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三部曲”中成人仪式的特征

2022-01-01 01:02
关键词:油麻草房子曹文轩

刘 立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曹文轩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以青少年们的成长为描写对象的,诸如《青铜葵花》 《山羊不吃天堂草》等,但之所以选择成长三部曲来论述,是因为三部曲本身自有联系,《草房子》讲述小学阶段,《红瓦》讲述初、高中阶段。至于《根鸟》的主题也为成长,但在具体的故事发展中《根鸟》更强调独自的成长,算是对前两部小说叙述方式的补充。笔者将着重对“成人仪式”的表现、特点、意义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成人仪式的表现形式

1.从告别开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告别,告别带来伤感,但它也意味着一次成长。每一次的告别都是对人生上一阶段的总结与认可,不断地告别,不断地去远方,也是不断地在成长。

《草房子》中大红门家的公子杜小康,由于父亲的货船翻了,他不得不离开学校。退学之后,他开始在河边大声唱歌。告别学校的他内心经历着第一次的成长。后来因为父亲看病需要钱,日常开支需要钱,自己上学需要钱,他又经历了一次更大的告别:告别油麻地。一切困扰、磨难着杜小康,他也从那个时候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得了许多,他开始告别了稚嫩的自己。[1]

《红瓦》中林冰的身世以及许多经历和《草房子》中的桑桑十分的相似,他们同样经历了由于学业而告别熟悉的环境,重新融入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学习成长。

《根鸟》中的少年根鸟,为了去寻找自己的梦在不断地经历着告别,有向别人告别,也有接受告别。在菊坡时他和父亲告别,踏上了去寻梦的旅程;告别莺店,意味着他学会了拒绝,拒绝安逸的现状;后来父亲的离去和板金先生的离去使得他明白,在学会和别人告别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告别。

杜小康告别油麻地,告别朋友使他拥有了坚毅的性格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林冰告别家庭,告别父亲使得他拥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拥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根鸟告别秋蔓使得他学会了拒绝、不妥协,勇敢追逐梦想。告别熟悉的人和事都意味着重新开始,意味着将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都是成长所要求的。[2]

2.苦难的经历。曹文轩的小说中,基本上所有的主人公都会有一段苦难的经历,这样的经历或者是他们的家庭所带来的物质上的贫困,或者是人物本身固有的某些缺陷,又或者是突如其来的某种变化所带来的打击与震撼。

《草房子》中的细马。细马是被过继到邱二爷家的。然而邱二妈打心底里觉得这是个亏本的买卖。细马在学校里也遭受不愉快,受同学们的嘲笑,知识也并不容易理解。所以,他主动提出了要去放羊。一次,因为羊群吃了别人家的麦苗,细马便被邱二妈赶回南方老家,等他再回来后不久,邱二爷病逝了,院子被洪水淹没了,邱二妈一病不起。幼小的他开始学着做生意赚钱盖新房子,他的三间新瓦房终于盖起来了,十来岁的他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苦痛。

《红瓦》的傅绍全。自打“我”认识傅绍全时他就没有父亲。他继承了父亲的铜匠铺,天天叮呤当啷地响着,后来他喜欢上了鸽子,一发不可收拾,为了玩鸽子甚至连铜匠铺都荒废了。然而后来鸽子们全部被毒死了,为了获得新的鸽子,他不顾一切地去偷鸽子,结果被人家发现,砸了他的铜匠铺。母亲因此事被气得病倒在床,大年的前三天去世了,母亲去世后他彻底醒悟,重新开始经营铜匠铺,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根鸟》的根鸟。在寻梦的途中,根鸟的父亲去世了,一向信任和交好的朋友板金先生也去世了,一路孤苦伶仃。他没有朋友,渴望友谊,在这种情愫的影响下,他信任地结交新朋友,但对方是个骗子,骗走了他全部钱财。一个少年为了寻梦背井离乡已然很不容易,却还遭受着来自艰苦环境和精神情感的折磨与打击,他的身世已是不幸却不成想命运更加的不幸。

二、成人仪式的特点

1.成长与漂泊。在曹文轩的三部曲中漂泊是一种常态,主人公们总是以各种的形式漂泊着。他们总是被逐出家门,被迫进入社会,在还对社会没有较为完全的认识时不情愿地在社会上漂泊着、成长着。

《草房子》的细马是漂泊着的。被过继给邱二妈之后,他的身体和灵魂都是漂泊着的。他不能总待在邱二妈家里,学校也待不下去,于是只能自己找乐子去放羊。同时,他的灵魂也是漂泊着的,他和邱二妈合不来,也没有朋友,每天只能逗着一群羊玩儿。邱二爷去世之后,他开始在社会上漂泊,他必须要学会挣钱,在这样有目的的漂泊中他果真学会了赚钱,具备了养家糊口的能力。

《红瓦》的林冰其实也是漂泊着的。在整部的小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他回家的场景,自从父亲送他上学之后,除上课时间外,他总是在同学家或者朋友家。[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从中学之后,他的灵魂一直都是漂泊的,因为无处可去才使得他有大量的时间去体会那些油麻地的故事,他也因此受益,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不同的道理,最终促使他长成了善良、温柔、坚强的样子。

