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赋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意蕴与建设路径

2021-12-31 11:28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纲要爱国主义互联网+

贾 蓉

(江南大学 党委办公室,江苏 无锡 214122)

2019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版。(以下简称《纲要》),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和党的理论创新,对爱国主义教育本质、内容和实施进行了升华。《纲要》发布近一年来,无论是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战略成果,还是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稳步前行,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的时代伟力,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生动体现。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以时代元素回应时代需要、用时代方法讲好时代故事。当今社会,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青年的思维、存在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高校教育拓扑架构和发展方向(2)崔健:《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逻辑》,《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第102页。。开展适合青年发展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认识网络变革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以“互联网+”赋能高校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模式新生活力,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和祖国期盼,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情感、认知、方法、导向的有机统一。

一、“互联网+”赋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缘起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聚焦点”(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81页。,能否通过统合性教育(4)崔健:《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逻辑》,第102页。实现青年学生爱国情感、爱国理念和爱国行为的协调统一,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认知方式和教育结构,青年学生借助网页浏览、文件下载和线上聊天实现信息传递与分享,为开展集认知、情感、理性、信念、行为教育于一体的统合性教育活动提供了思考范式。

(一)教育传播层面:为爱国主义教育在线传播提供便捷渠道

以便捷性、广域性、远程性拓宽了传统教育形式的工作场域。传统中,高校往往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学、形势政策课教育、德育活动感染教育、校园氛围浸润教育以及情境创设实践教育(5)崔健:《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逻辑》,第102页。等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网络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教育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通过缩短教育对象间距离,突破知识创造、传播的时空障碍,为教育媒介数字化、教育过程交互化、教育空间超现实性提供了可能。同时依赖信息采集、存储、分析技术,“互联网+”模式以“连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不同教育形式的属性隔阂,为青年学生体验式教育搭建了立体式传播场域,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精准快速地“分散—集合—再分散”传播。

(二)教育内容层面:为爱国主义教育时效针对提供鲜活例证

鲜活、生动的教育例证丰富了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感染力。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时空限定,是时代意志、时代内涵、时代任务的具象化表征。传统教育过程为保障教育质量,多通过“固化内容”来保证信息稳定传输,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网络信息借助实时、便捷等特质,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提供了可能。通过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以巨大的容量优势回应青年学生的信息诉求,以鲜活的教育案例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以生动的发展实践论证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旨归,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同时,信息技术“留痕”特性也有助于实时掌握青年学生的关切点,便于通过针对性教育的开展,削减不良外部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疏通思想认识上的堵点,达到以正视听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模式层面:为爱国主义教育形态重塑提供环境支持

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手段重塑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互联网+”模式基于架构扁平化特性,克服了传统信息传递中传播链条冗长、把控节点复杂等诟病,通过自适应信息匹配技术,缩小了不同教育对象间的认知理解差异,调动了青年学生参与、分享的积极性,为差异化、交互式、浸润式爱国主义体验提供了基础。借助“互联网+”统合式教育场域,以数字化、虚拟仿真、情景创设等手段催化不同教育模块有机串联,打通了教育载体、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时空障碍,为创设性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材、仪式、基地教育的协同联动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重构全域性教育格局提供崭新的工作思路。

(四)教育评价层面:为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反馈提供量化支撑

量化评价反馈是推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不断优化创新的关键一环。“互联网+”以其扁平化、多线程的监控模式提供了新的评价思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基于证据的教育调整”(6)郭绍青:《“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25页。,为实现教学活动、学习绩效、教育质量等结构化数据和学生情感、心理、能力等非结构化数据的综合质量评价提供了可能。在数字化智能化教育场域的支持下,可从学习偏好、学习风格、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实践成效等多项表征上实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数据链记录,为科学评价爱国主义教育质效提供档案袋式大数据支持,在辅助推进教育模式持续优化的同时,也为青年学生沉浸爱国主义行为实践和持续发展提供量化考评。

