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应急响应措施调研
——基于51家高校图书馆网站数据的调查分析

2021-12-30 17:51王宝英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0期
关键词:馆藏图书图书馆

孙 琳,王宝英

(1.烟台国际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工会图书室;2.鲁东大学 图书馆,山东 烟台 264000)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国上下各行各业的步伐,无数白衣“逆行者”奔赴一线向疫情宣战,而更多普通大众则响应国家号召静待家中,以阻击疫情的蔓延。教育部迅速推出延迟开学、网络教学的部署。于是,所有高校图书馆都立即采取了闭馆或延迟开馆的对策。然而,作为高校辅助机构的图书馆肩负着科研支撑、信息服务的重要职责,闭馆只是一时的应急之策,更多积极响应措施的出台方能有效推进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为此,笔者选取51家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就其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所实施的有效对策和服务方式加以调研,以期为今后图书馆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及其良性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1 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

以112所原“211工程”院校图书馆(除去3所部队院校)为调查源,利用百度搜索进入各高校图书馆网站,通过浏览新闻报道、通知公告、资源动态等栏目,掌握疫情发生后各图书馆所采取的应对之策。调查时段为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为期一个月。1月23日多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2月23日多地高校则开启了网络授课模式。此时间段应为各高校图书馆应对疫情反应的集中期,其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结果显示,有13家图书馆网站未曾打开或没有任何相关信息,有17家仅有闭馆或延迟开馆信息,另有31家其应对之策过于简单或缺少特色,也限于篇幅原因,故笔者最终选取51家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作为其研究对象。原“211工程”院校是当时国家高等教育中重点扶植的高校,所属图书馆也是图书馆中的佼佼者,针对疫情具有响应快速、措施得当等优势,因此,本调查结果基本可以反映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时高校图书馆的应对之策状况。

2 高校图书馆应对状况

安全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图书馆属于人流密集地,为保障读者和馆员健康,疫情发生后,各图书馆迅速关闭物理场馆,启动网上资源和线上信息服务模式,图书馆主页、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各种线上服务尽显其能,更多图书馆则制定了周密的服务规程和实施方案,从纸质图书服务、疫情服务专题或专页创建、校外访问方式及路径扩展、数字资源推荐、特色服务彰显等多方面推出了卓有成效的对策,确保闭馆不闭网,服务不停歇。

2.1 纸质馆藏图书服务策略

在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物理场馆的关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馆藏纸质文献的外借服务,对此,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等12家图书馆在关闭物理场馆之后,及时寻求了其他路径以满足急需馆藏纸质文献的读者外借需求。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专门开辟了“送书上楼”网络平台以及馆藏纸质期刊论文的扫描传递服务;电子科技大学则将送书上门地点扩展至两校区的宿舍、办公楼、实验室、食堂等任何区域,上述两馆均采用塑料袋封装、消毒处理、安全交接图书等策略,确保馆员和读者身体健康;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则推出馆藏图书的数字化副本借阅服务,解决闭馆带来纸质图书无法借阅问题的同时又为馆藏图书未来的数字化处理及外借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南京农业大学在新学期伊始又启动“闭馆不停借”扫码提交借书申请方式,新技术的大胆尝试引领了图书馆服务提升的新思路。上述12家图书馆的种种举措充分彰显了图书馆始终如一的“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

2.2 推出疫情防控服务网络专题或专页

疫情阻断了人们实实在在的相见,但网络上的相见却成了必然和主流渠道,因此,网络平台上的集中顺畅服务和明显醒目标识就至关重要。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1家图书馆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推出疫情防控服务网络专题或专页,用于集中发布与疫情相关的资源和信息,方便读者使用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宣传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其中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服务专题最佳。清华大学不仅将防疫专题放置在主页醒目的位置上,且下级栏目的设置清晰明了,内容丰富完整;山东大学不仅在主页使用悬浮动态标识做宣传,且所设置的8个下级栏目更为充分地展示了此阶段读者最为关注的资源与服务等诸多问题,切实方便了读者“一站式”阅读和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航云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的“知识战‘疫’:图书馆服务、资源持续推送”、北京林业大学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抗击疫情专栏”、南京师范大学的“疫情防控我馆在行动”、中国海洋大学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指南”、复旦大学的“疫期研学”、北京科技大学的“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疫情防控服务专栏”等疫情期间服务网络专页也非常具有特色。

