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成功的启示

2022-01-01 09:04◇聂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写作技巧习作习惯

◇聂 闻

当前,“脱口秀”方面,李雪琴真可说是人气爆满。

李雪琴当年在北大是否为才女,我不知晓,只从她的“脱口秀”节目中知道: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待了段日子,跟北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告别了。能上北大,毋庸置疑,她智商绝对一流;东北的地域文化,又造就了她一张极善言说的嘴巴。但在北大、北京不怎么成功的她,回东北怎么就成功了呢?

李雪琴“脱口秀”的成功,借助的是抖音平台,是抖音给予了她锻炼自我的机会,也是抖音给了她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说,没有抖音,回到东北的她,不会是今天的她。“脱口秀”靠的是嘴说,拥有极强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而抖音直播的主要方式,就是面对镜头不停地讲、说……原本智商极高、思维清晰的她,经过日复一日地练说,在不断整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思维品质与言语质量,让“思”与“说”互促共进,最终成就了她独特的“脱口秀”风格。

李雪琴,一个有“思”的天赋、“说”的氛围的人,在“说”方面要取得成功,尚且离不开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比“说”更难的“写”,要让普通人掌握这种本领,该付出多少的练习才能达成目标,是不言而喻的。

反观我们当下的习作教学,从三年级开始正式写作文,每学期8次单元作文,每次作文平均字数按500字算,在老师指导下的课堂写作,一学期学生写出的文字量不超过5000字,一学年写出的文字量不超过1万字,整个小学阶段,四年时间里写在作文本上的文字量不超过4万字。上面已经讲过了,“写”要比“说”难许多许多,单靠这么一点文字量的倾吐与书写,对于写作能力的形成,连杯水车薪都谈不上,又怎能满足掌握“写”这种技能在量上的需求呢?上面已经讲过,“写”要比“说”难得多,如果将写作文字量兑换成口语表达量,一个学说话的人,学会说话基本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何况写作呢?李雪琴正是有了那么长时间每天都在抖音上练习说话的经历,她才会像现在说得这么溜;面对每一个主题,她才能应对自如。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缺就缺在写作量上。

“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古人对能力获得的一种经验总结,两个“千”字,都是一个概数,强调的都是一种次数,强调的是重复。为什么要强调重复练习次数?这里包含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重复练习的“量”,就不会有“质”的突破。这里的“质”,指的就是能力的拥有。关于能力形成,我一贯持有这样的观点:由“兴趣”培养成“习惯”,由“习惯”发展成能力。兴趣时有时无,只有将兴趣培养成一种持续关注的习惯,才成系统,才有力量,才有价值,最终才能成为能力。在作文教学上,所有能解决学生习作兴趣问题,让学生能写出一定量的作文教学,都是成功的作文教学。

有人说,写作是项技术活。

这话,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写作这件事件离不了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作品本身也包含着写作技巧。说它不对,是因为如果用写作技巧来教写作,是教不会写作的。能写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学会写,要靠练。而一些深谙写作之道的人则说:写作没有技巧,只是一个书写熟练程度的问题。无论是“练”,还是“熟”,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手熟(亦习惯)。因此,在“写”这件事上,手熟到什么程度,写作就会达到什么程度,就会创造或包含多少写作技巧的成分。技巧因熟练产生,我们对写作的追求,却是希望通过技巧来获得能力,达成写的目的,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上的认知缺陷。能力不会从天下掉下来,损减或略去能力形成的过程,以结果取代过程,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虽然,“说”和“写”分属不同的表达系统,但作为思维外现与能力培养方面,二者存在着极大的吻合点。

如今,李雪琴的“说”成了她的职业,类似于写作上的作家。我们的作文教学,虽然不是以培养作家作为目标,但培养并让人拥有写的能力,却是我们习作教学的目标所在。要想让人拥有“写”的能力,写的过程与写的量,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两道“坎”。想着要绕的时候,写的问题便也在其中存在了。

猜你喜欢
写作技巧习作习惯
多角度优化写作技巧教学的方法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策略分析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习作展示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