《根鸟》的根鸟更是漂泊的。父亲去世后,根鸟亲手毁了家里的一切,与其说是开始了寻梦的旅程倒不如说是漂泊的历程,他无家可归,他的漂泊从一开始就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为了获得成长,尽管在一开始他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寻梦最终会为自己带来什么。亲人和朋友去世后,他依然能坚持前行,这大概就是这段独自的漂泊所带给他的收获。

漂泊是曹文轩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环境,是刻意营造出的一种氛围,其目的在于将少年们逐出眼下的环境,以一种残忍的手段逼迫他们成长,这种漂泊获得的经历和经验浅言之有益于向成人阶段的跨越,深言之将对他们终生受用。

2.郑重感。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经历,但凡有一场正式的仪式,在我们的心里总会认为它是比较重要的且具有某些意义的,因为一套相对正规有序的程序会给人带来仪式感,带来郑重感,由此也会产生较好的预期效果。曹文轩的成长三部曲中的成人仪式感尤为突出,文中的小小主人公都是在经历了生活、学习、感情上的一些磨难与变化后开始成长起来的。

《草房子》中的桑桑。由于脖子上起了一个大肿块一直没有好,直到后来他和父亲遇到一个老先生,开了几副奇苦的药。一向不能吃苦味的桑桑仰着脖子一口气全部喝下,整个过程充满了庄严的仪式感,不久以后他脖子上的肿块真的开始消退,他也因此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庄严肃穆。

《红瓦》中的林冰。在油麻地中学,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对林冰的写作水平持认同感。直到艾雯老师到来之后,她用极其平淡的声音否认了长时间以来大家的这一认知。林冰对新来的艾雯老师充满了厌恶感,但是末了艾雯老师还沏了一杯茶,并且双手端给了他。艾雯老师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泡好茶双手端给林冰,“那样子,很有仪式感”,这一细微的动作让林冰感觉到亲近与尊重,他似乎一下子从少年时期进入到了青年时期,他的心中凭添了一份肃穆,他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了。

《根鸟》中的少年根鸟。板金先生去世后,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寻梦旅程,但此时的他定然是和以往不一样的,此刻的他内心坚定,尽管可以预见未来可能会碰到新的麻烦和诱惑,但是他已经有了与邪恶力量抗争且必胜的决心和力量。经历了两次重新出发,他的内心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坚毅,越来越把寻梦的事情郑重起来。

大把的时间似乎是平淡又平凡的,成长似乎只在几个瞬间,而这几个瞬间的标志往往都是在某件普通的小事上得到了成人才会拥有的礼遇,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郑重感将强有力地推动少年们内心的成长,成人与少年的区别不仅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认可,更在于外界对自我的认可。[4]

三、成人仪式的意义

苦难有意义吗?老实说,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相反,过度的苦难只会瓦解人的意志,而唯有苦难经历中所增长的经验,所形成的坚强意志,所学会的冷静才会有益于以后的成长。

如《草房子》的杜小康。他是油麻地朱红大门那家的小公子,然而父亲的货船沉没直接导致了他悲惨的遭遇,必须离开学校去遥远的芦苇荡里去养鸭,只有等到鸭子们长大下了蛋,他才会有钱回到学校。当杜小康欣喜地发现鸭子们开始下蛋时,他激动得快要哭了起来,但他没有哭,此时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他开始学会了面对苦难和不幸的遭遇。

《根鸟》 中的唯一主人公根鸟,在经历了亲人、朋友的去世以及途中被坏人欺骗的事件之后,他也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学会了在生存的基础上顽强地追逐自己的梦。这些生活的苦难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都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成人,苦难对他们的成长是有意义的。

但是《红瓦》的赵一亮不一样。赵一亮家开着一个大染坊,他衣食无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拉二胡中。后来父亲喊他回家打理染坊,但是后来染坊失火,父母亲因此生病又相继离世,定下来的亲事因为染坊失火也泡汤了。[5]一再的苦难就这样将一个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折磨成混日子的人。

苦难对于林冰和根鸟是有意义的,因为促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但对于赵一亮而言,没有跨越过去的苦难永远成为了他的负担,他的人生从此永远地走上了下坡路。

《草房子》中有一段关于秃鹤的故事。秃鹤原名为陆鹤,因为不长头发,同学们便给他起了个响亮又相符的外号“秃鹤”,一直以来他都开心地接受着,直到有一次学校要进行大型的文艺汇演,老师和同学们拒绝他的加入,文艺汇演时他采取了特殊的报复方式。他光着脑袋站在队伍中,成功地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成功地干扰了油麻地小学的展演。比赛结束之后陆鹤哭了起来,许多孩子也哭了起来。孩子们的哭饱含着两种态度,既同情陆鹤,也恨自己的自私。这既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又具有教育意义: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6]

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格调高雅,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感情细腻,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庄重,由始至终充满美感,主题充满正能量。成长是一个太大的话题,大抵是不能够用一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成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谁也没法逃避。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惊天动地,成长中的每一个经历都意义重大,成人仪式的意义也因此更加地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油麻草房子曹文轩
亲近厚实大地,疗愈澄澈童心
两袖清风
油麻花街
草房子(十)桑桑(下)
草房子(三)杜小康(上)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曹文轩的影视作品
《草房子》第一章 秃鹤
植物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