二、“互联网+”赋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蕴

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而言,“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并不简单等同于教育手段、教育信息的变化,也不意味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某个节点或某个环节的调整,而是根植于《纲要》建设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互联网+”思维审视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从基于经验的灌输式教育模型转变为基于数据的启迪式教育形式,并由此引发教育导向、教育能力、教育习惯、教育反馈的变革。这种变化是全方面、全过程、全价值链式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网络教育属性与时代意蕴特征。

(一)有利于浸润式教育场域整合优化,提升多元共治育人实效

《纲要》的主要变化之一,在于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领导要求更加完备,对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集合建设更加系统(7)王学俭,刘文静:《试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变化与发展——基于1994年〈纲要〉内容的对比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4期,第4页。。这既对爱国主义教育治理主体的责任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强调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整体作用,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空间进行有效拓展,在用好课堂教育主渠道外,强调了实践教育、基地教育、礼仪教育、仪式教育、景观教育等重要作用,实际上为“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8)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第10期,第1页。的搭建指明了方向。“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不同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时空隔阂,改变了授课模式、教学体验、实训锻炼的拓扑结构,一体式贯通了理论认知实践,一站式联通了多元载体平台资源,为改善爱国主义教育知行脱节、开展“具体的”“现实的”浸润式教育模式改革创造了条件。高校作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集合地,理应成为多元协同共治的先行先试点。事实上,《纲要》已经从治理任务、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方法等方面,为多元共治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具体任务。由是观之,从高校视角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一是以网络思维凝聚共治共识。要突破单一教育主体的育人惯性,以网络思维对内统筹校内思政、组织、宣传、文化育人力量,对外串联起政府、社会、家庭教育主责,积极推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接轨,形成人才共育、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二是以网络技术辅助任务实现。通过网络虚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打破不同教育载体资源的时空障碍,以“云端”形式将教育力量整合起来,改善单一的学理说教模式和知行脱节现象,在浸润式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以网络架构推广治理经验。形成以高校为中心,政府、社会、家庭为环绕的星型拓扑结构,将高校内部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经验拓展至“政府—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体建设,发挥政府在政策保障、家庭在感化教育、社会在习惯养成中的独特作用,促进全域式爱国主义结构更加稳固。

(二)有利于多方位迎接时代变革挑战,增强线上空间治理力量

《纲要》的主要变化之一,在于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形态的时代变革,即以线上形式“进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唱响网络爱国主义主旋律”(9)王学俭,刘文静:《试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变化与发展——基于1994年〈纲要〉内容的对比分析》,第6页。。网络对现行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冲击,不仅是教育形式和资源的变化,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和风险挑战的变化:除了教育阵地由线下拓展为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外,网络的去中心化、碎片化等也带来了学生认知习惯、教师教育目标等巨大变化。面对网络变革引发的教学秩序失衡(10)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第1页。现象,“互联网+”赋能教师网络引领能力提升,通过信息化决策规划、氛围营造、教学支持、沟通协调(11)于天贞,张晓峰:《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的内在作用机制》,《现代教育技术》2020年第6期,第100页。等导向型引导能力建设,将网络变革引发的挑战转化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机遇。这种网络引领能力(12)刘赣洪,杨敏:《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室主持人引领能力模型的构建——基于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1期,第53页。的要求,更多是适应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适应海量信息现实,提升把舵定航能力。当代青年是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但对海量信息中隐含的政治立场鉴别较弱,容易受不良网络倾向诱导而导致情感割裂和认知迷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由“创造知识”向“引导思考”的角色定位改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拨开迷雾,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统一,以学理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导航定向。二是适应碎片教育情况,提升提纲挈领能力。网络在打破知识时空屏障的同时,也打碎了教育知识传递的机构体系,碎片化知识、碎片化教育、碎片化学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面临的现状,客观要求需要通过适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如“信仰公开课”“青春向祖国告白”等,将不同时间、不同类型、不同场地的知识节点和信息片段组合起来,以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主线提升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三是适应外部风险挑战,提升正本清源能力。网络在缩短知识传播链条的同时也削减了过程把控环节,给夹杂着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的“伪爱国主义”以可乘之机。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既要组织专业网络治理力量,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生态空间,又要在网络空间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唱响网络空间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

