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渗透道德教育

2021-12-30 01:17唐斌
甘肃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语文教学德育

唐斌

【摘要】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涉及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是开展道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升德育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孝亲观念、拼搏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价值取向、人格力量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成长为素质过硬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资源;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5—0049—02

渗透德育除了靠专门的思政课、德育活动之外,还要利用各个学科的相关元素[1]。其中,语文学科因为涉及古今中外人类情感、价值、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成为渗透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语文素养能力和德育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并结合我们的时代精神,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探索利用语文教材资源渗透德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一、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家国情怀自古以来就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液中最基本、最崇高的价值追求,正因为人们把家国情怀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才有了我们民族和文化几千年的延绵不绝、创新发展。毛泽东的《消息二则》是对当时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新闻报道,报道中体现了毛主席指挥若定、气壮山河、革命到底的豪迈乐观精神。教师应该抓住一些关键词语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精神,充分认识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党领导团结美国军民,向最后胜利发起冲刺的磅礴气势,激发起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解放军的情感。

二、孝亲尊师的优良传统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传统道德的根本,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忠孝联系在一起,“忠”是献身祖国奉献人民,“孝”是敬养父母尊敬长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便是这方面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典范文章。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紧紧抓住人生困顿这个特定环境之下,父亲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反复咀嚼、仔細品味文章中饱含的父子深情以及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敬仰和怀念,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父母,从而形成孝敬父母的思想。

三、敢于拼搏的斗争精神

中华民族历来敢于拼搏、昂扬向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今天,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我们更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教育学生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愚公移山》这则寓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敢于拼搏、接续发力的斗争精神。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涌现出的“当代愚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愚公精神的内涵实质。

四、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和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要素。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挖掘创造发明、献身科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美丽的颜色》记叙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教师要像摄影师一样,用自己的“镜头”把“残破的小屋”“最简陋的布景”“寒带”“燥热得像温室”等这些艰苦的场景,以及在这种场景中居里夫妇专注于科学研究的忙碌身影展现出来,结合“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专心做细致的实验”“意外的发现”“新领域”“觉得很快乐”“神妙世界的奇观”等描述,使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艰辛,领略科学家的坚守和乐观,理解“美丽的颜色”是科学研究的绚丽光芒,也是科学家身上发散的迷人光芒。

五、壮美山河的文化意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祖国雄奇秀丽的自然山水以及鬼斧神工的建筑风貌,都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郦道元的《三峡》寥寥数语,勾勒出三峡高山对峙、崖壁陡峭、水流湍急、险滩密布的奇绝景色。教师让学生领略这种绝美风光的同时,可以结合三峡工程,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美。

六、传统道德的价值追求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追求绵延几千年,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曹操的《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了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乐观向上、积极有为的精神,历久而弥新。刘桢的《赠从弟》中“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以松柏喻人,松柏傲雪凌霜、刚劲挺拔的美好品格,也是千百年来志向坚贞、操守高洁的仁人志士的真实写照,早就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可以作为渗透德育的有利资源。

七、崇高丰盈的人格力量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以德育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语文教材中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蕴含的人格力量,是教师以德育人的最佳素材。

在教学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作者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欲扬先抑,展示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教学《永久的生命》一文时,感谢“生命的奇迹”,赞美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启迪学生要追求生命的不朽价值。教学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时,“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三个方面的追求与我们息息相关,忠于爱情、追求知识、悲悯情怀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对人类的爱和悲悯,这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体现。

总之,教师要统筹考虑教材编排中的内在联系,深刻把握“文以载道”的思想内涵,从德育内容入手,抓住文章的“灵魂”,挖掘文章的精神实质,以重点词句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琢磨、仔细体味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提升修养,实现语文教学和以德育人的最大衔接和最佳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洪建.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研究与实践[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22.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挖掘教材资源 提升作文素养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