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普法理念

2022-01-01 07:55何家华
关键词:普法依法治国全民

○何家华 李 林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覆盖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普法。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民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开展全民普法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程,立足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然要求我们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全面准确地把握全民普法理念的重大意义、形成发展、基本内涵和外延、创新观点以及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加深入地研究和阐释全民普法理念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新时代全民普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确保了全民普法正确的政治方向,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全民普法。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全民普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全民普法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来把握和来推进。

(一)全民普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

第一,全面小康对普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伸。”(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59页。这就需要加大普法力度,为全面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第二,法治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部分,全面小康中,法治小康必不可少。法治小康可以理解为,在价值层面上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幸福博爱、和谐有序,充分实现人的人权和尊严;在制度层面上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现代化的目标;在实践层面上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原则。(2)李林:《全面小康社会重点要建成法治小康》,中国小康网,(2017-12-20)[2020-01-11],https://www.sohu.com/a/211681526_426502.第三,全民普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指标,也是一个制度和法律的指标,全民普法要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相匹配。

(二)全民普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式

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普法,普法是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式。普法在发挥法治保障与引领改革、推动发展、完善治理等重要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外开放同样离不开普法,随着大国之间竞争更激烈、合作更深化,我国企业和公民走出去更频繁、更广泛深入,就愈加需要加快向全民普及涉外法治,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维护我国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从全面依法治国目标来看,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深入推进全民普法。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来看,习近平指出社会发展中的大量矛盾和突出问题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相关,(3)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03页。而解决全社会如何守法问题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举措是全民普法。从坚定法治道路自信来看,通过全民普法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制度、法治文化,可增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全民普法是全面从严治党内在要求

推进全民普法是提高党的领导能力、依法执政能力、依法治国能力的需要,是党在依法治国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需要,是党员保持先进性和先锋模范的需要,是提升党内法规制度执行的需要。

(五)全民普法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迫切需要

法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全体人民守法状况。全民守法的一个基本重要条件就是全民普法。“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国内外都充满风险与挑战,为更好应对变局、服务大局,必然要求深入开展普法,增强全体人民的法治素养,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数十年领导实践中,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并亲自研究部署法治建设,积累了依法治县、依法治市、依法治省、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对县域、市域、省域、国域不同层面法治规律的科学认识,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民普法、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讲话、文章和指示批示,形成了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全民普法新理念。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普法理念在地方的萌发与孕育

地方领导经验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普法理念提供了经验支撑和理论准备。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始终重视普法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全民普法工作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全民普法的科学观点。主要包括:第一,在普法体制上,重视党和政府作用的发挥,明确提出加强党对普法工作的领导,政府对普法工作的引导;第二,在普法观念上,重视群众及群众利益,明确提出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观点;(4)重视群众及群众利益是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一以贯之的观念。参见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14页;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福州》,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年,第8—9页。第三,在普法工作思路上,重视统筹安排,把普法与中心工作及其他工作相结合,推动普法不断深入发展,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坚持普法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坚持普法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坚持普法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第四,在普法内容上,重视法律文明与社会文明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明确提出法律规范的普及与社会道德、社会规范、法律精神、法律文化的普及相融合相结合;(5)例如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注重社会信用建设,提出“信用浙江”,参见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页。第五,在普法的方式上,重视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的带头示范作用,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第六,在普法效果上,重视普法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法律知识和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增强法律宣传的生动性、大众性等等。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普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在地方工作期间形成的全民普法观念、观点、方法和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新时代全民普法工作中去,在出席重要会议、活动和考察中,在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文章和指示批示中,不断地深化对全民普法的论述,推动全民普法理念丰富发展。习近平关于全民普法的重要论述既集中在宪法、全面依法治国、政法工作、港澳基本法、依法治理、依法治军、法治政府、法治乡村、法治文化、法治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等法治领域中,同时又分散在经济、生态、城市治理、国家安全、应急管理、民族团结、宗教、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其他国家治理领域中。这一方面表现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民普法理念的丰富性发展性,另一方面也对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全民普法理念增加了难度。为此,笔者将以习近平全民普法理念形成与发展的阶段为标准,展现其逐渐发展过程。

1.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全民普法理念的初步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一些关键领域如何推进全民普法,对全民普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和部署,逐步形成了全民普法的主要观点。

第一,以宪法宣传教育为例,推动全民普法创新。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该篇讲话把宪法宣传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内容,从宪法宣传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回答了怎样开展宪法宣传教育,为全民普法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此后,全民普法理念对宪法宣传教育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部分如宪法宣传教育的原则,发展部分如习近平在“宪法信仰”基础上提出“法治信仰”。仅就宪法宣传教育而言,此后,习近平在国家宪法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讲话中不断地深化宪法宣传教育。

