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汉语语言探源

2021-12-31 20:59潘艳花
关键词:人类学汉语人类

潘艳花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汉语语言的发展与汉字文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汉字相对其他文字而言,是一种具备独特文字体系与文化载体的文字符号, 具有其他语言文字无法匹敌的历史文化内涵。 基于汉字的发展演变,汉语语言的词语、句式、用语习惯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并且不断地与人类的发展演变产生了碰撞。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变迁, 汉语语言的发展演变在人类学的研究中独具魅力且意义重大。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文化遗存法”( survival)入手,通过对现存文化中的旧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进而探源汉语语言的文化蕴涵。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变迁理论

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变迁, 并影响人们对某件事或某类事的行为和态度。 文化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潜在影响, 使得原本文化特质中不适宜社会发展的部分逐渐退化消失,形成文化的历史变迁现象。[1]关于文化历史变迁的起因,在人类学上有地理说、心理模仿说和传播说等学说对其进行解释, 但这类学说由于各自立场和观点不同, 因此在解释其原因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合理之处。

从人类学角度而言, 文化变迁的起因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文化革新(culture innovation)和文化传播(culture diffusion)。 文化革新是指在原本文化的基础上出现新兴的文化因素, 从而促进原本文化的发展。 文化传播则是一种在两个不同文化种族之间交流中发生两种文化碰撞和传递的现象,使得文化从一个群体流动到另一个群体。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教育理论

恩斯特·卡西尔(Enst Cassirer)在其《人论》一书中提出一新的观点:人是符号的动物。[2]该书将人类与文化相连接, 并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化发展所依托的外在表现形式。 因此,在人类学中认为,人的突出特点不在于其形而上学和物理的本性,更多的是在于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活动形式,语言、宗教、艺术均为活动形式的一部分。汉语语言的研究与此息息相关, 它是人类教育中的一个扇面。茨达齐尔在其《教育人类学》中提出,教育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文化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形式和内涵, 教育按照社会实际的文化价值要求培养符合文化趋势的社会成员, 而其中语言是承载教育功能的重要媒介, 多数文化的沟通交流传递都需要语言。

(三)汉语语言文化学理论

文化与语言之间的联系不可分割。 汉语语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构成基础是汉字,历史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是语言的黏合剂。 关于汉语语言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展了一场相关的争论,并提出了汉语语言文化的新概念, 汉语语言文化主要是探讨汉语语言文化的起源和归属,并在此过程中,将汉语语言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探讨。[3]

在上述相关理论基础下, 本文主要是以汉语语言作为研究对象, 并以人类学的角度思考其与现阶段文化之间的联系, 从而探寻汉语语言的发展根源。

二、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汉语语言探源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中的一个分支, 在该学科分支中,文化被视为有意义的科学概念,主要用于研究特定民族的文化发展状况, 以探寻其文化发展的本质。[4]文化人类学是在充分了解某一民族文化现状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和揭示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当中, 产生的一些较为特殊的人类关系。 本部分着重从这些特殊的人类关系来进行汉语语言探源。

(一) 社会统治权更迭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当中, 人从独立个体逐渐展现出群体生活居住的特性。在《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一书中曾记载,人类以“部落”作为远古政治组织与政治制度的单位, 然而在部落出现之前, 首先应当探讨的是氏族社会的出现及其演变,这在汉语语言的发展演变中是十分重要的。许多资料都认为,在华夏文明的发展源头,最先诞生的是母系氏族社会,也就是说,在远古之时,女性在人类发展的群居生活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以其独特的繁衍子嗣、 心灵手巧等特点成了氏族生活中不可取代的一个群体,因此,许多与人类源头有关的汉字与词语都与女性有关。[5][6]如,在远古神话故事当中,人们将传世造人的神称之为“女娲”,将其容貌和特征都定义为女性,人们推崇母亲的形象,认为女娲就是人类诞生的母亲,她无私地创造了人类,并帮助人类繁衍发展。在古代汉语的研究中也不难发现与“女”字息息相关的人类起源性文字存在。 古书有云:“天子建国, 因生以赐姓。 ”①由此不难看出,在古代汉语语言发展当中,人类的姓氏最先是诞生于母亲的, 肯定了女性在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当中的地位。而许多的汉字姓氏都体现出了母系氏族社会当中文化发展的印记,根据史料记载,在西周之前,汉字当中的姓氏不满三十个,但与“女”字相关的姓氏就占到了半数,其中,姜、姬、妃、姚等,都是可考现存较早的姓氏, 充分肯定了女性在家庭生活当中的地位。 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的演变,还诞生出了新的姓氏也与“女”字相关,如,汝、奴、安、晏,等等,可见,母系氏族社会在汉语言发展当中的影响力较为深远。[7]另外,从“女”字最早发现的甲骨文形态来看,汉语言十分肯定女性“柔美”的性格特质,在造字之初就强调了女性的线条美与性格美,这还体现在了,凡是与“女”字相关的字,大多有“美好”的内在含义, 而这也与母系氏族社会建立在女性生育能力和性格柔美的基础上,并与之相互呼应。 显然,在经历了短暂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之后就进入了男性主导发展的父系氏族社会, 并长期建立了以男性为主要权利象征的社会时代, 但母系氏族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仍然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弥足珍贵的价值与影响。

