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融入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路径探析

2021-12-28 07:59吴亮
高教学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互联网

吴亮

摘  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带给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是观念认识层面和操作策略层面的变革。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改革应是一项以问题为导向,由师生共同构建,包含制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管理评价重建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在技术、教师、学生方面存在问题,教师方面需要增强育人意识、提升数字信息素养、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学资源方面,需要加强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多形态立体化教材、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语料库的建设。教学模式方面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深度融入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改革。学生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自觉性与适应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多维度的个性化学习。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5-0120-04

Abstrac: In the Internet er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changes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at the level of concept understanding and operation strategy.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Modern Chinese curriculum should be a problem-oriented and jointly construct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cluding all-round and diversified systematic projects such as renewal of system concepts,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re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evaluation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echnolog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s need to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ir digital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build a diversified knowledge system. In terms of teaching resources,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open courses,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corpus of Modern Chinese. In terms of teaching mode, it is reflected i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ve reform in all link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Student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adaptability and carry out multi-dimensional personalized lear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Keywords: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rn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技术”铺天盖地。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各高校课程建设积极打破学科壁垒,“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单元”[1]。现代汉语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语言类课程,进行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改革是提高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至关重要的要素,更是科學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以及由之分散出来的12点素养。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根基,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实现的途径。

互联网赋予语言使用高度自由,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受模因论与经济性原则的制约,语言形式趋于同质化与简单化。同时,新媒体的冲击给汉语使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定程度上侵蚀当代青年的语言能力。豆瓣一个名叫“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里面约有14万余名“文字失语者”。同时,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统计,76.5%的受访者感觉语言贫乏。青年母语表达能力渐趋退化,离了“梗”难以交际,这一现象日益严重,更加凸显出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传统语言工具论导致目前该课程对语言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够,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欠缺,汉语教学浅层次化,重汉语的工具性轻汉语的功能性与人文性。错误地将能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等同于具有言语规范能力、言语修饰能力、言语应对能力、言语感知能力与言语享受能力,严重影响高素质专业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给现代汉语课程建设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改革应是一项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由师生共同构建,包含制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管理评价重建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系统性工程。

一、互联网时代现代汉语课程信息技术应用的现存问题

(一)技术因素

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成为互联网时代影响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技术因素。网络信号不稳定,网速较慢,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卡顿现象,画面音质不佳,这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此外,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技术条件呈现不均衡分布,总体而言,在地域上,发达地区优于不发达地区,经济水平上,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更愿意在信息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上投入更多金钱。这些信息技术的差距,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质教学资源获取以及共享实现的可能性,无形中造成教育不公平。

(二)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程改革、深化交叉融通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后疫情时代加速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但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跟不上技术普及应用的速度。教育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多由教师自由报名参加。高校并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去敦促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并将之纳入职前、职后培训。

1. 教师数字信息素养不高

教师数字信息素养整体不高并且参差不齐。汉语是传统文科,师资中女性群体多,面对偏理工科的信息技术,掌握操作难度较大。大部分教师通过课前临时培训仓促上阵,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简单机械的过程,它常常会受限于课程的属性特征、教学内容以及核心素养培育等要素。他们运用技术,以及识别、查找、评估、选择、总结和有效使用特定信息需要的能力较差。目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数字信息素养相对较弱的教师,教学中,面对突发或偶发的一些技术问题经常会束手无策,因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尤其对于部分只会PPT简单制作的教师而言,课前备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和精力去学习信息技术,即使最终掌握,效果却差强人意。与之相反的是另一种情况,一些数字信息素养较强的教师,热衷在课程中植入多样化的信息技术,45分钟中近一半时间用来展示图片、音视频,让人眼花缭乱。甚至部分教师为了留下数据或累积数据而刻意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来应付课堂监控、质量检测。如盲目增加讨论来体现师生互动,这显然违背了利用后台数据等信息技术便于精准教研分析与教学规划的教育初衷。

2. 教师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信息化技术要求

传统教学中,现代汉语课程教师多囿于书斋,重视语言学理论知识,语言教学法理论与知识等的构建,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应当用语理来指导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时代需要兼具数字素养、技术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教师“不仅要传承传统的、经典的文化,还要展示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变化。[2]”除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元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心理学、教育组织管理学等。

