农村教育发展很快,可是人们整体受教育的程度比起城区还是“略有差距”,他们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不够重视[1]。

2.留守儿童比例大,家校共育有难度。大部分农村父母都选择外出务工来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家庭负担,这导致了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的越来越大,虽然生活条件是有所改观,可在生活中与孩子聚少离多,无法更多地陪伴和关注孩子,更不要说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长期的分离使得家长只能关注到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对孩子的德育引导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学习习惯等也难以花很多的时间去关注,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部分家长遇到孩子行为过失,不是耐心引导,而是简单粗暴地批评甚至体罚,这种粗鲁的教育方式,只能导致孩子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生活充满悲观与失望的情绪,慢慢不喜好与他人的相处,或是出现过激、暴力的行为。父母外出后大多数祖辈作为监管人,其监管能力有限,这也造成了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情绪不稳定、学习生活习惯差等问题,这些都给家校共育增加了难度与考验。

3.溺爱孩子,忽视德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庭的希望,爱孩子是每一位家长的天性。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孩子的宠爱程度可谓是“空前高涨”。作为家长,他们更注重孩子的“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孩子行为规范的养成,久而久之,孩子潜意识中就会养成挥霍浪费、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不良习惯,甚至认为,家长的付出是理所应当,丝毫没有感恩之心。这一现象与学校教育相抵触,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受一点“委屈”,大包大揽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形成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制约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4.沉迷网络,影响心智发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亦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是网络对孩子思想和学习方面造成的“伤害”。年轻家长们要外出务工,照顾儿女的任务就落到祖父母身上,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孩子们的心理上就会出现“情感缺失”,外加祖父母的疏于监管,网络成为了孩子们的精神慰藉,久而久之,孩子在思想上开始懈怠,沉迷网络游戏,这既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又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

二、加强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1.家长转变观念,加强个人自身修养。要想改变家庭和学校缺乏沟通交流、难以配合的现状,家长首先必须转变教育完全依靠学校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可以是理论上的认知,也可以是经验上的交流,其关键在于能够通过学习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个人素质[2]。同时,老师也可以利用QQ、微信等,主动向家长推荐一些基本的教育知识,让他们了解留守孩子的思想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并干预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将其不良行为习惯扼杀在摇篮里。同时,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与老师,共同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如,现在互联网发展较快,有些家长不喜欢看纸质的书籍,但是可以借助网络了解家庭教育现状,参加一些家教论坛,家长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长期坚持,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差距,从而能够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提高个人自身素质。

2.家校合作交流,共育学生健康发展。家校沟通交流中学校要起到主动沟通和“搭桥”的作用,主动和家长进行交流,搭建有利于家校交流的平台,这样可以带动家长主动和学校进行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关注学校的发展情况,从而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如学校通过成立家委会,推选一些优秀的家长代表,定时召开家长会,推荐老师或家长代表作相关的专题讲座。在教学闲暇之时,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向家长介绍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这样家长就会意识到家校交流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配合学校进行家庭辅导和督促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家校共同联手,督促孩子远离网络。说到网络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可以说家长和老师对此都是“心照不宣”,在“痛心疾首”之余却无可奈何。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完全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是不现实的,尤其是留守儿童,和父母亲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主要借助手机语音或者视频来进行。我们能做的就是家长和老师共同联手,想方设法,进行正面引导,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不要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和生活。如老师与家长及时进行双向反馈,通报孩子在家、在校情况。同时要求家长在家的时候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配合老师,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玩手机,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闲暇休息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散步、做家务、交流谈心,冲淡孩子对手机的“念想”;家长不在家的时候,要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及时从言谈中掌握、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通过家校两方合力,帮助孩子逐渐远离手机。

4.重视家访工作,密切家校合作关系。家访能增进和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此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以及在家的表现,更真实、全面地掌握学生情况,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进而统一认识,统一对学生的要求,最终达成家校合作的共识。同时,拉近了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自我改变,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为今后的家校共育打造坚实的堡垒。

总之,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讲,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的现状暂时不会有较大的改变,这就导致留守儿童问题会长期存在。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既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常态化问题,也是一个新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创新,坚持不懈,通过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正面引导,一定会让我们农村的小学德育工作迎来新的“春天”。

參考文献

[1]钱延虎.城乡教育联盟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刍议[J].甘肃教育,2019(21):20.

[2]张志伟.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关爱措施[J].文教资料,2020(01):182.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家校共育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实践中的有效策略探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346)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一例小学生入学适应的案例
为心灵安个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机制研究
家校合育 共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