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童筹划”,让学习在师生协同建构中走向深刻
——以“三角形”部分的教学为例

2021-12-28 10:50管小冬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直角三角形内角筹划

文|管小冬

“童筹划”是指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童筹划”可以是学生在理解、掌握某一单元数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后续的可研究内容,确定研究的先后次序,构建单元整体学习路径;也可以是在某一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在对相应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或小组的思考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构建问题解决的研究路径。

“童筹划”的提出,源于对当下数学教学中“最佳道路”现象的反思。法国教育科学博士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写到:“要学成某样东西,并没有一条‘最佳道路’可走,也并非只有一条道路。”数学教学中,“最佳道路”可以理解为: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指引学生按照教师认为最合理、最优化、最高效的路径去行走。比如,教材的编排就是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顺序、相互间的逻辑关联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等方面出发,确定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道路”。即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怎样学等等。再如,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某一知识、掌握某一方法,教师总习惯于为他们提供一条自己设计的“最佳道路”。

学习“没有一条最佳道路”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应从学生自发的需求与兴趣出发,应倡导个体的自主发现和探索,应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推理、创造等过程,应允许学生发现“步入歧途”后的回头重来。从杜威的“学习就是学会思维”这一观点出发,“没有一条最佳道路”还意味着,学生通过“最佳道路”习得知识、掌握方法并不能代表他们学会了思维。相反,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设计研究方案,经历真实的学习与研究过程,积累数学学习的相关经验,并能将之运用至新情境、新问题中,才代表着学生学会了思维。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个体在生活经历、认知水平、思维品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又决定了学习应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特征的成长历程。

因此,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倡导的“童筹划”,即引导学生像研究者一样规划分析、实践探究、反思改进,经历数学学习与研究的真实过程,让学习在师生协同建构中不断走向深刻。

以下是我在“三角形”部分的教学中基于“童筹划”展开的一些实践与思考,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案例1】“三角形”版块项目化学习“童筹划”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它的边、角、顶点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想一想,关于三角形,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哪些内容?

生:可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生:可以研究一些特殊三角形的特征,比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生: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

(学生发言时,教师简要板书相关内容)

师:看来,三角形中可以继续研究的内容还真不少。这些内容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又该怎样研究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生:我最想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对我们来说,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本领。

生:我想研究直角三角形,因为它是特殊的三角形,我们得清楚它有哪些特殊之处。

……

师:看来,对后续的研究内容,大家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这样,下面我们就请研究内容相同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形成你们的研究计划。

“三角形”板块教学中,教材遵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分类”,再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但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往往却是“面积计算”。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经验中,面积的相关经验更强烈。有学生提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也是因为这部分的经验更鲜活,更易被提取。同时,受限于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目前还未具备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作出研究决策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姆也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上述案例中,“童筹划”的实施,正是让学生由兴趣出发,真正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展开学习,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比如,在随后展开的研究中,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学生便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他们发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对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随后,他们开始思考其他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联系到刚才的发现,有学生想到可以把这些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分别计算出面积后相加;也有学生想到这些三角形也可以看成是对应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这些学生的研究又转向了“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两种思路的学生最后殊途同归,发现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总离不开顶点到对边的这条垂直线段。如此,在这种真实且自然的学习与研究中,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便自然发生了。无疑,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高的认识便逐步触摸到了概念的本质内涵。显然,正是“童筹划”的实施,促发学生形成了自发、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仅“生动而深刻”,且具备着更大的生长可能。

【案例2】“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中的“童筹划”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与交流,大家都选择了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三角形的角。在数学中,我们一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称为它的内角。(课件演示说明)

师:关于三角形的内角,你想具体研究些什么内容?

生:我听爸爸说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可以研究为什么是180°。

师:其他同学听说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吗?(不少学生纷纷表示听说过)

师:那么,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生:就是指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总和。

师: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主题,有兴趣一起去研究吗?(学生均点头表示赞同)

师:我们该怎样去研究呢?研究中又有哪些注意点?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中交流。

(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教师重点参与研究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讨论。随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展开交流)

方法一:我们准备采用测量法进行研究。先任意画一些三角形,然后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再把它们相加,看内角和是不是都是180°。我们觉得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测量的精确性,还要确保计算正确。

方法二:我们讨论后发现,直角三角形可以看成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它的内角和不用测量,一定是180°。所以,我们想继续研究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

方法三:(笑着)我们想用“破坏法”,也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到一起,看看能不能组成一个平角。因为平角就是180°。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目标、步骤、记录等内容。根据研究方案展开探究过程,完成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最终形成“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报告。

成尚荣先生认为“教学即儿童研究”,我们应“从儿童研究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上述案例中,三角形角的具体研究方向经学生提出,受学生认可;研究方法的确定源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交流;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报告的形成都是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思考、交流、辨析等数学活动后的成果。而这种基于“童筹划”展开的自主学习与交流,又让行走在不同研究路径上的学生有了更多相互碰撞、启发与生成的机会。比如,案例最后的交流中,采用方法二进行研究的学生便坦言,在研究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起初陷入了困境,是前面交流中的方法三——“破坏法”给了他们启发,想到了可以把这些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进而研究获得了突破。而采用方法一进行研究的学生发现:即使已经十分注意测量的精确性了,但最终得到的内角和并不都是180°。结合其他组的交流,他们认识到:测量总有误差,结果不一定完全准确。最好将测量与说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样得出的结论会更具说服力。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童筹划”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态,让他们始终“站立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于深度参与中获得了知识的深刻理解、方法的深刻把握及素养的深远发展。期间伴随的是教师身份的真正转变,即在基于“童筹划”展开的学习中,教师首先是一位“陪伴者”,陪伴学生一起经历数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即使“无声”,也在默默地支持与期待;教师又是一位“同行者”,适时地分享让学生于迷茫困惑中窥见光亮,萌发灵感;教师还是一位“引领者”,引领着学生逐次展开真实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于学习中“学会学习”。而“陪伴者”“同行者”“引领者”的身份,又正契合了“与儿童一起研究”的真义:不分主次、没有权威、共生共长。

猜你喜欢
直角三角形内角筹划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三角形分割问题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税收筹划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探讨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直角三角形初步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