(三)学生因素

目前学生网民占26%,学习者的汉语使用及汉语学习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学生对汉语规范、汉语审美等缺乏认知与体验。学生个体存在学习能力的差异。一些学习能力差、意志薄弱的学生面对网络的诱惑,沉溺其中,丧失判断力。不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取得预期的良好学习效果。图像、音视频让学习者“乱花渐欲迷人眼”,学习认知过程中迷失于纷繁复杂的呈现形式,而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常抓不住教学重难点。有的学生因缺乏兴趣而动机不足,边上课边聊天、购物,学习效率低下。同时长期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有损视力,影响身体健康。

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路径

信息技术与现代汉语课程的整合,就是针对学习者的年龄分布、教育层级、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3]。结合优势,充分挖掘已有资源,构建由基础教学、专业拓展、项目参与、传承创新等模块构成的教学体系,利用校外合作机构、实践基地,丰富语言文化观摩与实践等形式,培养创新型、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

(一)教师

教师要紧紧围绕“教什么?选择什么知识如何来教?”客观冷静地分析信息技术,对其潜在优势、功能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迷信不盲从,不能为技术而技术。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战略。一是增强育人意识。“发展到今天,‘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已然成为不争的共识。而服务于‘延伸人体’的所有技术手段无一不是为了个体生命价值最大化、最优化的显现。[4]”通过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深化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构建正确的语言观,自觉承担繁荣社会的责任。二是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打破传统文科埋头书册、单打独斗型的教学模式,推动不同学科、不同方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要紧跟学术前沿,具有扎实全面的语言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资源管理知识、课程设计规划以及教研联动技能、技术融合技能等。三是提升数字信息素养。具体而言即具备信息意识,根据信息需求获得信息来源,通过检索途径摘录、管理信息,判断信息是否与原有知识存在关联,是否能够发挥育人功能。

(二)教学资源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体现在多元性、个性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互联网提供海量优质、立體开放教学资源,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开放、交互、协作、共享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如课程音频、视频、课件、教学大纲、讲义笔记、参考书目等都被纳入到课程资源系统中,而且支持如手机、触屏电视、个人PC等多样化的终端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校际网络联盟,选择不同的资源呈现方式,优势互补。平台也会针对学习者的情况,定制、推送相关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在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以及时获取、自主选择。

具体而言,一是,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大学慕课、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爱课程等平台提供的各类高校建设的现代汉语网络精品课程以及各具特色的学科课程资源网站。二是,多形态立体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传统出版机构,畅想谷等教材、数字化资源平台以及天津、北京、上海、湖北、江苏等区域联盟提供的在线电子教材等,这些多形态立体化教材提供免费或低价使用。三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语料库。哪些语料能运用于教学,在哪个教学环节中运用。如何从海量语料中去粗取精、精益求精筛选出优质教学资源。教学语料库建设要紧扣现代汉语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分核心资源与辅助资源。核心资源要精准、新颖,契合时代,融入育人元素。讲授修辞章节时,可以加进思政元素,从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选取语例。如“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其中的“热干面”即是巧用借代。“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是比喻的运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使用回环,循环往复。辅助资源要丰富多样,去伪存真。网络语料规范度低,但是生动鲜活,为青年所喜爱,如大量的网络新词潮语动态呈现了现代汉语的历时变化,可以进行甄选作为辅助语料。

(三)教学模式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主要包括建设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改革课堂教学与考核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泛在学习、深度学习。搭建科研训练、社会服务平台,构建以培养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多层级课程教学体系。

课前,通过平台、微信群、QQ群等上传资料、发布消息、布置任务、设置记忆类测试题,让学生预习课程,掌握基本知识点。分析学习者学习特征,判断学习者的兴趣、态度、风格等,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搜集图片、音频、视频,选择适合的媒体,建立知识网络系统。以语音章节为例,课前通过速课完成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基础概念的讲授,并布置客观试题,让学生在线自我测试。

课中,用信息技术提供多感官、多元立体化的沉浸式环境,辅助教学。设置案例习题、语言生活、语用勘误、语言学家谈语言、普通话测试、考题试卷等多个版块。如播放视频,生动再现不同发音部位,运用不同的发音方法,进行发音的过程。能够有效纠正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声、韵、调的问题。如舌尖前音“z、c、s”的发音。再如利用VR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更好地理解现行汉字的形体结构,从一幅幅记事图画带来的视觉感观到认知体验,由人体器官、动物形体、工具器物、自然物象到对应的汉字图形,把抽象定型的文字还原为具体形象的图画,生动传神,增强了学生的临场参与感、交互性与体验性。但是,语法部分,如现代汉语的结构层次分析、句法成分分析,需要教师深度引导与讲解,分析与判断的步骤能够体现教师的思维过程,适应于讲解中利用板书进行演示与操作,如果用信息技术取而代之,会影响教学互动,影响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学生不动手去划分分析,觉得一看就会,实践中一划就错,教师也不能获得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