一夫一妻制并不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 而是经历了多次辗转变化最终形成的, 这其中的变化表明了男女地位的变化, 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人们对于两性关系的理解与认知。 可以说,两性关系的发展演变从某个层面上折射出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演变,在汉语语言发展变化的历史上,两性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这里将一夫一妻制之前的两性关系模式统称为“群婚”模式,而这种模式当中,数字较少的一方,往往就代表着当时社会文化发展当中, 较为有社会地位的一方。[8]比如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拥有权威,因此,当时一名女性领导者能够与本群体当中的多名男子存在婚配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性拥有了更多的主导权,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长期的人类发展当中, 都呈现出一夫多妻制的两性婚配关系。 而在汉语语言发展的过程当中也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家室”一词的来源释义就能够体现出两性关系地位的不同。 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已成婚,已有配偶,是夫妻双方都可以使用的词语,没有明显的使用禁忌,这是因为在一夫一妻制的平等条件下, 男女两性有了相对平等的家庭生活对等地位,因此可以互为“家室”。②“家”是婚姻生活的港湾,是安身立命之所,今后的生活起居与情感寄托都在“家”,“家”更偏向于一个精神层面的归属, 宣告了女子在婚配之后跟随夫家生活,与夫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在古代,女子婚配后,更是会跟随夫姓,真正意义上出嫁从夫,自我价值的体现变得不再明显。“室”,同样有个宝盖头,意义却大有不同,多指的是一间物质性质存在的房屋,能够居住,是一个与精神层面相对,更注重物质化、归属权的存在。 男子成婚,相当于有了一间长期居住的屋子, 也给了女子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 因此,男子可以有很多“室”,女子却只能有一个“家”。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还能看到“外室”一词,比如在《水浒传》当中,阎婆惜就是宋江的外室,她没有稳定的婚姻关系,只是男子夜晚私会的对象而已。由此可见,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当中, 汉语语言文化也透露出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男子妻妾成群是司空见惯的,而女子大多是悲悲切切,苦等男子不归的场景。 从汉字的造字规则来看,“家室”这个词,两个字都是宝盖头, 都有片瓦遮头、 安身立命之意。 但是除却宝盖头,“家” 字的下半部分是个“豕”,在母系氏族社会时就有了这个字,原本的意思是“公猪”,对于母系氏族社会地位而言,男性就是用于繁衍的种猪,可见当时男性地位的较低。在走婚制中,女性将男性伙伴称为“豕”,在古文献中可以找到间接证据,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夫为寄豕,杀之无罪。”③然而,到了后来的社会发展,男性占据了主导地位, 与女子成婚便是给了女子一个“家”,便将“猪”的责任传递给了女子,意思是将女性娶回家主要的作用是用来生殖繁衍, 其家庭地位与“猪”无异。 而“豕”这个字也有金银财宝的意思,也突出了在古代历史上,人们对于繁衍子嗣的价值认同,认为子孙后代就是最大的财富,而男女成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聚集财富。[9]女性也就随之成了男性的附属品, 成了男子众多财产当中的一部分。 随之相关的“婚”“嫁”“娶”“妻”“妾”“奴”等字,也都与两性关系当中的男女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对汉语语言的影响