第二,全面阐述全民普法与其他重要领域相关联的关系,明确全民普法的定位。(6)全民普法与其他领域的关系不仅是习近平关于全民普法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还是习近平反复论述的内容,比如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又进一步阐述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的关系,提出了“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和法治环境关系”的问题,从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方面将全民普法引向深入。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45页。该讲话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全民守法的重要内容,着重阐述了普法与立法、普法与执法、普法与司法、普法与守法的关系,明确了普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2014年1月7日,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该讲话把全民普法放在政法工作中进行系统阐述,指出普法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的关系,普法与坚守法治、制度约束、制度完善、权力运行公开、媒体监督等方面的关系,党依法执政、党员带头作用与普法的关系。在此定位的指导下,全民普法的方向和思路必然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民普法必然要与其他领域建设相融合,全民普法内容必然会进一步丰富,全民普法必然要分层分类开展,全民普法目标必然是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全社会信仰法治。

第三,把全民普法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开启全民普法的整体谋划、系统设计。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该决定把全民普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标志着全民普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2.统筹布局、系统集成: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全面成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民普法纳入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进行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实现了从“法制宣传教育”到“法治宣传教育”的飞跃。全民普法不仅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法治政府建设、宪法实施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标志着习近平对全民普法的思考进入到统筹布局、系统集成阶段。在这种统筹布局、系统集成的理念下,全民普法从定位、目标、制度、载体、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实现了新飞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许多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新观点新举措,推动了全民普法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形式创新。第一,该决定把全民普法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全民普法的社会性、基层性,说明全民普法的目标是要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第二,该决定把“全民普法和守法”放在一起进行表述,把全民普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重要环节的内容。第三,该决定完善了青少年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学法用法制度。第四,该决定完善了全民普法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媒体公益普法、普法队伍建设、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方面。第五,该决定进一步阐述了普法与社会诚信建设、公民道德建设、依法治理、法律服务体系、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第六,该决定指出法治宣传教育要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推进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方面,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完善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制度。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6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这两次重要讲话都对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开展法规制度宣传教育”,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等。

3.思想引领、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深化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全民普法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根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将党中央有关重大目标要求在全民普法领域具体化。此阶段的全民普法以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为着力点,把全民普法引入到法治建设的各领域,推动全民普法理念深化发展。党中央通过出台《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等法治建设各领域的政策文件,对全民普法作出具体部署。

三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基本内涵

从习近平关于全民普法的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全民普法的基本内涵是指各国家机关和社会主体在普法体制机制框架内,运用各种方式把法治的思想、理论、文化、制度、知识以及其他社会规范体系等向全体人民普及,以提升人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工作着力点,以促进社会文明,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目标,推动法治社会化的一项长期基础性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

具体而言,全民普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全民普法的目标是通过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法治制度、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法治思维、法治能力真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促进社会文明。第二,全民普法的定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在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体系建设、法治实施、依法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长期基础性。我们要把握全民普法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特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地推进全民普法。第三,全民普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还涉及到国家制度、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我们要把握全民普法的全面性、实践性、特色性和融合性特征,根据各领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分层分类精准精细地落实全民普法。第四,全民普法主体既包括国家机关、社会主体还包括全体人民,全民普法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激发全体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五,全民普法内容丰富,包括法治思想、法治理论、法治文化、法治精神、法治文明、公民道德、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国家制度、法律知识、党内法规等方面。第六,全民普法机制十分复杂,包括领导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学习机制、责任机制、宣传机制等宣传、教育和实践机制。第七,全民普法的对象是全体公民,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第八,全民普法的方式既包括讲座、培训班等传统形式,又包括与新技术新媒体结合的新形式。第九,全民普法以法治素养提升为重点。公民法治素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公民的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法治情感、法治认同、法治心态、法治习惯、法治行为等各个方面。公民法治素养又是具有不同层次的概念,其内容有的是内在理念层面的,如法治的信仰、思想、精神、权威、文化、价值认同等;有的则是外在行为层面的,如法治的习惯、行为、方式、程序、能力等;有的偏重感性层面,如法治情感、法治心态等;有的侧重观念意识层面,如法治的思维、意识、知识等;有的则偏重理性层面,如法治认知、法治推理、法治价值评判、法治理论等。无论是哪一个层面,都规定着公民的法治素养,影响着全社会法治环境形成。第十,全民普法效果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普法通过改进普法工作机制,创新普法方法手段来增强普法的效果。第十一,全民普法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强调学用结合、普治共举,注重在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法治的社会化,推动实践养成。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外延