课后,收集、分析后台数据,来科学规划课程。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设计多环节教学活动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要对学习者点击量、登陆时长、回播频率、讨论发言、出错概率等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与统计,这些为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与评估依据。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过分依靠个人经验与直觉判断。根据数据做出科学、客观、合理的分析,使课程建设由教育者的主观认识转换为基于学习者的客观舆情分析。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等评价体系。

(四)学习者

互联网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需要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但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仍然是主导-主体,学习者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觉性与适应性,利用信息技术去调动多重感知器官进行多维度的个性化学习。“只有人加上信息、加上智能装备、加上电脑的‘人机合一’的现代认知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复杂性,才能适应技术所改造的信息时代的到来。[5]”如词汇章节,学生在掌握词汇基础概念与基本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网络新词语,按照分类构成、特征归纳、使用分布、历时演变等深入分析,巩固理解,融会贯通。

三、互联网时代现代汉语课程反思

互联网時代,信息技术带给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是观念认识层面和操作策略层面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带来了观念认知的变革

重新审视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课程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方面,课程改革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要素,指向并服务于人。信息技术是形式,不能将之简单地视为课程的特色与创新,也不能决定课程建设的宗旨。课程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课程是为了培养人和教育人而产生的、而发展的,培养人是课程的本体功能,一旦离开了这个本体功能,课程便不复存在。[6]”

如前所述,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影响,现代汉语使用环境的变化以及改变语言表达群体性匮乏的学习需求,这些决定提升现代汉语运用能力是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现代汉语课程要培育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并形成较为完善的语言组织体系,进而达到熟练使用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现代汉语针对互联网时代,讨论、阅读并获取处理信息,书写、交流并表达传递信息,从而提高社会参与、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全面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另一方面,教学中人机分工,要以“人”为主导。“网络研修等网络学习的实践已反复证明,在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方面信息技术的力量极其有限。[7]”教师始终是课程建设的主导,如果对现代汉语课程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与思考,科学合理地规划与设计,一味地引进、照搬新技术。把主导性让位给信息技术,是本末倒置。如偏离课程目标的信息技术,如在线测试、课后作业等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习者的学习负担。

(二)信息技术带来了操作策略的变革

在操作策略中主要体现为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特色办学。

首先是课程设计。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地位更加重要。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环环相扣,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个不同环节,每个环节中的不同步骤,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和改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多对多传播、虚拟性、交互性、强参与性等信息技术特征,还有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特点、教育需求等都是教师课程设计时需要认真考虑的。如互联网中受时空的限制,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变化,双方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交际辅助方式难以呈现,课程教学中的情感反馈与交流往往被忽视。

其次是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应高度重视师资的信息素养培训,将之作为持续系统化工程,纳入职前、职后培训。高校教务处教师发展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而不能完全依赖一些软件公司或数据平台的信息技术培训。

最后是特色办学。符合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走特色办学之路。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凸显地域特征。如农林院校,围绕乡村振兴,“认识语言与生产要素的关系,有利于在数据时代自觉地、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红利”[8]。充分利用农林类学科资源及学科优势,借助校园文化、实习实践,将农业文明、耕读文化与优势学科、现代人文教育紧密融合,以多种形式融入现代汉语课程。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将信息技术融入高校课程建设不仅是教育思想的革新也是教育行为的变化。然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中,它作为革新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创新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另一方面,如果脱离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盲目运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优质课程评选的必备标志,将走向“技术决定论”的误区,导致教学质量事倍功半。因此,如何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将高校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是今后课程革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国买,于再君.地方高校“互联网+”课程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9(4):54-57.

[2]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信息界,2006(4):47-56.

[4]赵婧.课程形态信息化变革的“人学”致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0):51-55.

[5]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电化教育,2011(7):3.

[6]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9.

[7]安富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限度及路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112-116+125.

[8]李宇明.数据时代与语言产业[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87-98.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互联网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