(三)有利于多样化素养习惯养成锻炼,立足成长需要凝聚共识

《纲要》的主要变化之一,在于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如增添形势政策教育、强调中国自信等(13)王学俭,刘文静:《试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变化与发展——基于1994年〈纲要〉内容的对比分析》,第5页。。其目的在于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阐释,其本质则是以更加丰富、深刻的教育内容回应青年成长的异质化多样化需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对知识充满着渴望,同时对权威充斥着质疑。研究表明,造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失效的重要原因,在于知行转化环节存在阻碍因素,即对理论、观点与其自我相关性或与个体诉求不相匹配而产生行为搁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视、重视、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成为提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关键。“互联网+”以其兼容特质吸收了最广泛的教育资源,为定制化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提供了可能。一是人本思想尊重个性发展需求。网络去中心化的特质给予每个参与个体平等发声的权利,客观要求在爱国主义教育环节中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需求。事实上,个性化定制教育是缓解因道德水平差异和身心发展阶段不同而产生教育质量下滑的关键,以主题设置、自主搜索、交流讨论、实时答疑、实践应用为特征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正逐步替代结构共识、精准表达和规范陈述的标准化形式,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知行贯通促进理性爱国养成。当代青年是“堪当大任”的一代,因此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实现从朴素爱国情怀到理性爱国素养的转化,包括了由意念转化为信仰、信仰转化为行为等两个关键环节,需要以“互联网+”形式打通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教育隔阂。三是多样选择助力终身学习实现。《纲要》变化的重点在于将教育的基本面从青少年拓展到了全体人民,客观要求教育必须实现从阶段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化。自适应学习(14)陈丽,逯行,郑勤华:《“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知识回归与知识进化》,《中国远程教育》2019年第7期,第10页。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关键,其重点在于多样化爱国主义教育模块的构建,当下推广应用的MOOC平台正是助力爱国主义教育终身教育的有效探索。

(四)有利于全过程评价机制健全完善,反馈教育改革助推升级

《纲要》的主要变化之一,除了扩大教育对象范畴,强调“以全体人民为基本面,聚焦青少年”(15)王学俭,刘文静:《试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变化与发展——基于1994年〈纲要〉内容的对比分析》,第6页。,还更着力于在更广泛领域寻找育人契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持久化”。这就要求必须健全全过程教育评价体系,多方位展现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并作用于教育模式改革升级。事实上,评价既是培养人和选用人的重要介质,也是推动爱国主义贯穿人才成长全过程的重要动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综合评价,是破解“五唯”循环避免教育窄化的关键,也是满足教育改革需要培养时代新人的重点。过去评价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馈作用未能彰显,在于评价提供的信息偏向于单向度、抽象化、简约化。“互联网+”赋能教育评价更广的维度和综合的信息,便于形成完备的教育升级闭环,尤其是对于贯通全局、综合知行、影响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言,开展“互联网+”综合评价探索具有明显的实际价值和象征意义。综合已有研究基础来看(16)孙文静,陈桂:《基于学生评教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估与诊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1期,第73页。(17)刘云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生立体评价的时代意蕴与探索思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第3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评价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通过描述性评价(18)唐玉溪,何伟光:《技术文化哲学视域下美国高校自适应学习变革》,《中国远程教育》2020年第7期,第32页。定位学生症结所在。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对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进行采集,重点在于把握信息的完全性、历史性、表现力,要在日常、关键、有效方面下足文章,如通过过程留痕展现日常状况、通过关键节点进行特征画像、通过特征信息反映要素逻辑等,依赖学生成长信息记录打造个性化爱国主义教育全息描述。二是通过预测性评价(19)唐玉溪,何伟光:《技术文化哲学视域下美国高校自适应学习变革》,第32页。设计教育主题内容。在建立学生学习成长“完全信息”的基础上,以“学分银行”设置总体教育导向,通过智能运算、模糊聚类、关键词分析等技术对爱国主义教育情况进行量化体检,根据学生需要设置教育主题、推送课程信息,引导学生结合兴趣和发展需要开展自助式学习。三是通过指导性评价(20)唐玉溪,何伟光:《技术文化哲学视域下美国高校自适应学习变革》,第32页。助推模式重构升级。指导性评价是回应爱国主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为基于智能优化算法推动教育路径创新提供了研究路径。事实上,依靠量化评价指导发展是“行为判断思想”理论的具体完善,其关键在于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数据库建设。

