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躬自塑:从“学为君子”到核心素养

2021-12-28 23:20沈佳翼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沈佳翼

摘 要:每个时代有其自身特点,但对人才的要求不变。当前,学生所需培养的核心素养与千年前孔子所推崇的“学为君子”不谋而合。一线从教者应围绕核心素养重新思考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的关系,深入学习教育的精髓,积极引导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升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论语译注》;学为君子;核心素养

春秋末年,战乱频繁,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以“学为君子”为教育目标,以期恢复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经笔者统计,在《论语》中,“学”字直接出现过66次,词性不固定,与今日大众所理解的“学”并不完全相同,有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多方阐释以及对学子的规劝。“君子”一词出现了百余次,其中与教育培养目标相关的、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句。每个时代有其自身特点,但对人才的要求却是不变的,那些经得住历史锤炼的、经久不衰的、最具价值的核心素养是不变的。现今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与千年前的“学为君子”不谋而合。

在许多人眼中,孔子便如教科书上那一张年老的画像——俯身、颔首,谦逊慈祥。《论语》则是儒家经典,举子必读,策士必考,为之注疏者、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不下三千余种,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便是其中的翘楚。杨先生主要是对误文、异文、存疑等方面进行了校勘,对难定是非的现象予以保留,如此既可保留多版本原貌,又可为后来者提供自行研究的空间。

如今,我们诵读经史子集时,除了在字里行间追慕先哲的思想和情操,更重要的是站在当下视域将其付诸实践,为当今学子的行为做向导。“学”是为了使人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从而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境界。

一、学以求为,君子好思

在《学而篇》第一章中,孔子便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少人将此句中的“习”理解成“温习”。追根溯源,“习”字本义为“小鸟反复试飞”,引申为“演练”,后又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于是就衍生出“熟练”之义。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将“习”解释为“实习”“演习”。

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意图,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息息相关,礼、乐、射、御、书、数等非演习不可,所以“习”理解成“演习”较“温习”更为妥当。孔子在此处要表达一种行为的变化和境界的提升,恰恰是在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

从“学”到“习”的过程,是学以致用的过程,更是蕴含着一种从理论到实践、从思想到行为的归附,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核。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孔子教学生背诵诗经,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政治之中。儒家不主张死背硬记,不是要读书人盲目背诵经书,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为典型的孔子所倡导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而时刻懂得自省改过,也是求学者终极目标。“思”指沉思、考虑、反复琢磨等。如果说,“学”主要是对传统继承的话,那么“思”则重在创新、批判、发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光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犹如“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陈寅恪曾说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这是对孔子“学”与“思”精神的充分肯定。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二、学以求仁,君子好问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

孔子給自己下过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学”“仁”与“树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也就是说,我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得到这个就已经足够了,这与孔子“仁”的思想核心也是密切相关的。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 “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天下归仁”这一思想的“志士”。

“仁”是一种人生修为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要求学者须以诚信待人,恭谨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良好的心态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博学好问在“学”中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以学为乐,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则是主动追求。作为学者,不能囿于一技之长,只求得一两门手艺,而应博闻强识,在万象纷呈的世界里,以不变应万变。

“好问”也是孔子论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韩愈在《师说》中曾言:“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制、向苌弘请教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向老聃询问礼制,孔子的一生都在广博地学习,正是在不断地求教与求知中最终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圣人”。

做学问不仅要向学识渊博、专业技能高超的君子、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要求教予知识技能不如自己的人,即“不耻下问”。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也就是说,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三、学以求真,君子有恒

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一时勤奋,一时懒散,没有恒心,是做不成学问的。

子路问政时,孔子答道:“先之,劳之。”“无倦。”也就是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补拙,恒成万事。同理,学习亦是如此。孔子反复强调学习贵在“不厌”与“不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学有恒,则学成半矣。

孔子认为一个读书人既然专心追求真理,却又以自己穿不好、吃不好为耻辱,那便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了。孔子又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仍然达不到目的。

四、结语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制首席专家林崇德先生曾言:“虽然‘核心素养’的提法相对较新,但其蕴含的思想却由来已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独具特色的传统教育体系中,都蕴涵着诸多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思考。”

学以求为、学以求仁、学以求真,是让我们明晰学习的目的和态度;思学省过、博学好问、学贵有恒,则是君子治学的重要方法。

“学至君子”应是一件乐事。孔子强调“学无止境”,从少年时就立志于学习直到终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质朴恳切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他致力于终生学习的可贵精神。

除此之外,孔子认为文化知识对“学为君子”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了系统文化知识,培养“君子”就是一句空话。孔子对教材建设一向十分重视,他“删《诗》《书》、定 《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一方面使学生有书可读;另一方面,改变当时各国书籍混乱不堪、不利于“君子”培养的现象,在整合知识、规范教材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作为一线教育者,我們应从中受到启发,围绕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重新审定各科课程标准,重新思考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的关系,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与难点以及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实用性、生活性、时代性。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风起云涌。当下,我们要贡献中国智慧,拿出中国方案,也应当了解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因此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远古,去寻找民族遥远的文化记忆,从中思考文化发展的轨迹,思考在当代如何以“学至君子”为目标留下点滴痕迹,展现自己的价值。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青灯黄卷,如对故人;悲喜与共,款喜相通;思接千载,神游万里。跨越千年,孔子“学为君子”的思想内涵、核心要义都有利于我们深入学习教育的精髓,也对我们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钱穆.论语新解[M]. 成都:巴蜀书社,1985.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王桂坪,杨伯峻.论语译注研究[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张传燧,康再兴.孔子“君子”“成人”核心素养观的现代转化及其实践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6]王雨濛.对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补正建议[J].山西师大学报,第38卷,2011.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