2.3 馆藏电子资源推介及使用方法介绍

疫情突发时正值寒假,更多读者在校外,加之物理场馆的关闭,电子资源便成为读者从事科研、学习的首选。此时图书馆若能及时推出馆藏数字资源介绍、使用技巧等相关内容,定能激发起更多读者的强烈阅读意愿和密切关注,尤其是那些使用数字资源不多、对其了解甚少的本科生读者,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18家图书馆则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紧锣密鼓地推出了本馆已购数字资源及其相关服务内容,有效帮助读者正确快速使用电子资源的同时,切实宣传推广了图书馆及其馆藏电子资源,收到了双赢的效果。其中,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分门别类的推荐方式值得肯定和学习;武汉大学以新冠病毒相关学术信息查找为例进行文献搜集技巧与方法的介绍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南京农业大学推出的“学校常用数据库介绍和纸本图书电子平台使用指南”虽中规中矩但也不乏其推荐优势。

2.4 校外访问方式及路径扩展情况

疫情发生后,多数读者身居校外,要想获取馆藏电子资源或图书馆其他服务校外访问便是首选,因此,各高校图书馆紧急推出校外访问方式集结内容并教授其使用技巧,以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校外访问平台和技术,尤其对于那些未曾使用过校外访问的读者而言就犹如雪中送炭。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校外访问电子资源机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1],以校园VPN或馆内VPN方式最为通用和常见,手机移动阅读方式和近年来一些数据库商推出的假期漫游账号等也可实现校外读者访问图书馆已购数据库资源。但面对2020年寒假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物理场馆被迫关闭,大量读者身居家中,新学期网络教学模式开启又使得电子教参类资源需求徒增,原有校外访问方式无不显得捉襟见肘,很难支撑大量读者的井喷式涌入,于是迅速扩展、寻找新的校外访问路径便成了当务之急[2]。通过对51家图书馆的网络调研发现,疫情期间新增方式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①积极联系CARSI联盟,启动基于Shibboleth技术的校外访问,或紧急增加基于Shibboleth访问的相关数据库种类。基于Shibboleth方式的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无须下载客户端,不受IP地址限制,在指定页面使用学校统一身份认证账号登录即可[3],方便快捷,成为疫情期间最受关注的新增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37家采取了此种方式。②联系部分数据库商增加本馆漫游账号总数或开通限时免费账号等,如对外经贸大学为近300人开通了 Wind金融终端短期账户[4]。③联系部分数据库疫期临时解除IP限制。如中国农业大学紧急为百余位读者申请解除SciFinder数据库的IP限制,增加了校外访问路径。④升级原有的校外访问VPN,扩展并发数或启用新VPN系统。如南京农业大学增加VPN并发数至1 000个[5],南京师范大学提前上线新版SSL VPN系统。⑤扩展校外访问读者群,如华中科技大学原VPN仅供教师和研究生读者使用,疫情发生后紧急扩展至本科生群体。电子科技大学也紧急扩展校外VPN服务用户范围,实现在职教职工、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全覆盖。四川大学紧急激活所有教工一卡通图书馆使用权限,以使其可以校外访问电子资源。⑥免费文献传递成为缓解校外访问的又一途径。如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均升级了文献传递服务,开辟了绿色通道,为师生免费传递从国内外任何机构获得的全文文献[6],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则从2020年2月20日0时起至疫情结束,对全国高校师生全面免除文献传递费用[7]。⑦某些机构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学术资源免费访问路径。如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企业,面向全省高校师生免费开放学术论文查阅及查重检测等权限,成为高校师生免费获取资源的又一通道[8]。凡此种种都成为疫情期间高校师生居家研学、访问学术资源的好帮手。

2.5 疫情期间各种免费资源的整理推介情况

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都在依照自己行业的特点及优势为武汉加油助威,为缓解疫情贡献力量,与图书馆界密切合作的各大数据库商、出版界、互联网机构等也不例外,限时开放或全部开放各种网络学术资源信息络绎不绝,作为其桥梁作用的图书馆及时将这些利好消息整理归纳、公布于众,不仅便于读者及早发现和利用这些免费资源,还可以有效缓解图书馆校外访问系统人数徒增所带来的拥堵局面。调查中发现,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广西大学、青海大学、上海大学等27家图书馆对此响应及时。尤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最值得推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针对疫情迅速成立了“数字资源阅读推广工作组”,重新梳理本馆已购数字资源中的疫情期间免费开放部分,并依类推出,介绍其使用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还精选推出与防疫和心理健康相关的馆藏图书或视频讲座,供大家舒缓心情和阅读欣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举措显然要远优于那些不加整理、仅逐条罗列疫情期免费资源的简单做法。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依类整理、依板块推荐也值得学习;另外,至少有16家图书馆推出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专题免费资源,以天津医科大学的相关资源种类最多,体现了图书馆针对疫情的专业化服务特色。

