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养成策略

2021-12-30 01:26邵俊美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跨学科高校教师核心

王 岚,邵俊美,张 静

(1.河北科技大学 期刊社,石家庄 050018;2.河北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石家庄 050018;3.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伴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类社会的产业模式和职业需求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许多工作,如常规认知工作和手工劳动工作正在被机器、人工智能所代替。未来对于劳动力的能力需求更多的是强调计算机(人工智能)所不能代替的能力。蔡元培认为: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未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最直接的是给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实现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如何培养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也称“关键素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对人自我发展、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需求而提出的概念。目前,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认识尚未达成统一。其中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有三类:一是经合组织(OECD)核心素养框架。采用“实用性概念取向”(过程取向)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即在一定情境中运用、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能力和态度)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主要包括交互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自主行动的能力[1],其目标指向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完善。二是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从具体功能角度(结果取向)出发,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完成自我发展、与社会有效互动、走向成功的所需素养,进而提出了“八大核心素养”,并从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进行了具体阐述,[2]其目标是指向终身学习。三是美国核心素养框架。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认为核心素养是“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代生活情境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生活与生涯技能。[1]

综合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学者们都在试图回答“每个个体最需要什么素养”这一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本身源于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不是适应当前社会的素养,而是生存与发展于未来全球化、知识经济与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应具备的素养,其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自我实现。核心素养不仅反映了个人需求(个人生活、职业世界),而且反映了社会需求(社会生活)。不管对“核心素养”从何种取向进行界定,学者们比较公认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要素的综合体,具体包括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列维和莫奈指出,“目前我国日渐增长的劳动者需求越来越多地指向强调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的工作,这是计算机所不能完成的”[3]。“专家思维”(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复杂交往”(协作、交往)可能是对“核心素养”最浓缩的概括。所谓“专家思维”是“一切常规性的解决方法在一定情况下失败时以新思维解决困难的能力。”[3]这是一种认知性能力或素养。所谓“复杂交往”即“在复杂、不可料的社会情境中提供解释和示例以帮助他人掌握复杂概念、促进复杂对话持续发展”[4]。这显然是一种非认知性能力或素养。

二、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潘懋元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谈到:“深化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依靠教师。”[5]没有教师教育和教师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都是空谈。2002年,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21)制定了《21世纪素养框架》,该框架包括核心素养、课程以及支持系统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实现每一项核心素养都要基于四个支持系统:标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习环境。[6]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为学生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更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和转型的导向。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其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其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直接决定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

图1 美国P21的21世纪素养框架

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有其特定的职业属性。这一职业属性被大学的职能、目的、高校教师的责任所规定。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够适应教师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须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论述,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应包括:专业素养(即专家思维)、教学学术素养、协作素养、道德素养。

(一)专业素养

高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未来的专业素养以引领学生的发展。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包括跨学科素养、创新素养和信息素养。

1.跨学科素养

从核心素养的内涵看,欧盟界定的核心素养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科素养,包括母语交际、外语交际、数学素养和基础科技素养;二是跨学科素养,包括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首创精神和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7]OECD认为,交互使用工具、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自主行动的能力均属于跨学科素养。[1]在美国的“21世纪学习框架”核心素养中,全球意识、创业素养、公民素养等均是跨学科素养。因此,高校教师也应具有跨学科素养,即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素养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跨学科性,还体现在知识在不同情境的可迁移性,如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可连接性”。跨学科素养使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能够做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即前文列维和莫奈所谓的“专家思维”。

2.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是教师面向未来,走向卓越的内生动力。高校教师作为传播专业知识的学术职业,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美国“21世纪教师九大素养”以及欧盟“教师八大核心素养”中都明确指出创新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创新素养主要指教师创造、建构或发现新理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手段的能力。

3.信息素养

未来社会常规性的认知技能将越来越被信息技术所取代,因此高校教师需要掌握并运用更高层次的非常规信息技术交互技能和分析技能,制订出全面的问题解决方案,满足更高层次的科研和教育教学需要。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工作中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基本的信息素养、学科教学信息素养及科研信息素养。

(二)教学学术素养

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形态,教育资源的选择和获得也变得多样,这使高校教师的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教学是教师的本体责任,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根本特征。无论社会经济与科技如何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始终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与根本旨归。因此,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必然是指向教学的。教学是知识再生产、再传播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知和经验进行反思,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将知识经验上升为实践理论,从而由一名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实现教学学术素养的提升,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自我导向学习的必由之路。