为了更全面地把握全民普法的基本内涵,习近平着重阐述了全民普法与其他重要相关联领域的重大关系,对全民普法的外延作了进一步界定。

1.坚持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全民守法”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四个重要环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之一,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8)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67页。这就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有机联系在一起。全民普法是手段和前提,全民守法是目的和结果,手段和目的密不可分,必须一起谋划一体建设共同推进。全民普法要与全民守法相结合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守法的前提是要知法懂法,而知法懂法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必须依赖政府或者是法律服务机构提供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服务,因此,全民普法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和具有实效,直接关系到全民守法的实际水准。我们必须要保证法律在人民群众之间如源头活水一样有活力地流动,让全民通过知了法律,遵守法律,再知了法律,再遵守法律的循环往复运作,不断提高全民尊法守法的自觉性。

2.坚持全民普法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法治文化建设。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2021年4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法治文化建设层面把全民普法引向深入。普法宣传教育增强了全民法治观念,使全民具备法治素养,但这并不足以确保法治成为社会共同的行动选择或价值原则,因为从学法用法出发不可能逻辑上必然地推导出尊法守法,人民运用法律也并不意味着其一定信仰法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实践证明,蕴含、体现和彰显法治精神的法治文化,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唯有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实现良法善治,建成法治中国。(9)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85页。

3.坚持全民普法教育和人民权益保护相结合。习近平指出:“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10)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275页。发挥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树立法律在人民心中的权威地位的前提是使人民群众明了法治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法治从制度上和实施上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这必须要增强全民的民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和权利意识。因此,全民普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权益保护。

4.坚持全民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习近平在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和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都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78页、231页。。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具有紧密联系。一方面道德对法治建设发挥着基石性、价值引领性和内在支持性的作用,法律对道德起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各自发挥着不同的规范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需协同发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12)李林:《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70—73页。因此,在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同时必须要加强道德建设,我们必须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环境。

5.坚持全民普法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13)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24页。。全民普法坚持实践导向,法治实践是最好的普法讲堂,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才能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素养。第一,寓普法于依法治理中,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行政示范窗口、依法治校示范校、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创建活动,推动健全完善科学完备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推进法治创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第二,寓普法于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日常工作中去,要扩大人民有序参与立法,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落实执法机关以案释法。第三,寓普法于人民生活中去,注重新媒体公益普法,开展优秀的法治文化产品创建活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6.坚持全民普法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全民普法教育和制度宣传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普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普法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坚持制度意识和法律意识共同树立,加强制度建设,补齐完善发展制度体系,发挥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既有交叉部分又有独立部分,交叉部分必然要求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一体建设,独立必须要求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相互补充相互支撑。

四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全民普法理念的创新观点

观点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经验材料进行加工,运用形式逻辑或辩证逻辑方法而形成的命题化、系统化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普法理念、普法格局、普法策略、普法内容、普法效果方面推动了全民普法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开展全民普法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普法理念

普法的根基在人民,全体人民既是普法对象又是普法主体。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1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2页。,“普法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习近平指出:“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15)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24页。。普法工作的受益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是全体人民。第一,普法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都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二,普法要坚持依靠人民,树立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普法理念。国家要创新人民参与普法渠道形式,发掘人民群众身边的普法素材,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普法依法治理的热情。第三,普法成效的最终评价者是全体人民,普法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中心,以人民满意度为出发点、落脚点,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解决人民生活中的突出法律问题。

(二)坚持“大普法”的普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立健全普法供给端,形成了动静结合、互为补充的两个“大普法”格局。

静态来说,国家为进一步推动普法工作取得新成效,建立并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教育体制机制。第一,完善普法组织领导制度,强化普法工作统筹协调和协作配合,推动普法机关分工配合做好普法工作。2017年司法部牵头成立了由16个部门组成的落实普法责任制部际联席会议。2018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成立,下设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第二,完善各领域各层次普法制度和普法标准,加强对普法的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国家制度层面上,形成了“谁执法谁普法”普法大格局,实现了普法主体的多元化和全民参与,实现了普法与执法有机融合,强化了普法机关系统性协同性。社会层面上,形成全社会普法机制,形成了县域治理、基层治理等领域的普法机制。重点对象上,完善了普法学习机制,国家出台了《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等政策文件。媒体宣传上,完善了普法宣传机制,比如,国家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出台《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公益普法宣传工作方案》政策文件。第三,普法规划、普法计划、普法工作方案、普法责任清单、普法监督检查、普法工作考核、普法预算和执行等机制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落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把普法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综治考核和文明创建考核内容,制定普法规划、普法计划和重要普法活动工作方案,组织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开展普法中期检查工作。第四,探索构建法治创建活动的评价机制,制定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推动普法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我国非常注重发挥评价的政治导向、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增强全民普法工作的话语权、领导权和管理权。

