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点亮数学课堂

2021-12-28 23:18迟金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3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能力培养

迟金爽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与实践、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以此为学生提供便于观察和理解的机会。数学来自生活,在数学教学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能力培养;创设情境

一、概念界定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更生动形象的、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教育方法。情境教学法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感情。例如,模范、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课堂游戏、角色扮演等,都是将教育内容放在具体形象的意境中,其中也潜在地存在着变化的暗示作用。目前,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六种。

二、运用情境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陈旧

由于教师队伍更新换代较慢,部分老教师对于新的教学观念接受程度较低,对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不够熟悉、熟练,往往在备课过程中创设脱离知识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二)教学实物选择不当

数学的学习是抽象的,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空间图形、公式、概念上的理解就更加有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实物教学以辅助学生掌握新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非常重要。但有些教师在选择实物辅助教学时过于花哨,学生们在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刺激。可想而知,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集中于此,忽视了本节课该掌握的重难点。

(三)多媒体运用不当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尤其对于教学,丰富的素材、有趣的动画为数学课堂增添了很多乐趣,但有些教师对于素材的选择过于“贪心”,从一节课的开始到这节课的结束,完全依赖多媒体,黑板上除了有本节课的标题,几乎再无其它重点知识。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记忆微弱,基本没有掌握本节课所学新知。

(四)脱离生活选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但有些教师为了更好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创设了学生并不熟知且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情境,学生们融入不进,相反,还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有些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们在此情境的引导下兴趣极高,课堂表现得非常活跃,但课后,学生们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却难以掌握。可见,这样的数学情境忽视了数学知识,严重地偏离数学课堂的本质。虽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但却掩盖了数学味。

在课堂上,应试图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他们所知道的现实世界中体验数学并理解数学。但在教学时,往往急于传授知识,所创设情境没有达到使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作用。那么,该如何更好地创设有效情境呢?

三、创设有效课堂情境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

“终身学习”是作为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无论身处什么阶段,对于教师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理论学习、听课学习等的过程中不断接纳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的风格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融合,慢慢掌握情境教学的精髓。

(二)正确选择教具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数感。”这是《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由此,在课堂上,我们应选择恰当、合理的教具以辅助教学。如,笔者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一课时,由于学生常常有“边越长,角越大”的错误想法,经过几轮试教后,笔者制作这样一个教具:利用圆规和天线,制作一个“可伸缩”的活动角,课上给学生演示角的变化情况以此比较角的大小;课后,将教具放在学生手中,亲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下来,学生们印象深刻,掌握扎实。

(三)创设激趣情境

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动手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新课学习前创设一个极其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在新课前播放简短的视频、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等。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讲故事的情境: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什么故事吗?学生们从这个故事情境中听出了规律,因此都情绪高涨地讲起故事来。在这样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浓厚的氛围中展开了本节课的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課时,笔者利用轴对称原理搜集了很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图片,做成小视频在课前播放给学生欣赏,欣赏后问学生:“从这些美丽的图形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这些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追问:“那你知道这样的现象在数学中叫什么吗?学生对此展开激烈的讨论,畅谈想法,适时进行新课的学习。”

通过这样,将学生们喜欢的身边的事物和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结合起来,创造教育环境,把解决某个问题的愿望转化为新课的认知兴趣,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是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这样一来,看似“乏味”的数学知识,就变得易学易懂了。

(四)创设合作情境

数学起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必须解决的新知识和新问题,数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需要学生在自己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理解和支配,而不是仅仅在教授的解释中获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活动是让学生在听、看、说、想、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像这样,让学生参与问题情境,有利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转变。比如,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讲授《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组织学生合作,四人一组进行交流和操作,让学生一起搭建积木(立体图形模型),感受操作过程中物体摆放的不同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分类,将其分为四类,引导学生事先理解这些形式,然后抽象出直观的立方体、立方体、圆柱和球的三维图像;然后让学生触摸,再次感受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立体图形的特征。学生们经历了观察、分类和图像形成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式物体的理解。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1元=10角”,在课中,笔者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模拟超市购物。如,买1元的笔记本、5角的橡皮擦等,通过数出10角的活动,抽象出“1元=10角”。同时,让学生在“付钱”“找钱”的活动中,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熟知,因此,在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去超市购物、菜市场买菜等活动,切实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践价值。

(五)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爱听故事,因此,将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创设故事情境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注意力也容易被集中起来。如,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一课时,是通过讲故事来导入的:高斯是德国数学家,他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在他10岁那年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题:1+2+3+4+5+……+99+100=?当别的同学都在动笔计算的时候,10岁的小高斯却已经得出准确答案“5050”,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惊讶。你们想知道高斯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原来,他采用了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后来,高斯成了一个大数学家呢!你们想知道高斯用了什么简便方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构建了故事与所学知识之间的桥梁,增进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从而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花费的时间大不一样,要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来提高计算速度。

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结合信息技术,笔者从网上找了一些关于“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视频简介资料,在课前播放。学生们在视频中寻找答案,结合学习单,小组学习后新知不攻自破,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自主解决问题,扎实又轻松。

(六)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便是创造一定的问题假设,从假设中激励学生作为主体发挥求知欲望,这一方法便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如,在教学《表内乘法》(2的乘法)一课时,结合生活中吃饭用的碗筷的情节,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和他的3个好朋友一起吃午餐,需要几个碗呢?又需要几双筷子?一共是几根筷子?由此引入乘法2×4=8(根)。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并为之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又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课时,笔者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揭题模式,明确课题后,组织学生就课题讨论:根据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们有了简单的预习之后纷纷开始提问:图形怎么运动?是沿着直线运动吗?可以像小汽车一样转弯吗?可以像风扇一样旋转吗?学生们提出的所有问题,笔者都给予肯定,然后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学生们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质疑答案、肯定答案的过程,求知欲望浓厚,学习氛围高涨,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对本节课的新知掌握得非常扎实。

四、小结

通过实践发现,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价值。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将来学习数学并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育情境,使数学课堂的教学更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使学生置身于其中,加强感知,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刺激思考,激发思维,轻松接受新知识。把握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开展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情境教学,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熊允.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1(17).

[2]李吉林.情境教学典型案例设计与评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華应龙.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16位著名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华应龙.个性化备课经验(数学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创设情境能力培养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