(三)协作素养

信息时代,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嵌于社会环境中,且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而非抽象独立的个体存在。未来社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趋于精细,人和人之间需要高度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工作。高校教师是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嵌于他人、学校、社会等环境中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协作素养,能与学生、同事、领导等有效沟通与协作,以保障相关主体间相互认知、理解,从而促使教师与各主体协作互利和共同持续发展。

(四)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不仅是高级能力,而且是人性能力,即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有素养的人不仅是有创造性的人,而且是为其行为负责的人。理想、信念等价值观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核心,它不仅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原动力,而且是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职责第一位是“传道”,必须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因此,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更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

三、高校教师核心素养养成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变化,高校教师需要寻找专业发展的新突破口,并不断超越自我,以适应未来社会及教育发展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树立持续专业发展理念,实现高校教师的持续发展

持续专业发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简称CPD)概念由美国学者理查德·加德纳提出,是指“系统地维持与扩大专业工作者知识技能的计划性学习过程,以满足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竞争力”[8]。之后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教师教育领域。高校教师需要通过持续专业发展,“以满足其在未来发展中的持续性”[9]。也就是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核心素养的养成为目标的持续的过程。核心素养是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差异性教育生命循环体。[10]

高校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是指系统地维持与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计划性学习过程,以满足其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后天习得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一个持续学习的结果。与以往强调由外而内的专业发展观相比,持续专业发展更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注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多种发展需求的整合。

(二)实施自我导向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由于高校教师很难一劳永逸地通过教师教育和培训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素养导向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作为成人学习者,高校教师更愿意“自我导向”学习,即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执行学习计划,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自我导向学习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以教师个人为主导,自主规划学习过程,把被动的培训转化为主观的自觉,有很强的灵活性,且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师通常通过在职场中的主动探索活动来进行自我导向式学习。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教师从下述三方面自我导向学习。

第一,打破学科壁垒,提高跨学科素养。单学科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常使教师个体产生学科的线性思维,不利于开放性知识的习得与传授。[11]首先,高校教师应根据教学及科研的需要学习跨学科知识,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科领域有所涉猎,通过学科间的渗透,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其次,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跨学科学习共同体,使具有互补性学科背景的教师,基于解决共性问题的需要,自愿合作开展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夯实跨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思维。

第二,以科研为依托,提高创新素养。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到来,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创新人才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高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素养。首先,教师应积极参加学科前沿的学术会议、学术研讨,通过与同行、专家的学习交流,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其次,高校要建设创新基地、科研基地,吸引教师聚焦学术前沿,探索学科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再次,教师通过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不断提升个人科技创新素养。

第三,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科研,甚至教学管理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如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学科前沿信息的获取、数字化教学管理等。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方面,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要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如慕课、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等,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进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提高持续的信息化科研能力,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学习获取信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高效获得有效信息,提升科研工作效率。

(三)加强教师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学术能力

高校应充分考虑各类教师群体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需求,关注高校教师需要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及其获取途径。既要考虑持续专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又要兼顾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保证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灵活性。

一是各类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等统一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专门设置在职教师教育系,为在职教师开设短期培训课程,课程常年开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入学学习,且学习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为了鼓励高校教师参加教学研究,英国教育部还设立了最佳教研成果奖(BPRS)。[12]

二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高校依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活动,由专门的机构负责校本培训的规划、协调、实施和监督。校本培训立足于本校,对教师的实际发展和需求更为了解,培训的内容会更有适切性,更能够量身定做;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还能够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交流和讨论,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训方法上可以借鉴国外的教学培训经验,例如工作坊式培训、微格教学、教学观摩等方式,促进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高。[13]

(四)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促进协作素养的提升

一切知识,唯有成为实践对象时才能成为素养。应倡导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式发展,让知识学习成为集体创造的过程[13]。持续专业发展重视经验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以是本院系的,也可以是跨学院的,甚至是跨地区、跨国家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跨校的合作交流,教师进行跨校定岗交换,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研究成果,同时也引进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学校间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教育学术部门的统筹,整合不同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创建“互联网+教学资源库”,推动不同院校师生教育和研究资源的共享。

(五)注重师德培养,提升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意愿和能力

育人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递过程更是师生价值观的动态交互过程,教师以自身的道德素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态度等,教师精益求精,学生必然认真负责;教师善于创新,学生才勇于探索。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以学生为本,让自身的知识魅力和道德人格相辅相成,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高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助力教师实时更新教育理念,根植“以德为先”的教育情怀,激发教师对教育的热忱,提升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意愿和热情。

猜你喜欢
跨学科高校教师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