三、“互联网+”赋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路径

《纲要》的出台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现代化建设构筑了“四梁八柱”,也客观要求跟进制度、规则、机制等“软装修”建设,以实施细则筑牢行动根基、推动落实到位。贯彻落实《纲要》目标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教育意义,既要向青年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爱国,还要教育青年学生爱国之行的践行路径。在把握政治性、规律性、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主线下,以网络拓扑链接爱国主义教育联盟,以线上引领打造风清气正教育空间,以智能定制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要,以辅助决策助推教育模式提质升级,构建形成导向、策略与路径相统一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治理体系。

(一)以教育资源一体协同重构教育共同体

过去层面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协同,更多聚焦于校内教育资源的横向联结上。《纲要》从横向和纵向扩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边界,从青年群体延伸至全体人民,从学校主体拓展为政府、社会、家庭,其交叉点和聚合点正落在高校。这要求高校必须担负起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协同的枢纽重任,逐步扩大校内一体协同教育经验,以青年学生教育模式探析为试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版式同步设计、同步推进,使不同主体相互协作、互为补充,不同学段循序渐进、一脉相承。推动教育共同体一体协同建设,首先要明确高校共同体的价值定位。将《纲要》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关键在于形成先行先试的教育范本。要发挥高校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上的工作优势,将地方教育资源融入理论教育、第二课堂和实践环节,同校园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拓展教育外延反哺社会风气,形成以校园教育为主体、校内校外互相促进的星型拓扑结构。其次要确立高校共同体的实现路径。要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树立“大教育观”和“大信息观”,在机制上实施组织扁平化、垂直管理、项目制、教育专业化等“互联网+”运作模式,在形式上通过做好议题设置、丰富载体平台、用好话语表达等推进教育改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打通课堂教学、情景模拟、认知体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时空障碍,构建基于多主体、多载体的统合式爱国主义教育场域。再次要强化高校共同体的支撑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是综合性复杂教育,高校居于关键但并不能统揽全局。保证共同体正常运行,关键还是发挥党委和政府的统领作用,将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1)贾蓉:《新时代高校党组织政治建设科学化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13期,第47页。,发挥党的领导根本作用、政府负责前提作用、社会参与基础作用、法治保障条件作用,在宏观决策和微观推动中予以保障支持,确保共同体架构能够循环往复、稳固壮大。

(二)以线上育人能力提升增强治理针对性

线上育人能力提升是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任务化被动为主动的关键,其核心在于教师育人智慧和育人能力的提升,包括对大学生思想困惑、价值迷惑、理论疑惑的把握更加精准,对教育规律、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的网络化应用更加熟悉等。同时,还应该积极适应网络对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带来的变革,在防和治两方面做好文章。要对标《纲要》变化,以时代性、网络化为主题逐步提升线上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首先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特征引导。深刻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政治属性和政治主题,以培养人格健全大学生为目标,提升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素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帮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深刻体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认同。其次是加强爱国主义辨析教育引导。加强针对性时事热点点评指导,引导学生培养理性思维和明辨是非能力,把“群体自发卷入”和“个体理性自觉”区别开来,提升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全面认识,实现由情感到信念的深刻转变,以清醒执着的坚守和沉稳自信的笃定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在广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再次是加强高校线上教育空间整治。以防治并举思维加强高校网络空间建设,要以整体性、关联性、交互性的系统思维筑牢“互联网+”教育防控体系,减少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以网络文明校园创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知乎、抖音、B站等新兴网络载体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生态空间。