2.6 特色服务状况

疫情阻断了人们的步伐,扰乱了人们的心绪,焦虑、担忧、愤怒、无聊等负面情绪充斥在许多人的心中,需要及时疏导和积极干预。拥有丰富馆藏,具有社会公益属性的图书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一些图书馆便通过创新性的特色活动来吸引读者关注,使其通过读书、写作、看视频、听书等诸多过程,了解疫情、丰富自我、平复心情、缓解情绪。调查中发现,清华大学、暨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青海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等16家图书馆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服务,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2.6.1 面对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网络教学模式,搭建线上教学支持平台成为疫情期间图书馆的最大特色服务。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全校干部会上的讲话所言“全校性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是清华历史上的第一次,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变革”[9],对于全国所有高校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方式的突然变革,虽让人们猝不及防,但又必须迎难而上,拥有丰富教学资源和网络服务优势的图书馆界自然也不能懈怠,于是许多高校图书馆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就着手进行教学教参类资源的搜集整理,积极搭建教学服务类平台,以助力网络教学工作。如暨南大学图书馆专门搭建了“图书馆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并放置在主页明显位置。将690门国家级开放课程依照16个学科类目集中展示,24家出版社电子教材疫情期间免费畅享,全力支持学校教学工作,保障师生在家上课、教学不停歇;清华大学图书馆密切配合教务处、研究生院开展电子教参服务工作,在抗“疫”专栏里专门设置“电子教参”一栏,整理电子图书资源及远程阅读使用指南,随时更新电子图书和电子教参免费资源列表,全力以赴为全校“停课不停学”提供资源保障;四川大学图书馆则在“战‘疫’服务”专栏中设置“教材线上服务”一栏,依照学院排列电子教材供读者线上阅读或下载使用,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居家上课无教材可用的尴尬局面。西安交通大学依照中文外文分类推送的 “教材教参齐推送,助力教学不掉链”专栏也很有特色。

2.6.2 通过书目推荐,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者利用居家时间积极阅读图书。①从推荐的图书类别来看,以与此次疫情相关的图书较多,但也不乏经典图书,如厦门大学图书馆联合研究生院、学生处共同邀请本校教师针对疫情所进行的专门性书目推荐“战‘疫’书单”,不乏经典著作;北京邮电大学的系列主题图书更是以经典著作为主;中南大学的推荐书目则是由省内有关机构紧急召集各学科专家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专门编撰的科普类读物。②从载体形式来看以电子书推荐为主,更多则是可以利用手机App扫码读书或是通过图书馆公众号阅读,更加符合本次疫情期居家读书的实际,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扫码阅读:人性的光芒从不曾暗淡”;广西大学和南开大学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战‘疫’书柜”;天津医科大学的“青春博‘疫’”专题电子书推荐。③从主办单位来看,既有图书馆自办活动也有与数据库商合作开展的活动,如山东大学与京东合作推出的“春之悦·山东大学荐书书单”活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超星集团推出的“打卡战疫,以‘读’攻毒”阅读打卡活动。

2.6.3 征文比赛类活动。通过读者撰写疫情亲历或者阅读图书体会、感悟等,增强抗“疫”力量,聚集正能量。如郑州大学的“书愈我心 影伴我行”征文比赛;武汉大学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战‘疫’”故事征集活动;四川大学的“战‘疫',我们在行动”围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内容的创作活动;兰州大学的“‘悦’读抗‘疫’”书评征集活动;上海大学的“月读战‘疫’”阅读活动;青海大学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你我读书战‘疫'情”书评征集活动。

2.6.4 实体文献捐赠活动。如武汉大学的“有书不惧隔离,方舱阅读抗疫”刊物捐赠活动。作为本次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临时搭建的方舱医院条件又相对比较简陋,收治在此的病人情绪烦躁在所难免,身居疫区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清醒地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紧急整理捐赠馆藏休闲类期刊270余种近万册。通过捐赠实体文献,送去温暖,供方舱医院的病人阅读、了解相关知识、缓解情绪,以助抗疫,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职业本能。

