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2021-12-28 17:48韦伟峰
高教学刊 2021年35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慕课创新创业

韦伟峰

摘  要:围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文章阐述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几方面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实现在教学实践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人格完善有效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抗挫力;慕课;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5-0154-04

Abstract: With the inten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importanc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courses and values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ental health and frustr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cross-disciplines.

Keywords: values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nnovation cultivation; frustration teaching; MOOC; cross-disciplines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时代的需求对于高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一流的人才方阵。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人格完善相互融合、有效结合起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教学改革方向,对如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从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来说,专业教育主要承担“智育”的功能,课程思政主要承担“德育”的功能。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要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具有更宽视野、更大责任担当、更多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合,重点从三方面着手(图1):1. 科学设计教学体系,深挖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将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温度相结合并进行科学合理地拓展,整体规划专业课的思政教学要点。2. 丰富完善内容体系,修订教学大纲,注重思想价值引领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量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智慧启迪几方面同步提升的实现度。3. 保障落实工作体系,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研究制定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评体系和监督机制。以上三方面相互结合,互为支撑,有利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科学研究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相结合

科学研究是高层次一流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承担着引领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责任,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应基于此原则。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主动对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需求有目标地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重点领域创新创业成果的培育与产出,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能学以致用,将科学变成技术,再将所学技术通过创新、创业渠道,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实现对社会的价值。

具体实践中,将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图2)。1. 学校应为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高质量的师生共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2. 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在专业基础上有效地开展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将科研实验、创新训练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将科研选题与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相结合。3. 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4. 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与赛事,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发挥“互联网+”大赛的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5.教育引导学生注重实学实干, 将“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贯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针对当前社会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并由此导致各类悲剧事件的发生,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适当融入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抗挫力,提升学生直面挫折和挑战的勇气与智慧。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际遇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和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图3)。1. 通过常规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辅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等。2. 定期开展挫折教育主题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应对挫折的预案和资源,帮助其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3. 加强行为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以增强应对挫折的定力。4. 着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引导学生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在挫折面前保持应有的冷静,用理性思维提升理性判断力,承认自己的局限和平凡。5. 教育学生用积极的视角看问题,发现挫折和失败的正向意义,可以把挫折当作增加个人抗挫力的机会。6. 要充分尊重学生并给予其情感支持,引导学生在面对低潮、困境时接受情绪并设法让它流动起来,以缓解身心压力,同時设法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7. 发现学生可能有相关心理问题,要适时予以干预辅导,严重时应引导学生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必要时由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辅导和治疗。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新型教育形态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载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更高的要求。利用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资源信息化、对象个性化、模式多样化、机会公平化、体系终身化、功能社会化的优势,将有力推动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推进教育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图4)。1. 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推动完善“互聯网+高等教育”的新教学形态。2. 构建多元协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高教云服务体系,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3. 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和应用,突破了固有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朝着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过程社会化的方向转变。4. 支持在线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平台的建设发展,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学生多形式学习,推动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环境。

五、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

强化学科交叉和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是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凝练交叉研究的重大方向。加强基础学科的培养能力,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调整升级,加快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鼓励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新兴交叉学科,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图5)。

1. 实行目标导向,促进学科交叉的关键在于找到好的研究方向,要从国家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和部署,布局多学科交叉的战略方向,创造有效的交流平台,发挥纽带作用。2. 以实质性交叉为目标,聚焦科学体系中不同知识范畴的共性原理和重大复杂科学问题,推动新兴交叉领域取得原创性的突破,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的发展。3. 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协同攻关。尊重各学科特点,推动深度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研究范式,为国家培养变革性交叉科学人才。4. 以学科重组产生前沿性领域及引领性方向,建立各学科群有机联动、相互促进的循环关系,掌握各领域的创新主动权。5. 探索基于兴趣、应用、数据及算法的混合驱动创新模式,以新的组织结构有效贯通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推动创新过程全方位融入国家发展需求。

六、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创新体系应以健康的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的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着眼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应立足于培养一流高端人才方阵,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保障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决胜未来。

总结起来,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做到“三个树立”:

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生,要将兼具家国情怀、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和全球视野作为人才培养导向目标,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建立健全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2.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把国际前沿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有效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重视落实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加大双创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教师梯队,推动优质资源向本科教育倾斜,努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

3. 树立坚定的大局观。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立足于探索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交叉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开设跨学科交叉课程,促进人才培养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涛.高校怎样全面推进课程思政[N].解放日报,2019-10-29.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3]潘娟娟.从挫折教育视角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华章,2011(3):90+109.

[4]张大良.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大学教学,2016(7):6-11.

[5]吕黎江,陈平.高校跨学科团队合作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8):53-55.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慕课创新创业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