(三)以精准教育双向联动增强学生获得感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将青年学生发散的爱国情感、朴素的家国情怀和混沌的价值取向,通过教育互动进一步具象、清晰和发展,将意念转化为信仰、将信仰固化为具体行为,其核心在于学生真听真信,其关键在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双向联动的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育范式,其核心观点在于充分兼顾和融合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意志,要求在教育组织中体现学理逻辑的同时,还要兼顾大学生认知逻辑和接受逻辑,进而实现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化,这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高度契合,也是贯彻《纲要》“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育要求、充分尊重网络人本理念的体现。“互联网+”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实现充分赋能,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关注、教学组织、教育供给等精准联动,为满足多样化成长需要提供技术支撑。首先是基于教育问题的精准分析。要建立基于爱国主义教学特征分析和教育规律的全样本分析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方法实现学生学习(出勤、成绩等)实践(选课、奖惩等)生活(图书馆借阅等)痕迹归纳,分析解读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完成个体爱国主义教育过程“画像”。其次是基于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整合现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依托信息技术、虚拟仿真等将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搬上“云端”,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陈列,构建动态关联、协同发展的一体式课堂教学资源库,积极营造虚拟教育文化氛围。再次是基于教育需求的精准供给。加强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供针对需求和兴趣的推送,调动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再加工”“再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把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服务贯穿于学生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生活指导等全过程中,实现精准滴灌、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四)以教育评价智能辅助增强教育生命力

目前各方均对评价在教学质量总结、反馈、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共识,但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而言,由于其难以量化、涉及面广、终身存在等特征,未能构建起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也难以通过事实评价、静态评价来实现教育检测反馈的目的。“互联网+”赋能过程评价和追踪评价以科学性,为充分掌握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客体、环节、流程等方面留下的大量沉淀信息,进而形成洞察、分析、决策和判断依据提供了客观支持,使我们能够通过“侧写”重构爱国主义教育的行为、场景和结果,这是串联教育传统与《纲要》落实的关键,也是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大数据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和多元智能发展理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评价包括以学生学习成效和社交成效为特征的“学生画像”,以教学质量、评教反馈、科研成绩为特征的“教师画像”,以教学效果、收获程度、朋辈评价为特征的“中介评价”,和以行为规律、心理活动、精神健康为特征的“服务评价”四个维度。通过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全轨道描述性评价,从三个方面为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提供量化支撑。首先是兼顾成效与时效的描述性评价反馈。通过便携式移动端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时反馈,利用大数据存储分析技术实现理论教学、情感体验、情景模拟、社会实践的综合联动评价,从学生获得感和收获度两个层面考核爱国主义教育质量,为教育决策提供基础性支撑。其次是兼顾诊断与调整的预测性评价反馈。通过学生学习轨迹、学习风格与能力、个性化需求等数据的收集,以业务全面数字化、可视化与自动化等技术构建基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情感结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矩阵,继而绘制面向未来的学生发展轨迹预测。再次是兼顾目标导向与自我激励的指导性评价反馈。要以调动学生参与践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为落脚点,坚持从青年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潜在的集体量化特征出发,围绕学生自主网络适应能力进行调控校正,通过持续评价应用帮助学生实现真学真信的终身学习习惯和行动自觉。

四、结语

将“互联网+”模式引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构建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场域,有助于迎接时代变革和任务变化、提升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力量,有助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在理论现实中实现知行合一,有助于教育评价机制健全完善、促进教育模式改革升级。在“互联网+”背景下广泛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关键在于能否以“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一体化、育人能力时代化、联动模式精准化、评价反馈智能化,这是落实《纲要》建设任务、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广泛开展的路径所在,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深度教育感染、激发时代青年奋进伟力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纲要爱国主义互联网+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