从上文的总结就能够看出, 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先,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发展演变, 汉语语言文化的发展演变也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人类发展之初,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收集,这个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由于女子先天的细致与耐力,大多数的收集工作由女性完成,她们是社会生产力的领导者,因此,这一时期女性占据主导地位。逐渐地,最基础的收集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人们开始通过狩猎获取更多的口粮,以维系生命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狩猎需要人类投入更多的体力和更充沛的活力, 男性在这方面显然占据了更高的地位, 这也就促成了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慢慢形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10]在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中,也呈现出了这样的转变特征,从最初的女娲造人肯定女性的社会地位, 到后来的神话传说逐渐以男性为主要人物, 男性的孔武有力和勇敢坚毅成了传说中的主旋律。华夏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不断书写着男性的光辉历史,女性地位逐渐被弱化,女性在社会生活当中自动成了较弱的生产力代表,她们主要负责起了较轻的工作,也逐步丧失了与男子一决高下的能力。能够看到,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当中,“火” 的使用也是促进汉语语言文化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火”的使用,人们逐渐掌握了更多的烹饪方式,如:“烧”“烤”“炒”“炸”“炖”“煲”等,都明显地以“火”入字,形成了更多样更丰富的烹饪方法, 人们也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取了更好的饮食体验感。 人们对于生产力的追求还凸显在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判断上, 也就是对于自然科学的早期认知,比如,人们对天气的认知包括“雨”“雷”“雪”“雾”“霜”“雹”“霜”等,这些汉字的构造都与“雨”相关,源自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理解不断演变, 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一大体现,人们开始学着用不同的词汇产生关联性解释,他们认为这些天气现象都与“水”有关,而“水”在天气现象中的直观体现就是“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根据雨在不同温度下状态呈现的不同,为不同的天气命名不同的名字,既体现出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也彰显了人类科学技术和认知学理论不断发展的智慧结晶。

(三)民族的宗教信仰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宗教、信仰的前身就是原始的崇拜, 而这些原始的崇拜在汉语语言发展的历史源头存在着许多端倪。从远古来看,人类最早的崇拜源自于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 这就有了通过对神明形象的塑造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传统, 人们将自然力的神奇归结于神明的显灵,比如:“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在汉语言发展中往往带有神秘的色彩,它们形态各异,但无一例外都能带来巨大的力量,当人们无法抵御洪水的侵袭,他们会建立龙王庙,以祈求获得龙王的庇佑,因为在古代传说中,龙王大多司水职,能控制洪水泛滥,也能控制布雨。 一些类似于龙的形象的生物也出现在早期的文学作品当中,比如在《梦溪笔谈》当中就出现过“虹”这种神奇的生物, 看描述, 这种生物与龙的形态描述接近,都能穿梭于水间,也有着类似的身形。④例如,“彩虹”一词的出现也是沿用了人们对于美好的期盼和虔诚的信任。

除了对于自然力的崇拜之外, 人们还感恩大地的赐予,因此往往将土地神话,比如:土地公的存在,就是一种对大地的感恩与敬畏。在五行当中有“金木水火土”,无疑这五种都是人们崇拜和感恩的对象,在人们祭拜时也总是要叩拜天地,将杯中酒洒在土地上, 离家出门前都要带上一捧故乡的土,赌咒发誓时也总是会说皇天后土,这些都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土”的崇拜。在古代,一些庄严的场所会命名为“坛”,还有其他一些土字旁的字都体现出人们对于土地的崇拜。

宗教信仰的发展, 大多源自于对于早期原始崇拜的延续,并更多地将单纯的崇拜、神话衍生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某种宗教信仰的虔诚信任,期望达到身心与自然万物,与超脱自然的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多地从解释、理解自然现象转变到了告慰心灵,寻找内心寄托的方向。而汉语言的发展也遵从了这样的规律,譬如“阴阳”“八卦”“五行”“佛魔”这些理论的形成,更多的也是在探讨从原始崇拜向着有规律、 成体系的宗教信仰发展,而就“宗教”“信仰”两个词语的诞生本身,也充分彰显了人类发展历史上对于原始崇拜的一种规律性进化。

语言不只是一种工具,汉语语言博大精深,正如同数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发展一般, 语言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人类的诞生促进了语言的诞生,而语言的诞生、发展也见证并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也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发展。失去一种语言,就失去了文化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众多,而通过文化遗存法对人类发展的旧有现象进行研究, 能够更好地印证人类学与汉语语言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也能够为汉语语言文化的探源提供更多的可靠依据。 人类在文化传承、社会更迭、生产力发展、婚姻、宗教以及艺术文化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在语言中找到佐证。

注释:

①《春秋左传·隐公八年》中表明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②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男子成婚有配偶被称之为“有室”,而女性成婚有配偶则被称为“成家”。

③寄豕意思是寄放在别人家的公猪,比喻私闯别人家淫乱的男子。

④在汉语言文学的注解当中,“虹”这个字被解释为主宰天象和宇宙万物的神。

猜你喜欢
人类学汉语人类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学汉语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人类第一杀手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