3 思考及建议

本次疫情可以说是对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的一次大考,哪家图书馆储备有丰富的馆藏电子资源、拥有顺畅的网络服务通道、具备主动服务的意识,哪家图书馆就占据了服务先机,赢得了读者的赞誉。换句话说,经历了此次疫情的考验,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将会被提升到新高度,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次契机。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化迫在眉睫

针对物理场馆的关闭,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4家图书馆迅速推出馆藏电子副本的借阅服务为馆藏图书的数字化、电子化工作再次敲响了警钟。据万亚娟[10]文章显示,2015年之前已有许多图书馆开展了馆藏图书的数字化工作,但多数仅停留在对馆藏资源的保护认知层面上,电子副本的借阅服务未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疫情期上述4家图书馆紧急启动电子副本的借阅服务无疑让图书馆界重新审视馆藏电子化工作。今后一方面应加大投资尽快将馆藏图书数字化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克服“重保存轻利用”的保守思想,在制定严格的版权保护政策情况下着力推行外借服务,充分发挥馆藏图书电子副本的作用,以应对读者的紧急借阅之需,有效缓解纸质图书复本量有限的问题,从而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中国矿业大学只需读者登录“馆藏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平台”点击访问便可在线预览电子副本,若需要阅读整本图书点击“借阅”,系统便会自动推送整本图书至读者邮箱;中国科技大学在疫情期将数字副本借阅册数提高至每天10册每月30册的标准[11]。南京农业大学读者通过“纸本图书数字化服务平台”每天5册每月不超过15册的借阅标准。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使读者便捷高效地使用馆藏图书,在疫情期更是充分发挥其优势,值得其他图书馆思考和学习。

3.2 在线服务需要更上一层楼

疫情期间图书馆被迫停止线下服务,但许多图书馆都对本馆的各种线上服务进行了强烈推荐和大力宣传,多举措升级线上服务,呼吁和倡导读者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申请和接收服务,使得线上服务优势得到了充分张扬和发挥,成为疫情期的服务主导,彰显了数字化服务的优势。例如,山东大学对疫情期间的查新查收查引、学科服务、文献传递等工作实施线上服务不间断,QQ群在线咨询辅助,开通信息素养线上课堂等策略;中国海洋大学“书易得”线上采购不间断,确保疫期采购工作不停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构建图书馆主页、微信、书蜗App等“智能咨询系统”以及两个QQ群人工协助等多渠道的咨询响应机制,切实满足疫期各种线上服务工作的快速推进。但调查中发现,各种引证、检索报告等线上服务项目往往需要出示图书馆公章这一重要凭证,缺少自动生成公章的服务弊端无疑给图书馆线上服务带来了些许缺憾,目前只有西安工业大学启用了“查收查引专用电子签章”举措[12]。今后应借鉴商业服务中的电子发票技术改善图书馆类似服务项目,使得线上服务真正实现申请、提交、检索、反馈等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3.3 校外访问方式需要更加多元化

调查中发现,校外访问已经不再是过去以VPN方式为主导的局面,移动阅读、手机App、校园网代理、短期漫游账号、CARSI联盟、机构邮箱身份认证等,很多图书馆都采取多措并举、多元渠道,疫情期间临时启用和新增方式更多,经过此次疫情期大量居住在校外读者的亲身体验和应用,这些校外访问方式各自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将会得到最充分的暴露和验证,从而为今后图书馆校外访问方式的选择和采购提供相对可靠的数据支撑。因此,各大图书馆应该趁此机会向各级主管部门申请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校外访问方式的更新和升级换代,为读者今后增加更加多元化的校外访问途径,使网络服务通道更加顺畅和便捷。

4 结束语

经历了此次疫情我们不难发现,电子化资源、网络化服务是与图书馆有关的最热门话题,无论是馆藏图书电子化副本的外借服务,还是免费学术资源搜集整理、馆藏电子资源推介、校外访问方式集结及扩展,又或是特色服务的电子化倾向等,无不与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密切相关。因此,此次疫情之后,图书馆数字化进程将会有新的飞跃,图书馆人必须紧紧抓住此次契机,寻求更快更好的发展,竭力为师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和专业的服务,打造不受时空限制的随身图书馆,为师生的学习和科研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馆藏图书图书馆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