动态来说,国家统筹推进各领域多层次依法治理实践,形成了国家治理层面的普法大格局,把普法工作融入到国家治理各领域。政党层面上,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国家层面上,实施“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和“四个全面”战略格局,推进法治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建设。社会层面上,深化基层、社会组织和行业治理,比如,大力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法治示范学校”等法治创建活动,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法治邮路”将依法治理进基层进千家万户。家庭个人层面上,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治建设中去,比如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文明创建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到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等。互联网层面上,加快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

(三)坚持“突出重点对象”和“立足社会基层”的普法策略

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是全民普法的重点对象。领导干部是普法的重点对象。这是由党的先进性和党的领导执政地位决定的,是由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决定的,是由领导干部肩负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决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1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5—6页。普法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17)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4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少年普法教育,并提出许多具体指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122页。要加强香港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宣传教育,(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436页。要加强制度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制度教育(20)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267页。等等。”

全民普法的难点和基础是基层。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在基层,法治国家建设能否建成主要是看社会基层治理的法治化程度。普法的短板弱项在社会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基层普法,在社会基层治理创新、基层治理法治化、法治乡村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治企、依法行业治理、专项依法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进行普法宣传与创新,推动全民普法在基层落地生根,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

(四)坚持“突出重点内容”和“注重制度规则融合”的普法内容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全民普法首要任务,突出普及宪法的重要性。宪法在依法治国、法律体系、法律实施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必须深入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推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制度化,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一方面,从宪法自身来看,宪法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必须要求在全国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坚定宪法自信,增强宪法自觉。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宪法是对我国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制度、法治文化、法治精神的凝练和表达,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来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2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5页。从法治建设上来看,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22)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10页。只有宪法深入人心,宪法获得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树立法治权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法内容实现了法律规范普及与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等规范普及相融合和法律规范普及与国家制度普及的相融合。普法除了普及法律法规,还普及党内法规、社会自治章程、乡规民约、行业规则、社会组织内部行为规则、公民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说明良好的法治环境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坚持社会建设、人文建设、法治建设同推进相促进相益彰。普法除了普及规范体系,还普及党和国家制度体系。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尤为重视党内法规制度普及。这说明,良好的法治环境还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完善和保障,坚持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步推进共同发力。

(五)坚持提升法治理念的普法效果导向

法治信仰最终有赖于人民对法治历史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和道路认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普法呈现以下特征:第一,普法更加注重普及法治理念。例如,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重要内容。又如,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和法学名家宣讲等法治讲座,十分注重讲清讲透讲实法治背后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条件和基本问题。再如,执法者和司法者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说法理析法条,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二,普法更加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通过宪法宣誓制度、“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艺精品等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对人民进行群众进行精神熏陶。通过对传统法治文化和红色法治文化的追根溯源与创新创造来厚植法治的文化基因,推动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对法治观念、法治实施等方面的评估来反映人民真实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态度,形成崇尚依法办事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形态。通过总结好我国的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制度,教育引导全体人民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和自觉。通过加强对外法治宣传,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法治对话,增强世界对中国法治理解与认同。

五 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全局的高度,不断地深化对全民普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地丰富全民普法的主体、价值、内容、制度、机制、方式和方法等,推动了新时代全民普法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了全民普法理念。同时,这一理念又蕴涵着亟待阐释的重大全民普法理论和实践命题,这些重大命题既关涉到指导全民普法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又关涉到深入开展全民普法的条件基础,加深对相关命题的研究,有助于明确普法的重点问题与方向以及普法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推动全民普法理论与实践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第一,全民普法性质。全民普法性质的决定着全民普法的方向、定位、实践基础和理论体系。第二,全民普法话语体系。普法话语体系决定着全民普法的价值引领力和舆论导向力。第三,全社会普法机制。全社会普法机制是我国普法制度的顶层战略设计,决定着全民普法的有效运行。第四,普法队伍建设。高质量普法队伍是全民普法的重要保障。第五,普法实效性。普法实效性决定着普法质量。

猜你喜欢
普法依法治国全民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普法
普法
普法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